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与学的换位

2012-11-27 15:44 作者:大江斜横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教与学的换位

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几千年来多少在人上下求索,但总还有许多人会迷途失路,而又使得多少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徒劳无益,最终无功而返。陆放翁有“六十年来枉读书之叹”,而今我始觉十年教书似有种误人子弟之憾。

圣人有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说,教学生在他不到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完善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为他举一隅,而他却还不知另三个墙角的样子,那就无需再举例子教他了。因为他惰于思考,不求自知,这样的人就不值得去教。如果一定要教的,那就教他先改掉他自己不良的习性,然后才能教之以学。在这里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置之疑而后才能使其思吗。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学,一来因为好为人师,于是就有很多老师为了卖弄自己就把学生要知而未知的知识一股脑儿的交给了他们,而以此为乐。二则由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在很多老师身上有一种在人前自我表现的心理,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展现自己才华的表演,一贯而为之,那对于教学而言真的恐怕就会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低能儿。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听众,一个看客而已,他们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全然没有得到激励和发挥。这与孔圣人训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背道而驰了吗?为此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多作反思,来一次教学上的革命。

时下有不少教育研究者都提出来自己合理的教育教学主张,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这里不妨和同仁们探讨一下。我认为在今天的教改中可否来一个教与学的换位。

教与学换位,不仅要求老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要换位,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是其中的一个欣赏和品评的客体,至多是一个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教与学的换位,从教到学,变成从学到教。老师要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还是学生要学什么? 老师要学什么?在这里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学习明确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接下来就应该学习学生,了解学生,然后要和学生一起去学习,一起进步。这也算是一种新的教学相长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西方教学中倡导“从教师走向学生”。就很好的说明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而我们也有一些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洋思中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和体会到这一点。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可以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而教师只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而新的教学改革理念认为,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而学生自学的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了自学这一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就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今天的一些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提出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七能”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这七个方面正好符合今天教育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等于学生自己在学习实践中自我探求自我检查,使教学在一张一弛中进行。在自我探求中是自由轻松的。在自我检查中是紧张兴奋的,类似一次考试。教师上课布置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流一段时间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应该做到,教师在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知识,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这样的课,学生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由此,紧张成了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为此,我在教学的时候,本着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的宗旨,常常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使教学从过去教师单纯的教授知识向学生积极的学习探求转变。比如我在讲授杜甫《登高》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诵读诗歌,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体会诗中的音韵美,意蕴美。其次是设计思考题,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飞回。”这句中景物有什么特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使之疑,置之思”。只有调动起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善思,精思的习惯。再次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判断,讨论。总结。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表现出一代诗圣这样的胸襟?这句气象万千的诗句能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结合全诗说一说你眼中心里的杜甫形象。积极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各抒己见,在探讨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成规,要敢于独出心裁,用于创见。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中观点的多样性,认识上的分歧,不应武断,即使不甚合理的意见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留给他们理解,自觉,深悟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探究为先,以发展学生的思辨探究能力为重的原则,学者有愤有悱,师之有启有发。思考,探讨,借鉴相互结合,以学促教,以行代教,使教师从过去的居高临下的高姿态中走下来,参与学习,平等教学,真正扎实的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会愈加突出,教师的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这如鲁迅先生而言就成了谋财害命,其罪之大,畏之可畏。恐怕只有进行教学换位,让自己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学俱进,才能自我赎罪,得益于人,开创出时代教育的新天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23075/

教与学的换位的评论 (共 1 条)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