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格河苗家
对苗家人怀有敬佩久已有之,总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到苗寨去,去接触那些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奢求,又常常因为工作走不开的缘故,久久难以如愿。
与格河苗家邂逅在这个周末的中午,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浮躁,有的只是一种纯朴而又和谐的气氛,一种莫名的情愫悄然无声地被拨动了。
有幸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格河村,站在格河寨门前,从寨子四周吹来的微风,带着泥土的醇香和不知名野花的馥郁,躁动的心渐渐静下来,而好奇的秉性,促使我沿着乡间小道四处游览。寨子旁,溪水静静的流淌而去。溪边,三五成群的苗家少女一边相互嬉戏着,一边淘米洗菜洗衣服。寨子里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在秋日阳光的照映下,显得古朴而沧桑。我的脚步放得很慢,说话声音也变轻了,心境不由得松弛下来。
“苗家人很喜欢有客人来家,认为这是看得起他们。每当有客人来到,他们不会怠慢,会挽起裤腿,赤脚到自家田里捕捞些鱼儿,煮上一锅富有民族特色的酸汤鱼。客人落座后,苗家人会用自己酿制的米酒来款待。每当酒至半酣,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赶来凑热闹,他们会不停地给你夹菜,劝你多多喝上几杯。总之,客人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高兴。”在路上,苗族朋友这样告诉过我。见有客人进寨子,寨子里的人都有礼貌地点头笑笑,向来人传递着友善。
到了朋友家,尽管他的家人不认识我,但是,她们微微的一笑,传承了好客的性格。这微笑没有市俗虚伪的举动,一切都显得格外的真诚。跨过门槛进得堂屋落座,一阵歌声从远处飘然而至。这便是到了格河的苗寨了。场景一:铁炉子上一锅酸汤鱼正冒着滚烫的热气,炉子四周摆放着一盘盘苗家熏制的腊肉、香肠、血豆腐,供奉祖先牌位下方的桌上,一坛米酒静静地摆放着。场景二:朋友的妻子,一位朴实的苗家妇女热情地唱起了时下流行的《苗岭飞歌》。歌声把我们的豪情引发了出来,一杯杯香甜的米酒,把我的脸抹上了一片红色。杯盏之间,我接受了女主人的“两只脚走路”(敬酒必须喝两杯),女主人的歌声戛然而止,米酒已经全部倒入我笑得合不拢的嘴里,所有人随即发出“哦呵,哦呵”的欢呼声,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响起,香甜的米酒一次又一次捧到我的面前,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我没有醉倒在香醇的米酒中,却陶醉在这般浓浓的友情里。场景三:一块块肥得流油的腊猪肉,迅速送入我还没有合拢的嘴里,没待我缓过神来,“大哥,我也敬你”,夹菜的苗家阿幼(小妹)发出邀请,我无法反驳,欣然接受。场景四:不时有闻讯来到的苗家人,女主人都会客气地添加碗筷杯子。这顿饭,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增至十来人。人多了,场面也就愈发难以“掌控”,好客的苗寨人轮番对我们“开战”了,他们任意挑选我们搭档对饮。除此而外,苗家人劝酒的拿手戏则是具有民族民风的劝酒歌。
不知是谁起了一个头,一屋子的人争相唱起了欢快的山歌,歌声越来越高昂,很快便越过村寨,飞进了不远处正在看斗牛的人群中。一时间,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纷纷放开嗓子对起歌来。歌声忽高忽低,悠扬动听,我不懂苗语,但从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上,不难领会其中的真情实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金秋十月这个周末的下午,带着浓浓醉意的我终于离开了格河。临别时,女主人在每个客人的脖子上挂了一条绣花带,苗家人在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寨子里,依依不舍地跳着舞为我们送行。门前奔驰而过的列车,送来阵阵风笛声,在寂静的苗寨,伴随着簌簌树林之声,悠远而深沉。很可惜,我还是匆匆地走了。
汽车沿着乡间公路疾驰,一张张憨厚而诚挚的笑脸,一件件五颜六色的苗族服饰,一齐映入了脑际……格河苗寨渐渐远去,然而,苗家人的纯朴与厚道,他们独特的民族民风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了。
做客格河苗家的评论 (共 5 条)
- 无言的嘲笑 审核通过并说 风土人情描写的很细致 学习了 欢迎加入作者交流群27383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