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达练文章

2013-01-03 15:50 作者:知行合一  | 5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如果说文字是色彩,写作才是画笔,而取于生活并融于生活,才是成就达练文章的真谛。否则,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纵使文采斐然,仍如隔靴搔痒,虽华丽了读者眼球,也仅是只博一叹,如此,当真不如笔锋不动,不如沉淀过后,窥清世界百态,然后流水行文,这样,点点鸳鸯小字,也能淋漓出荡气回肠的气魄。

《红楼》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知古人先辈,也早已通透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只有经历了,才会莫失莫忘,感同身受。想来曹芹,如若没有从“秦淮风月繁华地”到“满径蓬蒿行食粥”的遭遇,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四大明著,就会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所以应该感谢生活,它给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雕琢出了他傲岸不朽,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性格,在他纵横才气的吞吐之下,才成就了这传世文章,才会有后来胡适先生所留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评价。”

我提《红楼梦》,只是来点达练文章之题,并没有任何其它之意,想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也都是饱经风霜,一生际遇百转千回之人,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甚至连金瓶梅,这部旷世奇书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个人认为作者是明朝王世贞)也是一生仕途不顺,后被罢黜病死于家中。所以,文章,其实是作者生活的写照,往往只有作者入文了,才会有文之骨髓,写作的过程,就是执手中笔,把生活缩影一点点渗透到文字里的过程,文章的厚重程度,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吐纳理解程度,感悟深,则文厚,平仄,则文浅薄,如此而已。

生活于所有人,都是财富,不要埋怨它的崎岖蜿蜒,那是阅历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慢慢的体会,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拥抱它给予的一切,才会发现,无论圆融细笔,或是千钧字句,都饱含撼动心灵的力量,睁开眼,你会领悟,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写作是灵魂飞翔的翅膀,生活才是文章徜徉的海洋,当你能让生活返璞归真至文章的脉络中时,沿着文字的肌里望去,浩瀚而来的,那是希望,文章的真谛就是,传递希望,而希望,源于生活。

好的文章,后世读者都会剔骨去肉,尽量还原当时作者的境遇,心境,然后再改动,模仿,可是,后世之作于前作相比,往往都是班门弄斧,不伦不类,何以如此?是后人才浅文疏,还是前人辞藻旷古烁今,我想,这都不是问题本质。文字的加工,于今日,已是登峰造极,而差距的形成,只是生活的不可复制造成的,对于文章,三分外,七分内,外有,修辞,对仗,比拟,文汇等,内即内涵,它是生活赋予的,所以说文章讲究内外兼修,外家功力,可以修为,但内家功力,只能自己体会。生活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只能是作者本人,文章就是作者在镜中的投影,一镜,一人,一文而已。

可能很多人会想,文章的好坏是可以通过多写而走向成熟的,并且附者众,其实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不过现在,我似乎有些懵懂错乱了,有时候关与这个问题,我甚至会在角落里自己去冥想,但仍“剪不断,理还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过我也懒的去梳理了,有些东西,急是求不得的,也许就像创作文章的能力,急也是求不得的罢。

突然间想起了比较喜欢的词人,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出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三百多年来,还是有人常常掩卷叹息,可惜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曾经被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仅一人而已的纳兰,三十一岁便离开了这百丈红尘,空留了一尺华丽,三寸忧伤,虽然他一生年华短暂,所著不算甚多,但仍旧能在最清澈的小令长调里养着最真挚的情感,并传颂至今,容若于文章,无论笔下谢娘红桥,还是谈笑闲愁,都可以归结为情,或愁,或痛,通过那拈来的一阙词香,半醉半忧中,你会看到朵朵情花的颜色,而滋润出这缤纷情花的,正是容若终其一生都在参悟但仍未参透的生活这块土壤。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篇文章,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里面的字句,一切用心生活,感恩生活的人,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达练文章,用心的,文厚,无心的,文浅薄,一如写作,如此而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42032/

达练文章的评论 (共 5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