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伴我生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充实着自己的业余生活。笔者就喜欢在荧光屏前、电影院里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影迷?视迷?不完全是。观罢,总想议论个三言五语,一吐为快。感慨多了,写篇幅长一点的文章给报刊编辑及网络。久而久之,有些人说,笔者写那玩艺叫影视评论。啊,评论笔者不敢说,只是抒发笔者的观后感想吧!
刚开始,笔者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只是图看个热闹,什么“打仗”的电影“南征北站”,侦查的电影“奇袭”,破案的电影“405谋杀案”。这些电影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只能说说这个好人真厉害,那个公安局长有两下子而已。于是,都市里每当有新电影公映或首映式,笔者都千方百计的参加。休息的时候,最多每天看两个电影或电视剧。那个时候,城里的业余生活很单调,舞厅、歌厅、迪厅等都没有,娱乐的项目就是电影,电视也只是黑白的。因而每逢“新年、春节、五一、十一,”四大节日,影院里放映通宵电影,几年来,笔者从未拉下过。朋友问起笔者某个电影或电视剧演的怎样?笔者只好说:棒极了或不怎么样,根本说不出个子午卯有。
有一次,看电影“日出”看着看着,笔者被影片人物的表演所感染而流泪。走出影院,笔者的眼前仍浮现银幕上的形象,陈白露痛苦的表情深深吸引了笔者。回到家里,当晚没心思吃饭。妈妈看我坐在那里呆呆发愣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有病了?我没言语,蒙上被躺在床上,脑子里仍回想着那一幕幕场景。突然,笔者掀开被,扭亮台灯摊开纸想写点感受,可是,笔者想的挺好,一下笔就难住了,如何也写不出来,想写那个精彩的情节,可只记住了个大概,笔者直拍脑门,恨记性为何这么坏。
从那以后,笔者每当到电影院,铃声响过,便掏出笔和纸,一边观看,一边借着剧场壁灯的微光记着影片中的情节,走在回家的路上,镜头一幕幕又闪现在笔者的脑际,笔者用记忆去追寻影片中最感人的情节或新颖的表现手法。抵家后,便开始写作,把获得的新鲜感保留下来,之后放下冷静些日子,再看看所写的文章,有用的内容保留下来,没用的删除。当笔者确认为是一篇没有价值的东西,尽可能扔到纸篓里。有时,为写一篇影评稿,笔者曾在影院里连续坐5到6个小时,差一点被影院的工作人员误当有问题人而被叫到小屋去审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笔者认为,看过第一遍电影要动脑筋,思索问题,看过2至3遍后,才能比较清楚·。真正了解导演、摄影等艺术处理所在。才能发现闪光点或暇疵的地方,实事求是的进行评论。
当笔者观看了上影厂摄制的故事片“秦川情”之后,有一个细节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桩桩进山扛木头回家后,一进门,榆钱便给他掸去身上的雪花。当看到桩桩胡子上冻的霜是,榆钱用热毛巾将桩桩的脸捂上。此时,榆钱的脸上滚落下一滴一滴的泪珠......。”看了这段细节,使观众觉得真实感人,动作处理的自然、细腻、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物感情世界的潮汐。于是,笔者写了“此地无声胜有生”发表在本市的青年报上。
著名的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说过:写影评要“有实事求是之心,就会好的说好,坏的说坏,就会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笔者看了电影“天国恩仇”感到影片中的插曲的运用同主题表现很不协调。全剧80分钟,插曲就有四处之多,平均20分钟一次歌唱。于是,笔者写了“插曲要插得合情合理”(载于电视与戏剧杂志第69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诚然,影评不要板着面孔或强加于人,要和观众交流和谈心,同读者心心相印,人家才买你的帐。
近几年,笔者在全国、省、市一些报刊及网络发表影视评论文章124篇,曾参加省、市影视评征文并获奖。曾先后被多家报刊及网络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还担任本市职工电影电视评论协会的理事。
写影视评论的兴趣,不仅充实了笔者的业余生活,而且,还提高了笔者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初步懂得了如何评介一部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使笔者牢记了“九分做人,一分做文。”(钟惦棐语)这句话的内涵,更加严肃认真的写影视评论,虽然,这份“差事”很苦,需要更多的专研、学习电影、电视剧理论,但是,笔者却以此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