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滨北山掠影
题记:陕南安康市地处汉江上游。史载:安康古称金州,地处“秦头楚尾”,安康二字为“安宁康泰”之意。为陕西省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东方圣母女娲的故乡,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中药材之乡、中国硒谷、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茶乡等美誉。在这个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汉水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生活着300万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
一
素有“陕南明珠”美称的汉滨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东方多瑙河”——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地势西高东低,名列中国十佳宜居小城。全区34个镇办的百万人口以“一江两岸、城区四办、南北二山”的格局分布。经过多次乡镇机构改革,北山片区现保存的建制镇有大河、紫荆、中原、叶坪、双溪、沈坝、谭坝和茨沟。近年来,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壬辰龙年腊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与讲师团曹辉团长,文友典根、谢恩和胡艳等相约,结伴自驾前往汉滨北山游走。
穿过月河川道上车水马龙的五里、恒口镇,沿恒(口)叶(坪)公路、恒河逆流而上进入北山。由于此路正在进行“四改三”升级改造,路边堆放着大量的土石方,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车辆颠簸得像小时候妈妈的摇篮一样,让人昏昏欲睡。好在来往车辆不多,会车少,相对还算安全。典根因首次驶行盘山公路,面对沿途的悬崖峭壁、曲里拐弯、窄窄斜斜的路况,没走多远,就明显感到车技的吃力和虚火。于是乎,我的手艺就派上了用场。虽然自己也有十多年驾龄,但平日间恪守“闲马少骑,闲镜少戴”的古训,轻易不动别人的车子。好在之前乡镇工作期间,积累有山区道路的驾驶经验,很快就让刚才担惊受怕的曹团长他们安下心来。
由于是隆冬,沿途山野上休眠的树枝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一块块油菜和小麦绿毯般零零星星铺在庄稼地里。山坡上枯黄的落叶中,偶尔点缀着几丛红澄澄的野果子“救命粮”,呈现出油画般的美丽,给这沉闷萧条的冬日带来了一丝丝生命的动感。分布在恒河两岸的溪流纵横交错,水源充沛,山势奇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途中歇息的地方有座观音庙,颇有几分景致。一座钢索吊桥横跨一河两岸,既方便了山民们的来往,也满足了香客们一颗虔诚的礼佛之心。三间两层的庙堂紧紧依靠在河边的悬崖峭壁下修建而成,为它平添了许多庄严肃穆之感。也许是沾了菩萨的光吧,周围山崖上的植被保护得非常完好,多棵高大不知名的常绿古树枝繁叶茂。
庙宇虽小,但从地上新落下的厚厚一层炮竹皮和香炉中不断袅袅升腾的云雾可以看出,此处香火还是极旺盛的。
青山、悬崖、古庙、波光粼粼秀水中的一桥双影和周围静穆宁静的环境相映成趣。此时此刻,置身此地,刚才还有些浮躁的心情随之变得平和舒缓起来。
二
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地处恒河中游的大河镇。该镇是汉滨区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农、工、商、贸发展迅速,是北山主要的商贸集散地。因恰逢赶集日,又遇年关将至,一新一旧两条街道如两条小鱼儿般紧紧地依偎在河岸边。老街沧桑古朴,风韵犹存。新街高楼林立,明窗净几。一上一下均沿街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色年货。横街悬挂的一串串大红灯笼,把那些刚刚打工归来的山妹子们、小伙子们的脸庞映得如柿子般火红。
整个集镇的街巷里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歌声、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入耳。但始终没有听到吵架和叫骂声,足见这儿的人民勤朴,民风淳厚。集镇一河两岸的每一处角落都充盈着一股股浓浓的幸福年味,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
大河镇历史悠久。近年来,在汉王坪发现了一处春秋战国至汉魏南北朝时期城镇遗址。它位于恒河东岸阶地,延及东侧丘陵缓坡地,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地面散见大量绳纹瓦片及各类陶器残片,器物时代上至春秋战国,下讫南北朝。
据当地村民介绍,恒河发洪水时曾在遗址边缘冲出不少器物,有完整的陶缸,有大量古钱币等。据李启良先生考究,西汉以前子午道南段中线池河道路尚未开通,刘邦于前206年所走过的是最早的子午道,即南坡东线,大河镇的汉王坪遗址有可能即是子午道在翻过秦岭之后需要经过的第一座城市——蚀中。
该遗址处在群山腹地,以其地理位置分析,古代当属非常贫瘠之区,不可能出现这等规模的城市。究其原因,定是因子午道大交通的环境而使之形成和繁荣。
该镇自古既是连接关中的交通要道,也是汉滨北山民俗文化的摇篮。在新街,我们高兴地参观了古玩收藏爱好者王金少的“金少堂民俗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建,投资200万元,历时7年建成。我们惊喜地看到了瓷器展厅、木器展厅、石器展厅和民俗农耕杂物展厅,现收藏明代中期至今的木器、字画、瓷器、玉石等各类藏品近千件,王先生精心收藏的一个康熙年间瓷器大罐是镇馆之宝。
值得一提的是,该馆所收藏的陇西南安姚的族影藏品,此影绘于1804年,距今200余年历史,但仍保存完整,画面运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人物构图饱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据文物专家讲,这张族影画面庄重静穆、富丽堂皇,呈现为平面结构的祠庙式样,对于研究清代族谱文化以及迁徙历史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
中途路过的紫荆镇,全镇人口万余,集镇只有几十户人家,沿路而建的街道也就百余米长,虽然是小得不能再小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地政府设置的各种服务机构齐全。你也别小瞧这里,他虽位于秦巴山深处,却是一片被英雄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是陕南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史载:陕南是当年川陕和鄂豫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在全国苏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抗日第一军和陕南游击队,以及李先念、贺龙、徐向前、王震、许世友、徐海东、郑位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二百多名将帅先后在这里浴血战斗长达三、四年之久,创建了川陕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及陕南苏区。而紫荆镇的胡家院子乃“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起义遗址。
在这儿,有红军战斗和工作的革命遗址多处。红军的故事传说、红色歌谣至今还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党和红军老一辈革命家血与火的光辉历程。目前,该镇紫荆村建有“陕南抗日第一军纪念馆”供参观学习。
四
原计划到达汉滨区的“北极”——叶坪镇,再绕道汉阴县返回,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只好在中原镇落脚。虽然是周末,可镇上的干部们却都在忙着加班。听说我们到来,镇党委书记徐兴平、镇长杨少林等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徐书记是个充满蓬勃朝气的地方父母官,一边忙着给我们介绍镇情近况、发展远景;一边招呼着给我们准备饭菜。他们充满自信的言谈,让赶了半天山路有些疲惫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
徐书记坦言,中原镇现有1。4万人,面积却多达220平方公里。目前,这儿虽然山大人稀,土地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但他们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按照区上“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工作思路,用群众工作统揽全局,在抓好山上建基地(宜林荒山兴建经济林果园)、集镇建社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山清水秀的丰富资源,以“魅力中原”为目标,倾力打造“安康小九寨”的旅游品牌。
站在镇政府所在的老街,放眼河对面那刚刚建起的大桥,已经建起和热火朝天中正在建设的一幢幢小楼在夕阳的余晖中格外耀眼。当得知那里就是给高山避灾移民搬迁集中安居的新社区时,我们不由得感叹,这里即将成为中原人民真正温暖、幸福的地方。我们深信,在他们的务实工作下,“斩断贫困链条”的执政理念,在汉滨北山中原镇一定会得以成功实现。
简洁朴素的机关餐厅,几盘清一色的当地家常土菜,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经济实惠,不由得让人胃口大开。没有丝毫地做作和客气,美美地饱餐过后,我们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在一处简朴的农家小院参观了“枧沟乡苏维埃政权旧址”。聆听了当年叱咤风云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抗捐军”走过的艰苦岁月中光荣历程故事。
“血窝寨暴动”的事迹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看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自由、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身影。使我们原本已经平静的心灵又激起了波澜,深深的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感化、鼓舞、震撼……
虽然,那段黑暗的岁月早已成为历史,但留给我们现代中国人的却是无尽的思考。如今的我们,只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尽职守,为国家、为社会不遗余力,做一个有为的人。这正是我们应当也必须完成的任务与使命。
不觉间,圆如玉盘的一轮明月已经悄然爬上了山尖,恰似安康汉滨北山人民今天的美好时光和对明天幸福生活的良好祝愿。依依不舍中,我们缓缓地离开了北山。
临走时,约定来年夏日月圆之时,约上好友再来中原,去未来的“安康小九寨”走走看看,既可消夏避暑,更是为旅游开发的规划出谋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