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慧炬

2012-12-17 14:32 作者:千铁具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他是世人最熟悉的《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唐僧,他更是人们最陌生的伟大的玄奘。徘徊在凤凰山下凤凰谷畔的玄奘故里,回大唐,梦回西域,梦回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依稀看见他杖锡孤征,虽九死而西迈,万里求法的英姿。

大隋仁寿二年三月初九,洛州缑氏,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叫陈祎的男孩嘉诞人间。他在隋唐鼎革的动乱岁月成长,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取法名玄奘。此后,他上长安,下巴蜀,游中原,遍访名寺,拜谒大德,精求奥义,卓然成为“释门千里之驹”。自后汉明帝梦感金神,遣使求法,西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入洛,佛法始流中。但大小之乘,部派竞驰,佛典不备,翻译舛谬,佛法深广,理解不一,以至东汉至唐,数百年间,众说纷纠,莫衷一是。玄奘遂发宏愿,誓到佛教的故乡天竺搜求梵典,寻根求源,探赜妙门。

从贞观三年开始,玄奘孤身西游,潜度玉门关,险逾莫贺延碛,义结高昌王麴文泰,越凌山,经热海,至碎叶会西突厥叶护可汗,过草原,涉冰川,穿铁门,翻大山,备历艰险,百折不回,终达天竺。他不避高山峻岭,酷暑严寒,激流沼泽,强盗猛兽,壮游五印度,遍参大德名师,问道访俗,巡礼佛教圣迹。他瞻仰释迦牟尼诞生地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花园,遥听七步狮吼;访谒鹿野苑,虔想初转法轮;低回祇树给孤独园,心会破无明之法言;登拜耆阇崛山,契感达彼岸之雷音;观礼瞿波罗龙窟石壁,泪瞻如来妙相;礼拜释迦牟尼苦修成道其下之菩提树,追怀世尊涅槃之地娑罗双树林;苦学迦湿弥罗国,通达其所藏全部经论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在摩揭陀国五印度万寺之首那烂陀寺,一百余岁的正法藏戒贤法师亲授他《瑜伽师地论》。玄奘通读了寺内所藏全部佛教经论,质疑问难,精熟大小乘真义,并研习因明、声明、天文、地理、医学、婆罗门教及其他宗教学说,降服前来挑战的外道。戒贤法师让他主持那烂陀寺讲席,为僧众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他的传奇经历和博学声名,誉满印度。

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使玄奘的声誉达到巅峰。羯若鞠阇国国王、五印度各邦国的盟主、佛教护法名王戒日王,同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王为争夺玄奘,险动刀兵。玄奘见到戒日王后,畅谈大唐幅员之广,山川之丽,出产之富,文物之盛,兵戎之强,《秦王破阵乐》之壮美,唐太宗之英武,妙论大小二乘之得失,其言论风采,使戒日王及其群臣赞叹不已。为弘扬大乘佛教,戒日王决定在首都曲女城以玄奘为论主举办全印度无遮辩论法会。至期,法会主持者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到,十八国王到,大小乘僧侣三千余人到,婆罗门及其他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一千余僧人到,皆为各派高才大德,“并博文义,富赡辩才”。四方观礼人众汇集,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充塞数十里,举袂成帷,挥汗为。玄奘高坐七宝论坛,主讲《大乘论》。同时,按照辩论规矩,将其所著《制恶见论》作为大会辩论主题,由那烂陀寺高僧向众宣读,另抄一份高悬会场门口,并依惯例声明:“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断首相谢!”一连十八天,但见玄奘雄论滔滔,更无一人敢和他论辩,其所著文,也无一人能更改一字。会毕,戒日王请玄奘骑宝象巡行,以显荣耀,以示辩论无敌。大乘众尊之为大乘天,小乘众尊之为解脱天。经此一会,玄奘声腾遐迩,名震全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一个外国访学僧人,所获声誉之高,亘古仅闻。

“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此后,玄奘在参加完印度五年一度的无遮布施大会后,思念故国心切,洒泪辞谢戒日王、鸠摩罗王及僧俗的恳切挽留,谢却戒日王用海船送其归国的美意,为践当初西行对高昌王麴文泰许下的取经回来留高昌讲经三年的誓约,选择由丝绸之路南道东归。一人一象,驮载佛经佛像圣物,历经艰危到达于阗。此前两年,高昌已为唐朝所灭,置为郡县,麴文泰在国灭前病死。如今,玄奘求法功成,斯人已逝,情谊难酬,前约难践,情何以堪!三藏法师上书朝廷,申述当初潜行西去求法之意。唐太宗接书,对他的归来表示热烈欢迎,特遣使迎接。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安抵长安。大臣及市民数十万众,竞相瞻仰传奇大师的风采。玄奘把他带回的贝叶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金檀佛像七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等圣物陈列在长安朱雀大街,供人瞻拜。数十里长的队伍,僧俗持幢焚香,散花赞叹。不久,玄奘到洛阳晋见唐太宗,问答之间,太宗对他大为赞赏,对左右侍臣叹道:“昔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太宗劝玄奘还俗,参与中央政务,玄奘婉言谢绝,表示但愿终生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希望得到支持。太宗当即决定,着于长安弘福寺译经,一切所需,统由元老大臣房玄龄解决。太宗对玄奘所述西行路上种种奇见异闻,极感兴趣,对他说:“何不撰写一书,传于后人?”玄奘随即允诺。这次晋见,促成了次年千古名著《大唐西域记》的问世。此后十九年,直至去世,玄奘相继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寺,以他对梵汉二语的精通,对佛教真义奥理的精解卓识,与他的翻译团队一起,字斟句酌,不舍昼,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间,唐太宗亲笔为其所译佛经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应东印度国王之请,梵译《道德经》,还将在印度已经失传的佛典《大乘起信论》还译为梵文,回传印度。

早年西行求法路上的风霜雨雪和回国后累年辛勤译经损害了他的健康。麟德元年,在距他停笔译经仅一个月后的二月初五夜半时分,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嘉寿殿,世寿六十九岁。噩耗传出,僧俗士民无不痛哭。唐高宗悲不自胜,连声痛呼:“朕失国宝矣!朕失国宝矣!”为表哀悼,罢朝数日。朝廷在白鹿原安葬玄奘之日,方圆五百里内百余万人赶来送葬,三万余人庐宿墓旁,彻夜守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是伟大的旅行家,褰裳遵路,杖锡遐征,历时十七载,行程五万里,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一百三十八国的山川河流,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风俗,无不备载。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公元七世纪的历史因之由混沌而明朗,由散乱而条贯,完整的佛教史因之而得以建立,一部《大唐西域记》,辉耀寰宇。他是伟大的翻译家,他译经数量之巨大,表义之精审,文辞之畅美,在中国译经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他是伟大的殉道年者,“若不至天竺,决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面对高昌王麴文泰敬以国师之位,唐太宗请其还俗辅政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心如止水,志如磐石,舍身求法,终生弘法。他是圣哲,悲六道之轮回,悯苦海之昏波,引慈云于西极,流因明于黄河,开唯识宗,泽被有情。他是中印两大文明交流的伟大使者,道德学问,名震西天;法雨东注,光润华夏。他是光耀千古的智慧之炬,照破无明长夜,赐予娑婆世界众生以光明、吉祥和幸福

2012年12月14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34402/

慧炬的评论 (共 2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