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东坡的自傲与李白的自知

2012-12-25 21:02 作者:古古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苏东坡的自傲与李白的自知

赖 建 青

李白和苏东坡,各为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对作品的喜来说,我更喜欢东坡的豪放和大气;而若论其人,我则更喜欢李白的自知。

有先贤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东坡有傲骨也有傲气,而李白有傲骨更有自知之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传,苏东坡有一次到丞相王安石宅第,恰逢主人不在。东坡看到书房桌上有一首未写完的诗,便上前去看,见纸笺上只有“昨西风过院庭,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墨迹尚未干,显然是王安石偶有急事,没能写完便出去了。

看见这两句似乎不合常理的咏菊诗,苏东坡随即提笔续上了“秋花不比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然后转身离去。直到后来被贬黄州,看到在西风中纷纷飘落的秋菊花瓣时,他才知道花卉种类繁多,世界无奇不有,王安石写的是黄州的菊花,是自己孤陋寡闻却自以为是地给他续诗。

其实,改诗被贬是苏东坡的傲气所致。

王安石是北宋名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保守派苏东坡截然不同的是他还是矢志不渝的改革家。两人之间不但政见不同,而且苏东坡心里对王安石的才学见地也不服气。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秋风。”

若是当时苏东坡冷静地想一想,作为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王安石不会连菊花不落花瓣的习性也不知道,他不可能轻易落笔作诗,而正是自己的傲气才导致了改诗被贬的后果。

关于李白的傲骨有很多的传说,如醉草吓蛮书时让太尉磨墨、国舅脱鞋;不愿朝中为官、但乞金牌沽酒以及填梨园词时让贵妃调羹醒酒等等。他也曾有诗云: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令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愤世嫉俗的傲骨跃然而出。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位诗仙酒仙不恃才傲物,有自知之明。当李白第一次登上黄鹤楼,壮丽的景色让他陶醉,而正当要即兴赋诗时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完崔颢的诗句,李白立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写出超越崔颢的诗句,于是慨然挥毫,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两句诗。

作为朝野尽知四海闻名的“诗仙”,在名气远远不如自己的崔颢诗面前能够避让能有自知之明,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而李白却做到了,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李白不但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借鉴吸收其精华为己所用,后来他曾仿崔颢的诗韵作《登金陵凤凰台》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语曰: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其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方才为贵,可在现实生活中像李白这种能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李白辞世后,葬于采石江边,慕其诗名而来吊唁的人千百年来络绎不绝,许多人还在墓前题写诗句,名为悼念,其实是以能为这位“诗仙”题诗而为荣耀,而大都是平庸之作。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举动难以制止,延续了很久。直到明代,有位名叫梅之渙的实在看不下去,便在墓前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首诗尖刻地嘲讽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自此,在李白墓前题诗的现象方才得以遏止。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傲骨无傲气是一种修养,而能有自知之明则更是难能可贵的境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38324/

苏东坡的自傲与李白的自知的评论 (共 7 条)

  • 着墨
  • 江清月近
  • 听雨轩儿
  • 今生依梦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浅笔抒写
  • 二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