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趣味百话》(连载)五、花草四雅
《花卉趣味百话》(连载)
陈宣章陈珑玥编著
五、花草四雅
兰花清香淡雅,菊花幽贞高雅,水仙娟丽素雅,菖蒲潇洒清雅。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雅”,所以被称为“花草四雅”。(清·苏灵《盆景偶录》)
兰花居四雅之首。古人赞兰有“三美”、“四清”之德:花美、香美、叶美和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在古代,好文章、好书法被称为兰章;好友深情相处被称为兰交、兰谊;优秀人才逝世被称为兰摧玉折。兰是美好的象征。兰花幽香清雅,沁人肺腑,被尊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兰有2500多年栽培史。越王勾践曾在渚山种兰,屈原《离骚》中就有种兰诗句。盆栽兰花始于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宋·黄庭坚《幽芳亭》说养兰经验:“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明·徐渭咏兰诗很多,七绝《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香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高出多少倍。著名的《兰谷歌》是绍兴兰史的颂歌,也是充满真挚情谊的友好乐章。另一首:“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夭下传。”描写古时兰亭产兰盛况,碧浪红香,天下传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佳兰一盆足矣!《写兰与某子》:“仙华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就是兰的素洁美,兰的精神和魂魄,兰的总体风格。
兰花之雅首先为花香清雅,幽艳芬芳,馥郁清远,沁人肺腑。明·张羽:“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兰花之雅又因品质高洁:叶色常青,叶质柔中有刚;朴实无华,品质超群。当它生长在深山幽谷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所以被称为“空谷佳人”、“花中君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菊为菊科多年生草本,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栽培史3000年以上,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尔雅》。《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山海经》:“女儿之山?在今河南宜阳,其草多菊。”汉代已有家栽菊花,并作药用植物栽培;晋魏以后发展为观赏花卉;唐代已培育出黄、紫、白三色,并传播到国外;宋代鼎盛,从地栽发展到整形盆栽。最早的菊花专著是北宋·刘蒙泉《菊谱》;明·王象晋《群芳谱》收录270多个品种。元代扩展养菊面积。明代已有相当高的养菊技术。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中国引种菊花。公元386年中国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人将中国菊花带回欧洲。十八世纪中叶,法国人从中国搜集优良品种引种。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将中国和日本优良菊种进行杂交,在英国广泛传播。后来又从英国传入美洲。现在菊花遍布全球,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名花,也为古今中外花卉的奇观。至今,菊花的栽培技术、品种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
菊因叶形、花形、花色等变化各异,品种极多。据说,中国目前有7000多个菊花品种。园艺上以花色分黄、白、紫、绿等,并有双色种;以花形分单瓣、复瓣、扁球、球形、外翻、龙爪、毛刺、松针等;以栽培方式分立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花坛菊、嫁接菊;以花期分夏、秋、寒、四季菊等等。
菊名是秋天的象征,俗话说:“菊黄蟹肥。”《红楼梦》中咏菊咏蟹都有诗。
千姿百态的花朵,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不畏严寒的性格使人倍加喜爱。菊名美雅,富有诗意。菊展时,秋高气爽,千百种菊花齐放,五彩缤纷,艳姿妍态,使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历代都有赏菊活动,南宋宫廷每年举行菊花赛会,晚上点燃菊花灯。民间花市就有“扎菊”,一年一度的菊花会上,展览名菊、饮酒赏菊、写诗颂菊。它以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深受古人喜爱。
中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梅妻鹤子……东晋·陶渊明最早写诗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他辞官回归故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于是,人们把菊称为“花中隐士”。所以,林黛玉《咏菊》诗:“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来以“花中君子”名扬天下。
菊花尤为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者的象征。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宋·陆游:“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道出菊花高尚品格与高雅情操。
渊源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传统,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使菊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两千多年来,克己敬业,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的佳话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感悟其中的至理名言,并付诸于行动,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水仙:石蒜科多年生草本,原产中国,已有1300多年栽培史,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六朝时称“雅蒜”;《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漳州水仙已作名花而远度重洋,久负盛名,誉满全球,赢得“天下水仙数漳州”之美称。
寒冬时节百花凋零,而水仙却叶花俱在,胜过松、竹、梅,仪态超俗,故历代文人墨客都为水仙题诗作画,呈献不少优美篇章。水仙只用清水供养,根如银丝,纤尘不染;叶片碧绿葱翠,挺拔传神;花朵秀丽,芳香扑鼻。宋·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水仙绿裙青带,高雅绝俗,秀姿亭亭玉立,花朵雪白晶莹,芳香沁人心脾,是世界著名的冬季室内花卉。每年春节晚会,嘉宾桌上都有水仙,增添恬静幸福的气氛,象征辞旧迎新、吉祥如意。水仙以冰肌玉骨,莹洁光润,一尘不染,号称“凌波仙子”,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古人将兰花和水仙比作夫妇伉俪,名水仙为“俪兰”。
秋瑾《水仙花》:“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以“临风倦眼”写清秀俊逸的神态;以雪喻其白,以梅赞其香;点出了水仙高洁、素雅的气质。元·程棨《三柳轩杂识》谓水仙为花中“雅客”。水仙花语一是“纯洁”;二是“吉祥”。
闻名中外的漳州水仙,重瓣的“玉玲珑”,单瓣的“金盏银台”,都超尘脱俗,清秀美丽,幽香浓郁,姿色雅致,楚楚动人。更绝的是,能工巧匠对水仙鳞茎的活雕技巧,在预定期间生长后形成特殊造型,令人惊奇,称为“水仙盆景雕刻艺术”。2006年1月9日,江苏连云港培育出花色红、黄、蓝、绿等不同品种的彩色水仙。
菖蒲:又名石菖蒲,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具特殊香味。菖蒲首载于《本经》,列于上品;石菖蒲之名则首见于《本草图经》。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古人视菖蒲为“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的奇异花卉,“耐苦寒,安淡泊,与清泉为伍,不待泥土而生”,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所以,菖蒲自古深得人们喜爱。
石菖蒲中有一种钱蒲,又名钱菖蒲、香蒲,其根茎瘦,环形舒展,故植株象铜钱。它的根节密,1寸9节,又称九节菖蒲。钱蒲异香无毒,令人清心畅气,常置案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节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除了祛毒避瘟,还一直被人们视为长寿吉祥物:1。菖蒲久服能延年益寿。《本草经》:“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2。菖蒲之美可使人“益心智,高智不老”(《本草经》)。在欣赏菖蒲中陶冶性情,愉悦精神。唐·杜甫的“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南宋·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等诗句,都描绘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潇洒有情趣。明·王象晋《群芳谱》:“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写出石菖蒲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石菖蒲自古受人喜爱的原因。3。菖蒲其他美德。宋·许斐《石菖蒲》赞赏它一尘不染:“一碧生涯水石滨,缕风细雨瘦精神。前身恐是巢由辈,怕著人间半点尘。”明·戚龙渊:“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根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赞美它盘根结节屹立山岩石缝的风骨气节,坚贞自守的精神。
端午挂的水菖蒲,和石菖蒲同属。水菖蒲和艾蒿香味特别,有驱虫防疫的作用。水菖蒲叶还象捉鬼英雄钟馗的宝剑,因此寄托人们驱妖除邪的愿望。它长在岸边,有防岸坍功能,也是蒲包编织的材料。
我国人民重高雅不重华彩,重简朴不重繁盛,重淡泊不重浓烈,因此喜爱“花草四雅”。这是我国人民审美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