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烈士墓前的婚礼(旅俄散记之十六)

2012-10-25 16:50 作者:hxl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到莫斯科,红场的无名烈士墓也是必看的去处,长长的高高的一面墙,用青铜雕刻着死难烈士的塑像和姓名,墙前有一个隆起的花冈岩墓,那就是无名烈士墓,墓前有长明火,日不息,熊熊燃烧,象征着英灵不朽。

墓前有几束鲜花。我猜想那该是烈士的亲属前来祭奠他们的吧。正想着,一辆伏尔加轿车和一辆面包车先后驶来,停在墓前的空地上,一对俄罗斯男女青年,怀抱鲜花,肃立碑前。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俄罗斯青年到烈士墓前来举行婚礼的。新娘子披着洁白的婚纱,妩媚多姿,小伙子一身米灰色西服,与新娘比起来,倒显得有点单薄瘦削,他们默默的站在碑前,注视墓碑良久,然后把鲜花轻轻地放在墓前。跟随着一起来的七八位亲朋好友,都齐刷刷的站在新郎新娘背后,摄影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追逐着为一对新人拍照。见此情境,我也赶紧举起挂在胸前的相机。

俄罗斯青年人为什么要将婚礼挑选到墓地来举行?到墓地办喜事,中国人避之犹恐不及呢?我边取景拍照边跟身边的导游聊起来。

导游说,这只是他们整个结婚程序中一个必走的仪式,俄罗斯人举行婚礼祭扫烈士墓并给烈士献花,这是二战后苏联政府规定并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至今未变。我见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长明火旁,已摆了好几束鲜花,都是当天举行婚礼的新人敬献的。如西方人结婚在教堂里举行的仪式一样,新郎和新娘在烈士墓前的缅怀已经成了俄罗斯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在最美好、最甜蜜的日子里,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和报答。在俄罗斯人看来,这不但是一件得体、高尚和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更是对自己未来美好新生活最真诚的祝福。

前一对刚结束献花仪式登上汽车,又有一队婚礼彩车在那边停了下来。接着,车的四门大开,音响大作,激情欢快的迪斯科舞曲响彻墓地;接着,有几个衣着光鲜的漂亮女孩先从车里跳出来,一边高声喊叫,一边疯狂劲舞,引得周围很多游人都驻足观看;接着,一对新人从后面的车里走出来,缓缓走到纪念碑前献花;献了花,在亲朋好友的阵阵欢呼声中热烈相拥相吻,动情,从容,一点没有尴尬和窘迫。旁边的几辆彩车,不停地鸣笛助兴,一时将整个墓地搞得热闹异常。

从无名烈士墓出来,回到红场,又碰上好几对新婚青年,看到一辆辆装饰漂亮的加长礼车,看到一对对盛装礼服的新郎新娘,看到他们一次次热情的相拥相吻。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他们都拥得那么大方,吻得那么自然。亲朋好友伴着,三五成群,一般先到列宁墓前一转(不献花,有的直接去无名烈士墓,而不去列宁墓),再到无名烈士墓献花,然后回到自己的车前,吃些小甜点。导游说,今天正好赶上星期天,结婚的人特别多。他说,俄罗斯人都这样,赶在星期六、星期日结婚(周五举行婚礼的,那一定是再婚)。他们也讲究天气,若是天气阴沉,又有轻风拂面,那就认为这是老天给婚礼的和谐增色;若是偶有似雾的小落下,则认为是一种与清静安谧的氛围难得的协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不仅是红场的无名烈士墓,在俄罗斯凡是有烈士纪念碑的地方,只要是周五、六、日,都能见到一对对盛装的新人。

自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婚俗。除了去烈士墓献花之外,传统的俄罗斯人的婚姻习俗也颇为繁琐。见多识广的导游在话筒里不紧不慢的告诉我们,俄罗斯人也有说媒的,且说媒讲究单日,特别忌讳12日。俄罗斯人也要相亲,相亲时要祷告,要围桌走三圈。也有订婚,订婚时要喝糖水定终身,要专门请一位牧师主持订婚仪式,要举办订婚舞会。之后,双方才可以筹备结婚。结婚时,也摆“门形”婚宴。在城市,婚礼上要三吻双亲。在婚宴上,新婚夫妇要各掰下一块面包蘸上盐敬献给自己的父母,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思。然后同自己的家长吻别,女伴们要唱忧戚的送别曲。按照习惯,在宴会上要当好第一次家庭主人,使来宾们尽情欢乐,新人自己不能多吃。席间,新娘新郎要随着大家的频频举杯和喊叫声,不断亲吻。整个婚宴时而高歌,时而起舞,充满喜庆气氛。婚礼后,还有一个新婚拜访周。

如今的俄罗斯,几乎所有城镇都有了“结婚登记宫”,亦称“幸福宫”。这种“宫”,多为两层楼房。一楼是表格登记室、女宾室和男宾室,二楼是登记厅、宴会厅、礼品间、鲜花间和休息室。现代婚礼,多由“幸福宫”的工作人员主持。在国歌声中,宣布婚礼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新人挽手在前,双方亲友随后,踏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缓缓步人登记大厅。接着,新人、证婚人举行签字仪式,众人在乐声中鼓掌祝贺。一对新人把由一名代表用盘呈上的戒指各为对方戴上,接过结婚证书,又在乐声中走出大厅。此后,新婚夫妇才到无名烈士墓前献花(或列宁墓)致哀,然后乘彩车观光市容,举行喜宴。

俄罗斯的农村婚礼又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结婚的当天早晨,三匹马拉着的迎亲车队飞驰到新娘的家门口,马车要用彩带、树枝、鲜花和小铃裆(讲究铃声驱灾)装饰起来,车上坐着身穿白色绣花民族服装的新郎和他的年轻伙伴们,伙伴们拉着手风琴,弹着七弦琴,铃声、歌声、呼喊声、悠扬的乐曲声荡漾在农村的田园上空。在一片欢笑声中,新娘走出来和父母拥抱、吻别,之后在女友们的簇拥下坐上了彩车。浩浩荡荡的迎亲车队把亲人送往村“幸福宫”,举行结婚登记仪式。仪式完毕,宾主一起来到新郎的家,新郎新娘下了彩车,踩着撒满各色鲜花的地毯徐徐而行,大家向他们身上抛撒象征生活富裕的金色麦粒,祝愿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能像地毯一样平坦,周围开满鲜花,生活富足美满。新婚当天举行酒宴。酒宴上,还要让新郎劈木柴和生火,考验新郎是否会持家,火光还象征给新人带来情、温暖和光明。婚宴通常持续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根据俄罗斯立法,年满18岁的男女公民可以申请结婚。但在现实生活中,遵守此项条款的人并不多:俄罗斯人倾向于在更成熟的年龄成家。据统计,大部分女子在22-23岁出嫁,男子则25-26岁结婚。俄罗斯人对婚姻和生育看得很淡,导游说,俄罗斯人大约有三分之一不结婚,还有三分之一结了婚也不要孩子,这就难怪他们的人口近年来迅速地下降了。当然,他们也同样把结婚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婚礼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看成是未来生活福灾的预兆,如果迎亲的车队遇上和雨,新人就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如果婚礼上掉了结婚戒指,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据说普希金结婚时,他的戒指就掉了地,不知他的英年早逝是否真的与此有关)。

一般来说,俄罗斯人的婚礼排场不大,每场婚礼至多四五辆彩车,颜色以白色居多。参加婚礼的仅至亲至交一二十人,场面不求多么壮观,不张灯结彩,不红灯高悬,也没有新人的亲朋好友来贺喜,赠送什么礼物、红包。

相比于俄罗斯,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更长,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更多。我们也常常在教育下一代组织扫墓、缅怀先烈等各类教育活动。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仅仅在“教”,却远远未达到“育”的效果。一跨出校门,“缅怀先烈”就似乎成了与人毫不相干的事,在婚礼这样的日子里更是压根不会想到“缅怀先烈”这四个字。粗看,似乎是我们向往和平和吉祥,不愿意在喜庆之日沾上任何与“死”相关的字眼;但细想,却是我们善于忘却,或是缺少在美好生活和甜蜜日子里思索痛苦经历的勇气。俄罗斯人在婚礼上透出的理智和超越,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和平时代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而我们的新人们在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时,如能想到:尊重活着的人,也不忘记给我们带来这种安定、快乐生活的死去的人,在幸福美好的新婚之时,表达一下对他们的怀念,难道这不同样是一件新颖、吉祥、雅致而不失庄重的事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06029/

烈士墓前的婚礼(旅俄散记之十六)的评论 (共 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