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相识在《黄旗海》

2013-02-22 11:39 作者:岱青山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相识在《黄旗海》

我们相识在察右前旗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黄旗海》。李林艾是作者,我是编者。说是编者,实则也是读者。在《黄旗海》季刊,我由李林艾的小说找到了当今文学新鲜的空气和盛开的花朵,更重要的,找到了真小说和纯友谊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常常在《察右前旗报》、《乌兰察布日报》、《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上看到李林艾写的小说和散文。出乎意料的,2007年《黄旗海》文学季刊创刊,从此我们相识幷结下了友谊。平生交友,首先人品。人品高者,奉为师。人品低下,虽才识过人,也敬而远之,李林艾不同,他是我德才都要学习、值得自豪的良师益友。我十分感谢《黄旗海》对我的馈赠。

李林艾待人热情。每每请客,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比你们工资高。”工资高就该请人吗?时下,似他这般掏自己的腰包时不时请朋友的人少矣!少则可贵,可贵的是他待人的那份古道热肠,让人得到许多真趣味。一次,我去集宁办事,他要留我吃饭,我称吃饭就赶不上回前旗的班车了。他直爽地答复,吃完饭我送你回家。说到做到,他果真开车往返30公里路程送我到家。当时我心里很感激,心想:实实在在,只为他人着想之人才是真朋友呀!

李林艾对人真心。为人处事,只有别人欠他的,没有他欠别人的。他的长篇小说《集宁旧事》出版前我为其校对了两遍书稿,为此,他赠礼物与我,以示谢意。结果弄得我心里不安,好像我看书稿原有所图。不过,我并未解释,我相信我们之间心同此理。收下他的礼物也就是理解了他的那颗友善之心。说实话,也不知怎么的,每看到李林艾,我总有种想亲近的欲望。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讲的缘分吧。

依据常理,李林艾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自己推书已很困难,谁知就在这难中他又加难,为我推销了十几本散文集,他哪里是给我推书,分明是推心置腹地对朋友啊!做人如是,在我的朋友中舍李林艾有谁?交友的最佳处,是能从对方身上学到长处。与李林艾相处你会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有种常思修己之身和如何处事的感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如其文。读李林艾的小说,你没有读不下去、不想读之感。除非你不看便罢,一看就不释手,一看就想看完方休。这说明什么?一是小说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二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好,扣人心弦。三是写作手法运用的巧妙。他往往设计不止一条故事线索,一条进行一条埋伏,一条未完一条又出,前后交错,扑朔迷离,读时不仅不枯燥,甚且吊胃口,不由你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由你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仿佛不知身在何处。纵观李林艾的两部长篇小说《苦乐年华》、《集宁旧事》,均是穿越历史道路之作,追往抚今,意在从苦难中吸取力量,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这与当下的某些以女人与男人、城市与当官等为题的小说相比,犹如憋闷、烦躁的环境中吹来一股凉爽之风,令人感到清新亮丽、生动鲜活,有生活的质感、生命的实感和思想的厚重感,成为乌兰察布新时期文学园地一束独具特色的鲜花。

诚然,李林艾创作《苦乐年华》得益于他当年在察右前旗三号地乡三号地村当知青的亲历亲为。创作《集宁旧事》得益于他打小耳闻目睹了集宁城的变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好学勤思。据我所知,从当旗政府司机那会儿起,直至现在任旗交警队办公室主任,李林艾从没有放弃过休闲时间,一有空他不是投入到报刊书海中,就是坐在微机前或构思或写作。由此可见,他文学创作的成功之道在于,一是做生活中的有人,二是做精神上的守望者。

“搞文学创作要甘于寂寞,要像苦行僧一样折磨自己。”李林艾所说正如他所做。这不,继以上两部小说出版后,2013年9月他创作的又一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说好不分手》业已完稿,年底准备出版。小说以“80”后婚恋家庭变化为内容,充分反映了李林艾在小说创作上不仅高产,而且多题。“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偶尔的过客,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才不枉来到这个世界一回。”李林艾这样总结他的写作人生

感谢李林艾,感谢李林艾的小说,最终还要感谢《黄旗海》为我们结下的永远的友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62428/

相识在《黄旗海》的评论 (共 11 条)

  • 今生依梦
  • 雪儿
  • 晓梦芳菲
  • 性淡如菊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八廉
  • 浅笔抒写
  • 少华山
  • 忘忧草
  • 听雨轩儿
  • 绛云仙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