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辛亥革命的小感

2012-11-13 12:25 作者:那堪三月雨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关于此次革命,早就有个定论,这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因此,在近代史学界一直是争论不休,功过皆有,我虽不是学者,在学过这段历史后,我也想说些我的看法。

辛亥革命,其实早就有定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之所以产生这个褒贬不一的革命,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意,便是产生的特殊时期。

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任何一个完备的政权,真正瓦解的原因在于自己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农民军等等的原因。同样,我们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来看待这次革命前的社会,在此次革命前,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从穆宗到宪宗,采取了很多政策来挽回,包括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等政策,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是给这些主持运动的这些大臣创造了结党营私的机会,包括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这些,与各省都有密切的关系,就犹如湘军,作战精致如此的强力。因此,各省在此基础上,便有了独立的考虑。甚至到革命之时,十六个省纷纷宣布独立。且,权臣结党,必然会让自己的学生,或者自己的党羽进入朝廷,这样一来,必会阻碍一些能者进入朝廷,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了一些士大夫的心思。在这些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商量一些救国之路,而,经过了洋务运动,也看到了他们带给民间的一些好处,便开始了向洋派的思想靠拢。这些人中,便有了想孙中山、黄兴这样的人,本是留洋回来。接受了当年的日本的观点,用这些思路来救国,就好似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个道理。

不过,我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这段时期再完备,也不可能作为长久之计,就像唐末的五代十国,虽然各个藩帅还未宣布独立,但是实际上也有了小朝廷般的意味在其中,虽然大唐的建制还在,但是,内心已经几乎空虚,不过高仙芝曾经再边境与外族抗击,用两万精兵,可抵御数十万,虽败,可仍旧是几年内便恢复到战前水平。从明末到清初,还是有一个李自成在其中,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可又如何,还是被后来而上的清军与吴三桂合围而灭。而,晚清却没有大唐这个能力,也没有吴三桂这样的猛将。当然,也有很多特殊时期的原因,在这里暂且不谈。试想,从唐末到宋初仍旧需要一个五代来缓和,尚且是两种制度间的变革,老板姓本来是受压迫的,可是,突然一下能够民主了。当然,对这种制度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原来本是“士农工商”这个顺序,一下变了。当然需要过渡。所以我才觉得,这个革命必然不会完全成功。就比如张勋的辫子军,有些地方还是支持他们的行动的,否则,凭借一省之力,张勋尚不敢与整个北洋政府作对,应该说,他这样做,是向整个北洋政府体制挑战,任何人都要三思而行,他也不例外。

当然,个人因素也能决定这个历史事件的成败,而且很有关系,宋教仁,本来不会遭到刺杀,因为有人已经提醒他,在这个火车站,必有杀手暗杀,但是他不躲,若问个问什么,只好说是,因为他是宋教仁。同样,我觉得中山先生此人颇为西方的影响,甚至都坚决不使用中医来为自己诊病。从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有些急于求成。离开了中国民众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是不很成功的原因。

总结一下,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在混沌时期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个过渡期的一种产物,也给了后面的一段时期的一些新的启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就说这么多了,这篇文章,谨代表我的个人观点,不成正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5397/

关于辛亥革命的小感的评论 (共 4 条)

  • 风语
  • 惜缘
  • 逸风
    逸风 审核通过并说 写的很好,很有见解,而且观点也很新颖!
  • 袁雪樱

    袁雪樱见地不错。。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