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罗锅”杂谈:罗锅身长2米!

2013-01-31 10:10 作者:滕文刀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58年,刘墉墓出土,据发掘人员估测,刘墉身高在1米95至2米之间,因其身高与常人过于悬殊,发掘人员印象深刻,并未夸张。据发掘人员描述:刘墉脑壳较大,二十五公分见圆。左右眼窝内可各放一枚大鸡蛋,小腿骨半米长还多。这么一个人高马大的人,怎么就成了“罗锅”呢?而且这个“罗锅”,还有皇帝的御诗为证:“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虽然这首诗是传说,但是嘉庆皇帝戏称刘墉为“刘驼子”,却是史书记载事实。由此看来,刘墉在皇帝面前,的确“驼”过。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刘墉“罗锅”外号的得来,有几个原因:一是刘墉“生来佝偻”( 《乡园忆旧录》,王培荀,清道光年间),因为清人所述,很多人据以为实,称其虽经救治,但落下些许残疾;二是刘墉出仕之前,老家房屋低矮,常年弯腰伏案所致;三是刘墉诗词中的自嘲“愧我支离形似鹤,笑渠落拓无酒钱。”第四就是嘉庆皇帝对刘墉“刘驼子”的戏称了。

刘墉“生来佝偻”留下残疾的说法从刘墉墓出土的尸骨来看是不成立的,而且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盼”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如果刘墉真成了罗锅,那么他就不可能出身科甲了。而刘墉老家房屋低矮,常年弯腰伏案之说更是和这个历时160余年的名门望族不相符合的,这在后文中将简要陈述。至于刘墉自嘲,应不难理解。“罗锅”这个外号,在和珅等佞臣眼里,可以是蔑称,在纪晓岚等忠臣嘴上,可以是昵称,而在老百姓的心里,这个带着贬义色彩的“罗锅”,已然变成了一种称了。但凡胸怀坦荡的人,定会欣然受之,间或自嘲一番,也在情理之中。还有人认为,“罗锅”来源于嘉庆皇帝的戏称。因为刘墉时年80有余,难免会有驼背弯腰,皇帝戏称后,便有了绰号了。但是,据史实记载: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从逝世时的精神状态来看,刘墉并非老态龙钟,其“端坐而逝”更说明刘墉到去世的时候,也不是驼背。

这些原因都被否定的话,那刘墉“罗锅”之名,从何而来呢?笔者个人观点认为,这正是源于刘墉近2米的个子!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到了清代,礼仪之风更盛,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喜欢历史剧的人们一定知道,不同级别的官员,所穿朝服无论从色彩、样式、朝珠、朝带、玉佩等各个细节上都有着严格的划分。当时的人们,但凡官职相差较大都要对上积极行跪拜礼,即使平级和平辈人之间见面,即需双手打拱、弯腰低头、有时甚至一揖到地,真可谓“礼数不全,其他免谈。”那么作为一个身高异于常人,又时刻伴在皇帝左右的人,怎能不时时刻刻弯腰弓背呢?如果和皇帝、和珅等人走在一起,身形比皇帝高了,一向好“搬弄是非”的和珅会给他好果子吃吗?所以,笔者觉得,和珅的“罗锅”是装出来的!这就牵扯出了第二个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刘墉并非刚直不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3940/

“刘罗锅”杂谈:罗锅身长2米!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