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作罢之谜]

2013-01-29 09:57 作者:小白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六说:作罢之谜

颜率能言善辩,并且知人,善度时势。不仅说来了五万大军,又说服了齐宣王放弃讨问九鼎。给周天子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战国策》的本章后面,没有具体说齐宣王是怎么就作罢的。原文说:齐王乃止。没有说放弃。只是说这事暂时先放一放。

如果就这样停止,或是暂时的放弃。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我们可以做一些假设。这次挥军是五万人。对于齐国也是不小的兵力。可以为了援救周朝并得到九个鼎,这是齐王的决心。并且由田忌担任大将军。说明很看重这次的行动。那么假如说齐王命令暂时放弃这件事情。他足下的田忌,还有知道这件事的谋士们甘心暂时放弃吗?战国策里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我们用现在的人性来分析这件事情,齐王还有他的谋士们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件事的。

如果是路径的选择问题,根据战国策的记载,齐国当时和楚国关系历来都是不错的,和韩,魏关系一般。和梁国更没有多大的梁子。如果是借道的问题,大可以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去楚国进行约定。来用一些利益诱惑。或者用一些其他条件。我想周天子手下有颜率。齐宣王手下也应该有更为出色的人物。齐宣王喜贤士,每年所花去的招募费用是七国中最高的。而且可以容纳诸子百家。贤士颇多。说明根本也不会是路径的问题而放弃。

鼎比较大,这是颜率亲口说的。可不可以先派一个人观察一下,到底是不是和颜率说的一样,抬一个鼎就要九万人。一看便知。而且我派人过去是名正言顺啊。你们不是答应秦国的军队退了,鼎就归我么。颜率碰到的是齐宣王,要是碰到一个无赖,这点伎俩肯定抵不过。那么,如此说来因为鼎太大放弃,也不符合逻辑。

不是路径的选择问题,也不是鼎大小的原因。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么轻易的放弃是不合乎与逻辑的啊。从上文的分析,我可以认定,齐王对待这件事情从开始到现在都是欠缺考虑的。他相信了秦国是要来要九鼎,低估了秦国的动机。他又再一次相信了颜率的许鼎承诺。退了秦军他又相信了路径,鼎大等等的借口。最后只能“齐王乃止”如果说第一次,被忽悠,齐王大悦。第二次呢?实际上齐王已经对这件事做出了怀疑,不然,不会说:先生来了这么多次,说来说去就是不想把鼎给我。结果被颜率的真诚放弃了疑虑。把这件事暂时放一放。据本人的品读,有以下的原因,齐王把事情放一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讨鼎之患

虽然颜率答应九鼎归了齐国。随时等你来取。但是,假设真的派兵去取。临近的韩国和魏国,多少会打一点心思。并且,以颜率的口才,在把九鼎许诺给韩国或者是魏国,他们齐国倒是变成了抢鼎的人。这样一来,当初的义举美名不仅得不到,反而还把自己变成贼。估计到这一点,所以把要鼎的事暂时放一放。

二:出兵无伤

这次挥军五万,秦国的兵就扯了。假设秦国的目的真的是鼎,那么可以暂时不进军,与韩国,魏国联盟好。准备抗击齐国的五万大军,最后拿下这个鼎。可惜秦国先撤了。齐军这次没有相关的交战记录。假设说齐国和秦军大战一场,并且损失较大。颜率即便是天大的能耐,齐王也一定要讨回这个鼎。因为这个代价太高了。可惜的是,出兵无伤,齐王想想,哎,算了。没啥。

三:齐王雅量

在一些史学资料里,经常记录齐王包容性较强的例子。有下面一个故事:古时齐国的祭俗中有一种祭祀仪式叫“祭钟”,定时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每逢祭钟时,要杀一头牛,将牛血涂在钟上,将牛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在供桌前祈祷。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恰巧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问:“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回禀大王,我要牵这一头祭祀的牛去宰杀,然后将它的血涂在钟上。”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将它放了吧!看它害怕得发抖成那个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就好像无辜的人要受刑似的!”牵牛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孟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跑来劝谏齐宣王说:“大王,您的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术啊!只是大王您只看到牛很可怜,而没看见羊也很可怜的。您要是能把这种爱护动物的心推广到爱护人民上,那么大王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君王了!”

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虽然齐宣王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但是,这里齐宣王没有对顺势劝谏他废除祭钟仪式的牵牛人勃然动怒足以体现了齐宣王的容人之量。毕竟牵牛人的地位低微而且还亵渎了神圣的祭祀礼仪。齐宣王对乘机在他面前兜售“仁政”的孟子不但没有责怪,而且给予了很高的礼遇。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齐宣王见颜斶,起用少年闾丘卬等等。这些都说明齐宣王还是比较有雅量的一个人。你颜率出尔反尔,我不和你计较。所以呢,这件事暂时放一放。

四:国事繁忙

齐宣王一共在位19年,这十九年内,政绩较多。每年都有一些事情发生。这些事相比讨鼎的事,可是重要的多啊。齐宣王三年(前317年),因魏相公孙衍发起合纵时没有推举齐宣王为合纵长,齐宣王由此怒及魏国,于是联合宋国攻伐魏国。魏国也邀请赵国共同抗击齐军。双方军队遭遇观泽,结果魏、赵联军被打得大败,齐军获得胜利。

齐宣王六年(前314年),齐宣王利用燕国上层的矛盾,支持燕国太子平把名为禅位实则篡位的相国子之赶下台。燕国发生内战的同时,秦国联合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准备派兵去救援。齐国大臣田臣思却要齐宣王乘诸侯相互攻伐之机吞并燕国。齐宣王认为有道理,便打消了救韩的念头。于是假称救援韩国,打发走了韩国的使者。韩国以为有齐国救援,便与秦国打了起来。赵国、楚国果然像田臣思预料的那样去救助韩国。秦、韩、赵、楚、魏都搅到战争中去,给齐国伐燕造成了天赐良机。齐宣王命令匡章率领五都之兵,并依靠齐国北部的兵民大举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厌战不抵抗,也不关城门,齐军长驱直入,进入燕国的国都。子之失败,被齐军抓到后,剁成了肉酱。齐军又顺便杀死了燕王哙。齐军仅仅用了50天就占领了燕国。

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秦国就图谋攻伐楚国,楚怀王闻之大恐。楚怀王为了抗衡秦国,打算与齐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齐宣王命令齐将匡章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楚国派唐昧率军抗击,两军在沘水两岸驻扎了下来。最后楚军大败求和。

齐宣王八年(前312年),秦国联合韩、魏进攻齐国,大破齐军于濮水之上,杀死齐将声子,打跑了匡章,齐宣王大为震惊。楚国也绝齐亲秦,面对这样的形势,齐宣王不得不下令从燕国撤军。结束了对燕国两年多的占领。

齐宣王二年(前318年),公孙衍在齐宣王的支持下,为了反对张仪为秦国搞连横活动,联合发起齐、魏、赵、韩、燕、楚六国合纵攻秦,由于公孙衍等推楚怀王为合纵长,引起了齐宣王的强烈不满,齐宣王觉得齐国是东方大国,实力最强,这个合纵长应该由他来担任,没有推举他为合纵长,是对齐国有轻蔑,是对齐宣王的侮辱。于是,便退出了合纵联盟。少了齐国的五国联军遇到秦军不战而归。第二年,楚国和燕国也都不派兵参加。结果,樗里疾率领秦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把韩、赵、魏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斩杀士兵八万人,至此,公孙衍发起的这次合纵抗秦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只是一些主要的政事,其他的也有很多。就不一一描述。这最后一点的放弃原因是国事繁忙。用不着对这九个鼎耗费大大的精力。

本人的品读大概就这四点,可以作为怀疑的对象。每个疑点都可以作为齐王为什么不去讨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综合的。而《战国策》的题材主要是阐述战国时期这些纵横家,谋士们如何游说的过程。假如这一章记载齐王把鼎讨了回来,那颜率不是很没面子。《战国策》也就不好看了不是嘛。

经过:九鼎来历,真假意图,巧舌颜率,五万雄狮,巧舌再辨,作罢之谜。以上的讨论分析。本人试图通过当时的时势,人物的性格,社会的背景,来品读《战国策》中的智慧,人性的变化特征等。以后的章节也是这种讨论的风格和路线。

敬请观看第二回:苏秦连横说惠王之[纵横苏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3010/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作罢之谜]的评论 (共 8 条)

  • 今生依梦
  • 着墨
  • 孟杨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晓梦芳菲
  • 梦天之蓝
  • 听雨轩儿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