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的传奇(小说)
这个小村庄里,兰兰的家可谓最寒碜了。两间破旧的茅房,住着她和儿子、女儿三人。子女都二十出头了,三人还挤在一个房间,另一间做灶披间兼仓库。邻居盖了新房后,她的家显得更破旧。她一直想盖三间瓦房,但一没有钱,二买不到建筑材料,三没有运输工具,只能干着急。
兰兰是从外地嫁过来的,丈夫随单位内迁,去了内地工作。留下他们在家乡,无依无靠,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前几天,她好不容易在窑厂买到一批砖头,想叫开拖拉机的张兵帮忙运一下,但去恳求了几次,都推说没有空,只能扫兴而归。
其实她心里清楚,张兵不是没有空,而是在推脱。张兵是大队支书的儿子,身材矮小,五官也不怎么端正。他对兰兰的女儿小雯早已垂涎三尺。小雯眉清目秀,乖巧伶俐,支书几次托人上门说亲,都被小雯一口拒绝。小雯看妈妈太辛苦,想帮妈妈多干几年,暂时不想找对象。再说她也看不中张兵。这小子长得丑不说,心眼也不好。他仗着爸爸是支书,我行我素,经常缠着小雯,嬉皮笑脸的,还动手动脚。小雯对他很讨厌,甚至放出狠话。这张兵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竟耍无赖说:“你早晚是我的老婆,不然你嫁不出去!”小雯受了委屈,抱着妈妈哭了一场。她对妈妈说,我们不去求张兵,自己用劳动车去拉吧。
于是,母子三人拖着一辆劳动车,去十多里路的窑厂拉砖。乡间都是烂泥路,又窄又高低不平。去的路上,比较轻松,回来时,拉的是重车,儿子在后面扶把手,女儿和妈妈当纤夫,肩上扣着两根麻绳拉,身子都成90度了。到家时,累得筋疲力尽。妈妈坐着直喘气,小雯满脸是汗,眼睛也睁不开。
就这样,他们每天拉两车,估计七天也拉不完。等到第四天,在拉第二车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他们在一条煤屑铺成的小路上拉。这时后面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示意让路。回头一看,是一辆小车,急着要过去。眼看没有路可让,只能加快步伐。小车司机不耐烦了,下来大声训斥:“怎么搞的,磨磨蹭蹭的,还不让开!”兰兰他们急了,尽量把劳动车往边上拉。谁知路基不好,车子一下子翻到在田沟里,砖头纷纷落下来,满地都是,不少已经碎了。兰兰好心疼,小雯伤心得哭起来。
这时车上走下一个人,穿一身半新的中山装。他走到母女俩面前,对小雯说:“小姑娘,不要哭了,我叫一辆卡车来,帮你们运。”他立即吩咐那名司机:“小赵,你把车子倒回去,叫公社派一辆卡车来。”司机应声而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山装与母女三人站在路上闲聊起来。中山装问,你们运砖头怎么不叫辆拖拉机?这样要拉到什么时候?兰兰说,拖拉机叫不到,没有办法,只能用劳动车拉。中山装又问,你们是哪个大队的?兰兰回答是张家村的。中山装拍拍胸说,我给你们解决,明天我打电话给你们书记,叫他明天就派车!好大的口气,他究竟是什么人?支书都要听他的?兰兰庆幸自己因祸得福,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大领导。
没有多久,开来一辆两吨卡车,上面站着几个小伙子,小赵也把小车开过来了。他们三下二除五,很快就把散落在地上的砖头搬上了卡车,接着叫兰兰和小雯上车带路,让儿子小华把劳动车拉回去。中山装则钻进小车开走了。
到家后,小伙子们麻利地把砖整齐地堆放在场地上。兰兰要留大家吃饭,他们一个也不留,上车就要走。兰兰上前问,刚才那位领导是谁啊?一个小伙子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他是我们公社的王书记啊。
好家伙,他们遇到福星了。
第二天,当母子三人拉劳动车出门的时候,哒哒哒一阵马达声,张兵开着一辆拖拉机停在他们场地上,车上坐着支书张卫东。
张卫东是村里的老书记了,是大队的最高领导。他的眼睛细长,远远看上去,只是一条缝。与人说话的时候,眼睛老是闭着,几乎看不到他的眼珠。但只要看到上级机关来人,不管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眼睛就眯成一条线,显得特别谦恭和善。
“嫂子啊,”张书记的眼皮睁开了一条缝,“你怎么不早告诉我,用劳动车要拉到什么时候。这么小的事,还用劳驾王书记吗?”
兰兰说,她没有麻烦王书记,是王书记主动帮忙的。
听到兰兰这样说,张书记更加谦恭了。“是的,是的。王书记刚来不久,有些情况我还不清楚。今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我一定帮忙!”接着又对儿子张兵说:“马上到窑厂去拉,最晚明天拉完。”老子下命令了,儿子哪敢怠慢。张书记让小雯和小华跟车,回头对兰兰说:“有拖拉机了,你就不用再去。让他们小的去就行了。”又对儿子说:“张兵,你要帮他们一起搬啊,不要偷懒,听到了吗?”张兵说了一声知道了,就启动马达,在一阵哒哒哒的轰鸣声中,拖拉机扬长而去。
这次,张兵对小雯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不仅不说一句俏皮话,而且开车和搬砖特别卖力。
兰兰做梦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怎么顺利地得到解决。她总算松了一口气。
兰兰四十六岁了,说起来还是一个中年妇女,但长期夫妻两地分居,一年难得团聚一次,一个人拖儿带女,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头发变得花白,眼梢上的鱼尾纹已经非常明显。她胆子小,但谁要是做得过分,侵犯了她的利益,会变得非常泼辣;她很善良,但为了生存,有时会变得很世故,很圆滑。
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
一天,邻居沈大妈来到兰兰家。沈大妈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到她家串门。兰兰猜想肯定有什么事。果然不假。沈大妈寒暄几句后,就直奔主题。她是来给小华介绍对象的。
“新娘子啊,”当地称呼结过婚的女人,不管老少,都这么叫,表示亲昵和尊重,“你们家小华的年纪也不小了,我来给他介绍一个对象,怎么样?”
兰兰正愁儿子找不到老婆,现在沈大妈主动来说亲,当然是求之不得。她试探着问:“哪家闺女肯嫁给我们小华呢?”
“是我妹妹家的小倩,你们认识的。”
兰兰当然认识。她妹妹的家境不错,小倩长得也很漂亮。小华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她哪有拒绝之理?不过,她感到不踏实,小倩怎么漂亮的姑娘,愿意嫁给我们小华吗?沈大妈好像看出了兰兰的疑惑,说:“这个你放心,我妹妹家的事,还不是听我的!”
说实话,小华虽然家里穷,但人长得高大英俊,像模像样,一般姑娘还是看得上眼的。在沈大妈的牵线下,小华和小倩见了几次面,果然一拍即合。两人的感情很快升温,最后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兰兰高兴得有点不知所措,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她在自己的腿上拧了几下,感到很痛,又睁着眼,看看外面,房屋、田舍都历历在目,好像不是在做梦。
她出门,听到对面墙角边有几个妇女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细细一听,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你们知道吗,兰兰的丈夫与公社的王书记过去是同事,关系好着吶。”“瞎说,你怎么知道?”“哪个事能瞒得过我?这次王书记亲自派车子帮兰兰家运砖头,还两次打电话叫张书记安排拖拉机,要不是兰兰丈夫打电话给王书记,王书记会怎么关照?”兰兰听了,感到莫名其妙。这是哪里来的故事,怎么越说越离奇了。她想上前否定,但仔细一想,又不愿把事情说穿,反正不是自己编出来的,随他们怎么说吧。
大家见兰兰过来,立即把她围起来。“兰兰,你与王书记的关系,怎么一点也不透露透露?” “兰兰,你在王书记面前也要替我关照关照,我们家小毛想去当兵,都卡在张书记那里,要是王书记肯出面打个招呼,肯定能成。”“兰兰,你说句话啊,到底肯不肯帮忙?”
兰兰支支吾吾,不知怎么说好。她想直话直说,但考虑再三,又不能直说,最后模糊地说了一句“候机会吧” ,就逃似的走了。
不想张大妈幽灵似的跟她到家里。张大妈几乎是带着哭声地恳求:“兰兰,你无论如何要帮我在王书记面前说一句话。我儿子因贩卖了一筐鸡蛋,张书记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被关在仓库里隔离审查,一直没有放出来。请你在王书记面前打个招呼。我儿子还年轻,不懂事,以后再也不会了。”兰兰说:“你还是去找张书记吧,求他就行了。”“我求过他了,不行啊。现在只有请你出面了求王书记了。我跪下来求你了。”兰兰立即把她扶起来,说了一句“我试试吧” ,张大妈才千恩万谢地离开。
看着张大妈可怜兮兮的样子,兰兰滋生了一股怜悯之心。她与王书记只是一面之交,哪里有说话的资格?恐怕连公社的大门都进不了。但张书记现在对她很照顾,何不出面去说一下?
说来也巧,第二天,张书记竟登门拜访。她对书记说:“张书记,我想求你一件事,请你帮个忙。不知书记肯不肯开恩。”张书记爽快地说:“看嫂子说的,只要我张某办得到的,尽管说,我照办。”兰兰说了张大妈儿子被隔离审查的事,请书记看在他年轻不懂事的份上,把他放了,他保证以后改过自新。张书记一听,这完全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放了他,还不是易如反掌?他心里这样想,但嘴上却说:“张大妈儿子犯的是投机倒把罪,把他隔离审查是轻的。既然嫂子说了,就放了吧。”兰兰想不到事情这么快得到解决,她心里舒了一口气。“张书记真是个好人,我代表张大妈谢谢你了。”
兰兰见书记没有想走的意思,好像还有话要说,就说,书记,你还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我听你的。
其实,张书记最近也有一桩心事。公社党委正在物色一名副书记,他是两名备选人之一 。而对方年纪轻,明显比他有优势。如果不走走关系,他很可能被刷下来。他简单说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直截了当地说:“嫂子,如果我上去了,再加上王书记,你一旦有什么事,还不容易解决?你碰到王书记,趁便说几句话,即使不成,我也不会怪你。”
转弯抹角地,兰兰终于了解了张书记的来意。这样的事,兰兰当然是无能为力的,但为了张大妈的儿子,也为了自己,她不便拒绝,随即含糊地说:“书记,我听你的。”
过了一天,张大妈的儿子放出来了。又过了几天,张书记升任公社副书记了。兰兰心里清楚,在张书记升迁这件事上,其实她什么事都没有做过,不过是机遇罢了。
此后,兰兰在村里名声大振。不管男女老少,见了她都是笑脸相迎。没过多少时间,三间瓦房盖起来了,小华的亲事也定下来了。兰兰在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她享受着一次奇遇带来的好梦。她甚至不愿从好梦中醒来。
一次在茶余饭后,张书记坐在王书记对面,顺便问起:“王书记,你与兰兰的丈夫什么时候认识的?是什么单位的同事?”王书记被问得莫名其妙,疑惑不解地说:“你说什么,哪个兰兰,哪个兰兰的丈夫,我不知道啊?”张书记说:“就是经常找你的那个女同志,就是你打电话让我派车运砖头的那位。”王书记好像记起了什么,说:“我想起来了,那天他们母子三人拉砖头翻在地沟里,我正好路过,看他们可怜,就帮了一下。我与他们家里的人根本不认识,她也从来没有找过我。”接着又问:“你听谁说她丈夫是我的同事?”张书记说:“外面的人都在传,不知是谁在造谣。”王书记拍案而起:“岂有之理,造谣竟造到我的头上来了!”张书记赶紧站起来,拍拍他肩说:“书记息怒,我马上派人追查。”
张书记追查的结果,造谣的竟是自己的儿子张兵。张兵看到王书记怎么关心兰兰家,肯定不是一般的关系,便自作聪明,编了这么一个故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因为这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儿子,追谣事也就不了了之。王书记也早就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
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