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论一
墨学论一
墨家思想是在战国初期,春秋末期诞生。创始人为墨翟。具体身份有很多种版本,我不加考证。无论他是什么,都不会有碍于我们学习墨家学说。现就《墨子》一书,进行相关的点面深入探讨。以鉴后学。
文体:
墨子一书为多重记叙,议论体。其前半部的章节: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三辨为成书总纲,中部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用上中篇,节葬下篇,为围绕总论的展开分论。而后半部:天志,明鬼为独立论文。非乐,非命,非儒为中篇的补充议论。至于公输等独篇议论,为后人为墨子记叙事件,稍加评论。为成书的佐证性提供事件证明,或者为后学提供事件分析参考而设。
论点一:理论基础
如果说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本人见到西周盛世的大治,大约是因为礼,而延伸创造。那么道家的老子,是因为观察自然,人文属性,环境属性而创造。而墨家的学术奠基与前两者极为不同。墨家的成立既不是有关于以往的治世经验,也不是源于自然规律。而是墨子本身亲身经历是事件,他由自己看待人生,由人生引发社会,由社会引发的治世的连贯思索。当然,墨子本人还是非常爱学习的,从他的总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了解过道家的思想,例如第一章(亲士)的第五小节所描述:今有五锥,此其銛,銛者必挫……应该整个第五小节都是在宣传道家的思想。说明墨子本人是承认:强者死,弱者存的道理。例如第五章(法仪)的全章,是描述有关礼仪,法度对于社会安定的贡献。那么从某些侧面来讲,是其承认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虽然在具体章节内,是否定君王之法,而用天道之法来矫正。但是如此一来未免有些抽象。天道之法,是何法呢?墨子本人为天道之法定义为:爱人利人。如果只是爱,那不能单纯的叫法。后面我们会依次探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此可见,基于墨子本人对学习的热爱,并且将诸多学术运用在生活中,而得出的墨家理论。主要是其在以身实践的过程中,确实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和好评。依次更加其著书立说的信心。这些大约就是墨家学术的成立奠基点。
论点二:对政
墨子本人在对政治上,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观点。在哪个时候如果君王可以听从墨子的教诲,那么那个时候中国早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墨子的对政思想,首先提出“亲士”。在墨子一书的成书中,第一章首当其冲。第一句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也。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以上说明墨子本人对于政治的首要建议,就是必须招贤纳士。而且注重君王对贤士的礼节。在这一节中,还举了很多历史事例进行佐证。亲士为墨子一书对政治的总论,围绕其展开尚贤,尚同的分论。讲究尚贤的方式,方法,重点,和上下统一,信息传达,的治世重要性。
论点三:对政冲突
虽然墨子在对政上,首要提出了亲士的原则。但同时也对为政提出了要求。面对天子同样。他说这世界上,最圣明的人,才可以做天子。次圣明的人,可以做诸侯。次次圣明的人,可以做士大夫。而且对具体的行为要求也有了意见,例如:尚贤中篇的第三小节说到:担任官长的,要很晚睡觉,很早起床。征收关口,山林的税务全部充实国库,不能外散。要设法来使管辖地域范围内的五谷丰足。刑法得以公正。在外有诸侯相亲,在内有百姓爱戴。某事有得,办事则成,守卫则固,出征则强。
这些要求我们看来都很合理。但是其实际上,大大的冲突了当时官员。因为人面对欲望,和利益面前,都会变得脆弱。墨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治理自己的墨家组织,就是这样的。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以身作则的向为政者提出若干要求。这也是战国末期,墨家首先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有关墨学的论点,还有很多。例如,墨家的理论核心是什么,真的就是非攻兼爱吗?墨子主张的非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非攻?还是非战?后面我会依次的向大家解析。
小白原创,盗版必究,欢迎转载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