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读叶生

2013-03-25 13:25 作者:散文网友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一次读聊斋叶生这一篇,是十几岁的少年。印象深刻的只有两个地方,叶生发达了,锦还为快之时,目睹自己的灵柩,扑地而灭;再者是蒲松龄在篇尾评论中提到知己的字样。基于相互理解赠以期许的两个人,可以算的上是知己,那也很平常吧,甚至流于平庸。当年的我私下里做如是说。那么长时间,又教书又赶考,作为富人家的塾师,恐怕也会参加一些迎来送往的宴请吧,随便哪一桩都没能唤起他从新印证一下自己到底是死是活?这样接着活下去不是 很好嘛,何以见了自己的灵柩一切必须结束呢?

二读叶生, 寓旅万州,在酒店凭窗眺瞰,见江而不见水流,笑谓三之天南,有一种别样的冷字,叫做凝。逐句逐字的把叶生读了下来,掩卷冥思,大惑不解。文字洗练流畅,平平淡淡,却意味悠长。所谓近现代散文大家,即使我能读出个兴致来,多半也是要在文字上闹些别扭。全部白话文的一类,在记忆收藏的时候,差不多得排斥到脑残;半文半白的一类,即令功底深厚的也是阴阳怪气的样貌,好比旗袍美女做城管员到摊贩那里执法。至于等而下之,胭粉勾画,已不见本来面目者,实在读来难以下咽,不堪忍受了。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认可这样的文字好的说法。为什么?仅仅是古文,必须作为历史收拣起来,因而也就无所谓好与坏的评判了?后学者怎么办?

三读叶生,常以手掩面,悲情中发。入情处从描写放榜以后的地方开始。铩羽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万念飞灰。绝望了,无论失败有多少回,还曾再度鼓起勇气,这一次的叶生心已死。行文到“闱中七题并无脱漏”,已着鬼仙之痕迹。遇丁乘鹤催促,“劝令归省,惨然不乐”,人耶鬼耶,知焉惑焉?想到前边的剖白:“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诚然道出了死生不了情。我晓得会有高人嘲笑这等追求,囿于功名的范围,格调世俗的很;我甚至也不想说科举实乃八千里冬,匍匐而生者,本只能活在这个气候里边,以此为之开脱。我为之感动的,是执念。人谁无执念?

昔日落拓书生,今番仆马还家,“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这一处的夫妻对白,我曾经据以解嘲说,穷人家里没有情。彼时与学生夙与俱,后又入北围,领乡荐也就是中举人,三四年间,家贫子幼,妻在蓬门,莫非都无一刻一丝萦怀?可是世言衣锦还乡,无家而焉回?他兴冲冲的奔回来,心中怎么会没有家?但是,对这个一直以来在破败的房子里操持生计的妻子,叶生重逢的第一句说:今我贵矣。而后续道,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深情隐现于字里行间,不得质疑。别不是,也如中国的文字,都能各说各的,爱很綦切但是也很笼统,情很深厚却披覆沧桑不甚鲜亮;尤其不好混同一处如今时这般用法。一个贵字译成今文,若果一定要译成今文的话,不好简单以发达二字做解。说句不相干的话,中国环境的恶化还得从文字的污染开始算起。贵字有一层意思是表达要用来感染妻子的那种愉悦心境的,这个语境下怎么打比方,说梁间一个燕巢,飞燕衔食而归,乳燕从妈妈的翅膀下面伸出头来,那一顷刻的喜悦,本来需要在彼此间流转。“我”置于“今”字后面,更令人唏嘘不已。这样“我”便与妻子孩子连结到一起,说明一家人的命运在叶生的追求里从来都是做一体看待。过去的日子可想而知,现在我发达了,我回来看你,还有我们的孩子。一个屡屡在失败的摧折下苦斗的男人,极其含蓄的自诩,从一个“顿”字里流露出来,不过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潜台词是:你还当我是从前那个白纻书生吗?我以为平淡中见深情,不独以文字论,世人有多少混淆了冲动与爱情的面目?而能够持久,无论我们多么待望着,爱情是做不到的。是以我反而觉得叶生同妻子对面的寥寥数语,浅近直白,却真正的不失为感人至深的真情所在。

“今我贵矣,何遂顿不相识”。观叶生此语,独有重霾千钧覆压心头的感触。螳臂力为,不逾瓦砾,人间世般般件件的难易,要看对上谁。自有才大志高者,兼及强者运强让他样样顺遂无不可为;另有困顿中苦苦挣扎的人,倾尽所有努力亦不能于万难中少有舒解,还如叶生这样执迷到死,尚且不悟最不堪争竞之处,原是一个命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27713/

三读叶生的评论 (共 9 条)

  • 今生依梦
  • 纤纤柳絮
  • 赛飞
  • 听雨轩儿
  • 婉约
  • 王鹏
  • 剑客
  • 八度天空
  • 着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