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论语>十则》

2013-02-05 00:10 作者:天地飞鸿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严忠贵

北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作为成语还保留在现代语中。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即古为今用。具体而言,学《论语》格言,注重“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论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一类是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甚至不指明说话的对象。如《里仁》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类属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如《卫灵公》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类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仍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所读十则,包括三方面内容: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告诫他,言行要谨慎、谦虚,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讲学习态度的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我。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谈学习方法的如“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等,强调温习、复习的重要性,当然“习”还有实习演戏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实践才能掌握,我们今天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不是也应如此吗?孔子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学记》)一定要通过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关键要“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当然“学”是基础,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的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里谈修身做人的是俯拾皆是,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快乐。孔子认为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怨恨,方为高尚的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里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子路、子贡,为何对曾子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的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颜回死后,曾子成为孔子的继承人,很多弟子曾受业于曾参。曾子推崇“忠”、“信”,强调人要经常反省自我。不由想起毛主席所说:人的灵魂、思想,也要经常洗脸、打扫,否则就会积覆灰尘。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作了精辟透彻的解说。孔子回答子贡“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者”。想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记住这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很重要,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推己及人、仁待人。

《论语》十则,一滴水可折射出汪洋气象,亦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学习体会之,深感博大精深,在多方面受益匪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6230/

读《<论语>十则》的评论 (共 6 条)

  • 林夕
  • 浅笔抒写
  • 剑客
  • 晓梦芳菲
  • 听雨轩儿
  • 那转身后的落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