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才有位”的感言
“有为才有位”的感言
傅伯勇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有为才有位”。粗一听这句话,倒觉得很舒服,很实际,很深刻,也很有哲理。但仔细玩味,才觉得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很多时候,可能有为未必有位。
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之外,有几个有作为?但尽管他们没有作为,他们仍然高高在上,在不该他们拥有的位置上,君临天下,呼风唤雨。更何况,还有四岁的儿皇帝、七岁的儿皇帝,他们就是天才吗?他们就有大作为大成就吗?但文武百官还是要对他顶礼膜拜,还是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老板的儿子在老板离职后还是要做老板,尽管老板的儿子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哪怕公司或者企业的其他员工表现如何优秀,如何丰功伟绩,可能还是不会当老板。一个乡间医生,如果没有资格证,大概是不能从医的,但他们很多人确实能够手到病除,有一手绝活,尽管如此,因为要学这样理论那样技术,他们很难过关,所以还是不能获得医生资格的,还是不能从医的。在这种光景下,有为也枉然。况且,有时侯有为可能还会失位。有句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秦大将白起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兵40万,何等威风,使赵国10年无精壮之兵,朝廷无不闻风丧胆,耐何功高盖主,不谙政事,拒王命而不从,终死于秦相范睢之手。谋士文种 ,越王勾践兵败后,卧薪尝胆,采用文种之计,灭了吴国,然而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在吴灭后,勾践嫉妒文种的才能,怀疑他谋反,文种终被他赐死。名将徐达,结束蒙古对中原的数十年统治,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平张士诚,诛陈友谅,南征北讨,功勋卓著,与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开国元勋,但朱重八这人疑心重,易反复,开国之将,都被残害。新中国开国功臣刘少奇,在新中国建国过程中和建国初期,论功而言,居功至伟,更何况少奇同志不自傲,不贪功,不好争,不弄权,但终归含冤屈死。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但凡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很多往往都被凉在一边,听候发落,因为无能力的人、无作为的人会用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些人尽管天地无私,但其他人还是害怕,还是要提防。所以,很多时候,有为不但无位,而且还会因为有为而害了这些有为的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有位才有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诸葛亮如果一辈子躬耕南阳,他就不可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最多可能是杰出的发明家,是因为进入了刘备集团,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有了实施抱负的舞台,才有了他杰出的贡献。宋祖英如果不是十五岁时被古丈县歌剧团选中,给了她受教育、受培训、受锻炼的天地,可能现在还是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一个普通的农妇,就不会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等了。虽然机遇只会被那些有准备的人紧紧抓住,但当时的诸葛亮、当时的宋祖英还是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一个让他们这样幸运的人开始新生活的机遇就朝他们款款走来,而且一路走向辉煌。
“有为才有位”不是绝对的,在很多时候都是“无为而有位”、“有为而无位”、 “有为而失位”、“有位才有为”。“为”是自己能控制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做到的;而“位”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是受自然或社会所控制的,特别是在工作中,往往是被主要领导或者领导集体所操纵的。成就高低很可能提高自身地位,但是,是“可能”,不是“绝对”。很多人通过投机取巧“平步青云”,从小职员变成行政主管、一方诸侯,这叫“有为”吗?虽然最后的确“有位”,但是,这种圆滑世故、阳奉阴违是“有为”吗?在某个领域可能他们确实有“位”,但在群众的心里他们有“位”吗?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关于“有位”,我们不要有太多的期盼和幻想,只要努力的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做到“有为”就行了,做到“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就行了。因为如果“有为”就想谋求“有位”,万一没有呢?不是痛苦么?不是绝望么?不是要起来造反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