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哉,水磨羌镇

2010-08-24 15:59 作者:雾中看花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是清晨6:30,天已放亮,天色有些微黄。老公和儿子还在熟睡,独自起床,坐在窗下的书桌旁。远处不时传来轰轰的雷声,窗外花园里的晨也唧唧地叫个不停,树枝在晨风中摇曳不定,好个“山欲来风满楼”。

窗外吹拂进来的河风,吹走了昨的暑热,一个凉爽、宁静的清晨。今天是周日,不用去上班,这样的天气,这样充裕的时间,我得理理思路,继续记录昨日没能完成的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上周二,从都江堰景区游玩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我们又踏上了前往水磨镇的旅途。汽车在一条长长的隧道中走进了阿坝(阿坝州与都江堰交界的地界就在这隧道中)。钻出隧道,跃入眼帘的是两旁葱绿的大山,连绵不断。汽车在山脚下行驶,我们就如井底之蛙。进入山中,道路变得狭窄起来,有好几处路段因塌方损坏,工人们正在全力抢修。从山上滚落下的岩石有的比大半个小车还大,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还好,我们在山中转游的三天时间里,山里的天气挺好:晴朗、凉爽、舒适。

沿途起伏的山峦,满目的葱绿仍没能遮住大自然肆虐的痕迹。“5。12”山体大滑坡的痕迹:那裸露的、不规则的、白花花的山体还历历在目,时刻提醒你别忘记那段恶般的日子与那些长眠于此的几万条生命。“汶川”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毫不起眼的地方和那些几千年来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默默繁衍,辛勤劳作的人民因“5。12”在那一刻而闻名于世。是的,面对大地这历历的疤痕,我们怎能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与那惨烈的往事。

到达水磨镇已近黄昏。我们一行四人在旅社中安顿下来,稍做休息后驱车前往水磨镇——“水磨羌城”。水磨镇的地势相对平坦、开阔,这是个羌、汉、藏三个民族聚集地,四周群山环抱,江水穿镇而过,小镇因聚集山水灵气而秀美。汽车驶过跨江的大桥,我们来到了“水磨羌城”,迎接我们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碉楼”——“水磨羌城”。放眼望去,我被眼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震撼,怎样来描绘它们,是我贫乏的语言所不能的,我真不知道怎样写?只能尽力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整个水磨羌寨依山而建,淡淡的云彩,青青的山脉、潺潺的江水,古朴、典雅的建筑,使得夕阳中的羌寨静美如画。步行进入羌寨,一幢幢独立的二楼一底的羌族小楼依山左右排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很少,因刚修建完成,整洁崭新的小楼还没有人入住。每幢小楼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沿街的底楼是商铺;二楼住家,有着宽大的露天凉台;三楼是碉楼布局,据说那是羌族远古的先人们为抵御外族的侵犯而设的瞭望口,所以一直传承至今。楼群色彩黄褐相间,石砌墙体,本质门窗。每幢小楼上白色羌族风格很浓郁的图案比比皆是,它们在碉楼上,在小楼墙上,在廊柱间。在这里白色羊头图案是每一幢小楼必有的,因为羊头是羌族的图腾。寨中的街道青石板铺就路面,干净、整洁。沿街一股溪水顺着石砌的小沟从山上汩汩的穿小楼的屋檐下流过,溪水清澈、冷冽。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街中默默彳亍着她默默地走近又默默地远了远了……这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呀。(在此引用,请原谅我对戴望舒诗《雨巷》的不敬。)

沿着山势从下到上一路走来,街上人行人渐渐的多了起来,沿街开门营业的商铺也多了起来,我们来到了新老街交界的水磨亭广场,这也是羌族建筑与汉式建筑交界的分水领。穿过水磨亭广场,水磨禅寿老街就在眼前,老街的建筑风格很像川西平原老式的木房板屋结构,一楼一底,典型的汉族风格,其间也融入了不少羌、藏文化的元素,譬如,那屋脊上的装饰,那木质门窗上兽形的雕花。这条长长的老街也是依山左右排列,街中青石板铺路,溪水沿街而过。街道的两旁有着各式各样的商铺:有各种羌、汉小吃店,羌族工艺品店铺,有豆花庄、玉器庄,有茶馆、缝纫店、服装店。特忘不了水磨飘香的老腊肉:肥肉晶莹剔透,肥而不腻,瘦肉鲜红诱人,满口生香。顺着欢快、优扬的羌族歌声,来到万年台,我们被一大群跳锅庄的人群挡住了去路,男女老少自发的围成内外两圈,随着歌声,转着圈跳起了羌舞。这是小镇的居民晚饭后自已组织的健身活动。欢快的歌声,热闹的场面,不时有像我们一样晚游的游客融入其中跳了起来,不管舞姿是否协调。载歌载舞中,暮色渐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三江,路过此地,从车中望去,羌寨似乎还在沉睡中,静静的那么美。回程时,因时间比较充裕,我们停车又重游了此处。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感受。想象中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应是如此吧。

好累呀,不能写了。到此为止吧,休息吧,休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64183/

美哉,水磨羌镇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