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勿忘河东书院

2012-12-18 12:53 作者:瑶台望月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缘分总是天定的,不管你心中的意愿如何。

那年,本来要上康中的,却阴差阳错报考了运中,也许是情感所属……

走进运中,教学楼前的宣传栏,赫然在目:“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其前身河东书院,始创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从此,河东书院的名字,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当时心里想:“我算不算是河东书院的童生?”

未谋面,河东书院是个谜。在校史馆里,一张河东书院藏书楼的黑白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知道了它的荒凉景象,好奇之心呢愈发强烈……班里有位同学家在北郊,熟悉地形,便相约一同前往,从生锈的钢栅栏门翻过,满院的齐胸高草挡住去路,而高草后边的藏书楼废墟呈现在我们眼中时,我还是被惊呆了。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想什么,只是被惊呆了。这就是那座被史书称做“书林”的藏书楼吗?断垣残壁,蛛网密布,面目全非。仿佛,听到它伤感地对我说:“孩子啊,我老了,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走进去,摸摸墙壁,嗅嗅墙壁间泥土的气味,还真有明朝的味道!静静地聆听楼内的风声,将耳朵和身体尽量贴近墙壁,倾听来自青灯黄卷的读书声……

这里,曾经走满了方巾褴衫的明朝秀才吧?曾经走满了戴瓜皮帽梳长辫子的清朝学子吧?曾经走满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吧?他们,是在钻研程、朱、陆、王的孔孟之道吧?还是在修炼考试用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吧?亦或是在饱览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西洋学问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书院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学校。书院就是书院。

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读书人模仿禅宗丛林制度,在宁静的山林之中,湖水之畔,创办了一种儒家风格的寺院,取名为“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丘的应天府书院、登封的嵩阳书院,号称四大书院,天下闻名。任何人只要你怀藏朴素的文化真理,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不怕天下人掩口耻笑的心智,都可以坐到讲坛上去,用你的方式妙语天下、演绎文化。这里没有门坎,没有世俗的目光,有的是自由创造之思想、师生辩论之场景、百家争鸣之辉煌,这些书院用自己的魂灵,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华精英: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戊戌变法的康有为……

河东书院创建于公元1514年,当时正是明武宗正德九年。

河东巡盐御史张仲修大人,接受了本地广大士绅的提议,自己牵头募集善款,为河东地区创建了一所最高学府,命名为“河东书院”。运城,黄河之东,古称河东,以此命名,最合适不过了。听说,运城学院,也正在申请更名“河东大学”,好事,甚幸!

书院,本自由而生,本自我而生,本创新而生。置身苍凉而幻的河东书院,面对藏书楼睿智的目光,我似乎读懂了书院的灵魂,它是精神的自由飞翔而非僵化科举的温床。通晓了书院的真谛:本是一种人文见长的自由,一种我以我才成栋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潇洒。

河东书院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历史的舞台上,筚路蓝缕的跋涉前行,磕磕绊绊地。越是对历史做出过贡献的,越容易受到历史的亵渎。“敞开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我记不清这是谁的名言,只是河东书院也遭受了历史的凄风苦的捉弄,一幅幅画面在演绎着河东书院的历史。

万历年间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的时候,河东御史李廷观将书院改名为“三圣庙”,这就不用拆了。过了几年,御史赵楷觉的“三圣庙”这个名字离书院的意义太远,又改名为“崇圣馆”,反正还不是书院,也不用拆。又过了几年,新上任的御史吴达可认为,崇拜圣人虽然没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人才,于是又改名为“育才馆”。不管名字如何改,书院还是书院,没有僧侣尼姑,总是研究真学问,培养真道德,追求儒家的圣贤境界的精神家园。

清朝初年,朝廷不再反感书院的名字,“育才馆”便正式改回“河东书院”。清朝末年,时代变迁,全国都开始讲求新学了,道台大人吴匡便奉命将书院改名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分别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省立运城中学校”,办新式教育。如今我的母校运城中学,就是脱胎河东书院,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知耻力行,“全力培养具有全球眼光、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优秀公民。”

抚摸着从历史风云中走过的老墙,用敬畏的目光拜读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碑一楼,荒芜中内蕴着伟大的教育灵魂,脑中闪现一位位河东书院名人:明兵部尚书刘敏宽、左都御史曹于汴、明辽东御史张毓岩、清两江总督赵德敏、河东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辛亥革命骨干力量李岐山,平型关战役功臣名将董其武,深明民族大义的傅作义,文采飞扬的著名作家李健吾……

废弃的书院,最易让人怀古。站在藏书楼前,我在努力寻找书院的意境,尽力揣摩着几百年前这里明媚的景致。前人有诗为赞:“胜地幽深草树新,开先卜筑待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见七津。剩有琴书期自得,不妨鱼月相亲。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只是可惜这派盛景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切茫茫皆不见。”但藏书楼是一种有灵魂的圣物,在河东的心中,也在文化人的心中。它的文化意义超出了一般文物的承载能力。衣不蔽体的读书人,沿着饥饿与寂寞的漫漫长途,走进这样远离乱世的楼阁。吃着裹腹的粗食,拥着书,品咂着书中的甘味,在不倦的劳作、沉浸、癫狂和痴迷中,获取文化的全部快乐和难言的苦涩。他们的生命因之而变得熠熠生辉,人格因之而博大深邃,艰难而快乐地活下去,一天一天,战乱、寒冷渐走渐远,生命因为书而熬了过来。楼阁虽被岁月剥蚀了,倒塌了,书籍流失了,陈旧了,新的文化人又会让楼阁矗立起来。我很想掘地三尺,看看这块热土内层的文化秘密,我也想把墙壁上的砖拆出来,看看那些历朝历代的物质是怎样坚强地撑住一片天空,让文化安居其所。

我缓缓地向前走着,思想如蝴蝶般飞翔……书院的灵魂之光又一次闪现在我的脑中,精神自由飞翔的前提是立人。书院本质是人的教育。河东书院的学生进入“先门”,就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瞻望“仪门”,要端正仪容;居住在斋舍里,要静心寡欲,洗心从善;进入“崇义斋”,要俯察思想是否偏误;出了“远利斋”,就考虑自己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登上“讲经堂”,要勤勉读书;来到“退思堂”,要三省吾身,防微杜渐。河东书院的甘醇乳汁,在这方灵性土地上滋养浸润……我在心底问自己,我是第几个出现在楼内的过客?一个为书而生的过客!

河东父老常说的一句话:“去没去过皇帝的金銮殿,先看看富丽堂皇的河东书院”,在耳际不断地回响着。历史上的河东书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先门、仪门、讲经堂、四教亭、藏书楼、乱石滩、九峰山、百果园……门厅庄严,殿堂巍峨,亭阁傲立,园林清雅,小桥流水,风景宜人。悲剧来源于东瀛人罪恶的恐惧:“学校在,文明就在,希望就在,民族之根就在。”焚毁河东书院,就是焚毁一脉相传的河东文化,希望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永远愚昧,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曾经缭绕不熄的歌声因为冥顽的坚冰而变得抽搐,这是白日做梦,尸骨可以烧毁,但文化不会断层,灵魂永在,精神高昂!河东一带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谚:“要革命,进二中!”也许这才是河东书院的铮铮铁骨。我洞晓河东书院培育出大批享誉中外学者达人的原因了,彻悟河东书院在历史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的原因了。是什么?是与民族、与国家,同休戚、共呼吸的情感与胸怀。

我常自问是什么使我对这座书院有一种不能割舍的畅想?我朴素的灵魂固执地要像候鸟一样在这里寻找栖身之处?我觉得,运城的读书人,或者自命为读书人的人,都应当到河东书院去转转、看看。人不必太多,自己一个人去,或者只邀二三好友。不必携茶,不必带酒,只带着一双眼,一颗心。也不必说太多话,只默默看它一会。儒也罢,释也罢,道也罢,那些厚重的,尘封的,曾经离我们很远,又和我们很亲的。在我们的血脉里流行,在我们的心房里跃动。虽然疏远了很久,忘怀了很久,但是……去看看吧!这里毕竟是我们的根!是运城文脉相传的根!去吧!河东书院在等着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34834/

勿忘河东书院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