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正能量和反向思维”

2013-01-27 14:53 作者:陈宣章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正能量和反向思维”

陈宣章

在物理学中,能量是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从经典力学到宇宙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能量总是中心的概念。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是对一切宏观、微观物质运动的描述。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简称“能”。

世界万物在不断运动。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相应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分为机械能、分子内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等。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

“构成宇宙的三种元素”这个问题,更系统化、更精准确切的是“时间、空间和能量”。

对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物体作机械运动,可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定向运动的电流可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消失,只能转移。任何形式的能量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所有能量转换的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当总系统的能量在各系统间转移时,某系统损失能量,必定有另一系统得到这些损失的能量,失去和获得达成平衡,所以总能量不改变。

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和另一个重要物理概念即质量联系在一起,建立了质能关系公式:E=mc²。它更深刻地阐明了能量的物质性,表明两者存在某种深刻的联系,即质量和能量是一个东西的两种表述。质量是内敛的能量,能量是外显的质量。正如因斯坦所言:“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自然界中,同一能量不但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多种能量之间还可相互转化。能量是不会消失的,而且能量是标量,不是矢量,所以没有方向,就没有完全相反的概念。“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其定义: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自信、更充满活力。“正能量”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现今中国人中,正能量从“给力”、“HOLD住”一路走来,它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正能量”这三个字,已经上升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指一切给与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地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所有积极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的时髦标签。它已经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所以,这个时髦的词已经不是物理学名词。

某个汉词的时髦、流行、热门、炒作、轧闹猛、一窝蜂……虽然不属于汉语使用不规范,总有些异化,而且古已有之。在利益就是一切的社会中,其目的基本相同。这也是汉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鳞次栉比”曾经时髦过。不管是小说散文、新闻等等,千篇一律地塞进这个成语。你不用,编辑也会给你加进去。

起初,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之后,这两句话迅速被网友跟进和模仿,成了时下网络最热门的句子;后来,网友把点燃正能量的励志口号与伦敦火炬传递结合起来,伦敦奥运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词也借此在中国走红。

这个2012年经常被引用的词,被运用于各个方面。人在生活不顺、脆弱无力时,常常祈求上苍赐于自己力量;政府面对媒体的舆论压力,希望尽快摆脱阴暗面;公司为了让员工工作得更有效率……此时喊上一句“正能量”,前进的道路上似乎增加许多动力。正能量传递的是一份积极的心态,希望不良情绪释放干净。“苍天啊,请赐给我正能量吧!让我对抗这险恶的社会。”“政府建设服务型社会,需要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渴望爱情,爱情是我生命里的正能量。”……各种文章中,都在用这个词。

有“正能量”,必然有“负能量”。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生活快节奏、人际关系复杂、意外事故……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力不从心,就业、买房、结婚……让人们“亚历山大”,生活在时代的焦虑中。人们常为所求不得而愤怒,为失望落空而悲伤,为前途渺茫而恐惧……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发达正让媒体经历一场空前变革,也让社会充满火药味。媒体舆论往往青睐暴力、灾害、不公等社会阴暗面;人类有生以来对死亡、疾病常感恐惧,更是天生追求平等、自由、博爱。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们爱上“吐槽”,“牢骚”成家常便饭,“负面情绪”也像脱缰烈马停不下脚步,让人们似乎感觉到历史上最糟糕的时代。

能量守恒,“正能量”和“负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如何让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负能量”随生命的前进而消失,甚至转变为“正能量”?这是每个人,乃至社会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正能量”鼓舞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当然多多益善,但却需要社会共同创造。“正能量”不但需要高喊,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

创造“正能量”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建设服务型政府,少些贪污腐败、强权欺压,少些走过场的“假、大、空”,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更加灿烂,尤其是创造“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宏观正能量”为人们创造“微观正能量”提供了基础,而媒体应该为“宏观正能量”与“微观正能量”提供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正”的对立面是“负”,也可以是“反”。在人们思维过程中,反向思维十分重要。

科学界已证明:反物质与正物质发生碰撞将会100%地完全湮灭,转化成能量。数据表明,即使是原子弹爆炸,也仅2%的物质完全转化成能量。为此,反向思维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过程是否可反过来,即能量分裂成正物质和反物质?并进一步思考:原先“构成宇宙的三种元素是时间、空间和物质”,而今应该是“时间、空间和能量”。原先错误地认为“能量属于物质”,其实倒不如说是“物质属于能量”,例如:光是一种物质,但它更是一种能量。因此也认为:“时间、空间、能量”可简化为“时间、能量”。空间其实是时间的一种体现方式,空间差正比于时间差。例如:站在你旁边的人属于同一空间内,他做的事马上对你有影响。他用电筒照你,你会问对方:你搞什么呀!如是月球上一个人用一束光照你,你得过1秒多才感觉到,然后你正确地质问对方的话语应为:你1秒多前在搞什么呀!而月球可看做跟你所在位置是一个不同的空间。

反向思维可以引出悖论(1。似是而非;2。似非而是;3。自相矛盾),可以正确揭露事物的真相,防止各种诡辩和谬论欺骗群众。

社会进步和发展,必须反对贪污和浪费。毛泽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从小接受教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可是,中国人餐桌上的浪费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与此鲜明对照: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贫困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引起人们关注。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惜,反对糟蹋社会资源,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公款吃喝之风盛行,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个体,都极易陷入狄更斯悖论中,明知公款吃喝不对,却不得不顺从。这种“明知不当为而非为之不可”的风气,比公款吃喝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腐败的渊薮。

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出台后,公务宴、商务宴成为众矢之的。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而且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就是“宏观正能量”;“光盘”运动就是“微观正能量”的汇集。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过去那种不问是非的“拉动消费就有功”的谬论已成为过街老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2132/

闲话“正能量和反向思维”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