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戏缘

2012-11-04 11:12 作者:公民话语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戏 缘

我和戏剧结缘,是从很小很小就开始的。记不清楚是几岁,反正就是几岁的年龄。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的农村还是大集体时代。每天吃过早饭,父母都下地干活了,奶奶就会带着我到本家一位七奶奶家去玩。

七奶奶家,有好几位我都喊奶奶的长辈也都时常过来,有的还带着针线活,几个老太太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个不停。七奶奶家之所以会成为大家集聚的场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家里安了一部小广播,俗称“话匣子”,当时我没听说过谁家还有。

我年龄虽小,对这个“话匣子”却情有独钟。长辈们谈话,我就坐在一只小凳子上听“话匣子”里边说话,听里边唱歌、唱戏。说实话,什么也听不懂,只是觉得好听,时间长了,倒成了一种习惯。也记不得听了几年的“话匣子”,大概是到了上小学时才停止吧!然而,就是从那时的听“话匣子”开始,我好像对听戏着了迷。

那个年代,农村还时兴听说书,说书就是演唱河南坠子戏。每年暑期的农闲季节,大队或生产队都会有人出面,请来几个说唱坠子戏的老师在村子里演唱。演唱的时间都安排在晚上,因为那时虽称农闲季节,其实人们并不是真的清闲,只不过没有收秋种麦时忙得很,安排在晚上,就不会耽误白天干活。

吃过晚饭,我很快就搬个小板凳来到说书场,坐在第一排,看着各位老师们在桌子上摆放、安置一些道具,然后,伴奏者的弦子一拉,演唱者左手简板一打、再配有铜钹的拍击声,这样混合交叉的乐声响起,一台小戏热热闹闹的就算开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坠子也是河南戏曲的一种,流传极广,其中的一些唱腔和豫剧、曲剧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听起来也很优美,我的感觉是比其他戏曲还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记得那些时候听过一些传统坠子戏《呼延庆打擂》、《刘庸下南京》等,还夹在着一些小段子记忆最清晰的却是根据现代小说《烈火金刚》改编的《肖飞取药》。对于这段《肖飞取药》,我听得是如痴如醉,但是在我们村子里没唱完就又到别的村里了,我就纠缠着父亲带我到别的村子去听。那时候到外村听戏,不管有几里地,都是步行,但也不喊累。

那时候,还晚上跑到外村去看电影,一路上有很多本村的人,回来时还互相激动地交谈着电影中的内容。豫剧《朝阳沟》就是那个时候跑到外村看到的。上小学时,学校都有宣传队,《朝阳沟》的戏词很多同学都耳熟能详,同学之间还以这些戏词互相戏谑,调侃。

1978年那个凉爽的秋天,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就学的学校属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乡(刚开学时还叫人民公社)的第一届重点初中。这个学校离家有七里多地,我和同学们都吃住在学校。学校外面的这个村子里,每年三月份都有几天时间的古会,每逢会期到来都要唱好几天的戏,唱的都是豫剧。因为戏台就搭在学校的操场上,学校也被会场包围,所以我们也就放假了。放假后,很多同学都回家了,我为了看戏,却总是继续住在学校。连续三年,都选择了留下看戏。这个时期,看过《穆桂英挂帅》、《卷席筒》、《桃花庵》、《铡美案》、《辕门斩子》等传统戏剧。

改革开放之后拍摄的一些戏剧电影,如豫剧《七品芝麻官》、《秦香莲》、越调《收姜维》、《白奶奶醉酒》、《李天保娶亲》、曲剧《卷席筒》、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小百花越剧团的《红楼》等等,也是在少年时期看过的。我记得看过《七品芝麻官》之后还写了读后感,还得到老师的表扬呢!

在北京上学时,记不清到底是谁给的京剧门票,同学们大都不愿去看,好几次都是我自己坐公交车到市里的剧院观看。结束时已经很晚了,就住在伯父家里。从那时起,对京剧也很偏,也说不出真的怎么好,就是比在老家看的戏场面大些,剧院档次高些。观众水平肯定也很高了,有时台上演员唱一句,下面就鼓一次掌。而在老家看戏,碰到高潮处,顶多就是私下赞扬几句,或跟着笑几声,老百姓不很习惯鼓掌的。当时的理解就是既然被称为国粹、国剧,当然是最好的了。

近几年,庆幸职业的便利,拜访过豫剧须生泰斗、唐派掌门人贾廷聚老师、越调皇后毛爱莲老师、豫剧大师王素君老师等等,还当场观看了这些大家们的表演风范。

我对戏剧知识也只是保持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只是爱听、爱看,以致成了习惯。就是现在,有时在网上漫游,还先打开一段豫剧来边听边上网。

我常听的一些段子大概有:

一、常香玉大师的《断桥》选段——如泣如诉;

二、崔兰田大师的《桃花庵》选段——委婉、悲壮、凄美;

三、申凤梅大师的《收姜维》选段——一出口就是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的栩栩如生的诸葛亮形象的再现;

四、毛爱莲大师的唱段——同是越调,可唱出了截然不同的轻松活波的气氛和意境;

五、唐喜成大师的《南阳关》选段——高亢、雄壮、威风凛凛的两军对阵、杀气腾腾的战争场面。

当然还有很多喜欢听的段子,不再一一叙述。

今年3月份一天的晚上,我在河南电视台第九演播厅——“香玉大舞台”看了一场越调《李天保娶亲》,感觉比以前看的同名戏剧电影进步多了。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年轻人的喊叫、喝彩声。我回头看看,那天至少有一半是年轻人。回来后,我还一直感动,感动什么?我对好几个朋友都说过——想不到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喜爱戏剧,这是我以前根本想不到的。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希冀和梦想。每当看到《梨园》这类节目的成功,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能和戏剧结缘,我也感到很自豪,因为在不知不觉之中,使我增长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结识了一些戏剧界的大师和朋友。

2011年5月6日下午完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0901/

戏缘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