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马观花看西欧

2012-10-17 15:17 作者:东东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走马观花看西欧

王卫东

走马观花看西欧

2007年4月2日至15日,应德国冯·诺顿西工程技术公司的邀请,我随人大、政府、建设、环保等部门的领导一起赴西欧进行为期12天的考察。

由于欧洲与北京的季时差为6小时,4月2日下午2时我们从北京起飞。首站到达罗马,太阳还悬在半空,10个小时的旅程,疲惫不堪,当天入住酒店。第二天按照旅行社的安排,游览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一路北上,穿越奥地利,到达德国、荷兰,然后南下比利时,最后从法国巴黎出境。

时间匆匆,浮光掠影。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礼仪风俗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导游耿导—一位河南籍小伙子对西欧历史和现实的讲解,使我们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历史的沉淀

马克思、希特勒、拿破仑、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但丁……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人,是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大师、艺术大师和战争强人,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份沉淀淀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家乡,早在中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罗马帝国的兴起,特别是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类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加上地理大发现,封建列强对殖民地的掠夺,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和文化中的领先地位。

抚今追昔,站在艾菲尔铁塔俯看巴黎,满眼都是历史的沧桑,走在古罗马或佛罗伦萨的广场、街道,随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品。著名的万神殿、恺撒庙、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以及古罗马圆形斗兽场、各种雕塑、喷泉……这些保存完好的石廊石柱石房子,使人感到恍若隔世,这种古今不变的感觉,让人的心灵获得一次洗礼。古罗马城内很多广场、街道,当年由小石块砌成的路,历经风风雨,路面已成青黑色。这些无不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

西欧,典型的宗教国家,90%以上的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大小教堂遍地皆是。圣玛丽之花教堂、圣十字教堂、黄金教堂、科隆大教堂……好多教堂我无法记住它们的名字。据介绍仅有300万人口的罗马城内,大小教堂就有610余座。值得记载的是“城中之国”樊蒂冈境内的圣彼得大教堂。据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教堂。教堂一次可容纳6万人同时祷告。我们去参观的那天,广场至少排起了4纵几百米长的人墙。

西欧的教堂设计风格基本相近,均为古罗马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清一色汉白玉大理石,若大的空间全部采用拱形结构。每座教堂的建设都是虔诚的教徒自发组织,义务修建,不少教堂从设计到完工,历经几代教徒和艺术家的劳动结晶。从艺术角度欣赏,每座建筑都气势宏伟、雕梁画柱,每座教堂都是一件艺术珍品。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之精湛,令现代人都望尘莫及。

这些老古董历经几朝几代,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除虔诚的教徒在这里聚会祷告外,不少政府部门也在这些旧宫旧殿里办公。建于13世纪,位于佛罗伦萨西尼奥列广场的碉堡式旧宫,现在就是市政厅的办公场所。这些古老建筑从外观上看非常陈旧,但所有古建筑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仍保持着它的原形原貌。

西欧的博物馆五花八门,除文物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外,还有各种产品的博物馆,甚至“性”博物馆也名正言顺地摆到了繁华地带。

佛罗伦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伟大诗人但丁的故乡,现在全市有40多所博物馆,收藏着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但丁的故居,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

历史是过去的承载。翻开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的历史,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封建王公贵族统治时期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以及绅士列强大肆掠夺的真实见证。这两座宫殿都是法国封建统治时期的皇家宫殿。与我国的故宫一样,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收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利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还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品,据说,这些艺术珍品和珍贵文物都是拿破仑时期从许多国家掠夺过来的大量名贵珍品,堪称世界之冠。在卢浮宫还开辟了一个东方展馆,不乏有东方掠夺来的奇珍异宝。

凡尔赛宫是法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皇家宫殿,是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并成为当时法国乃至欧洲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时尚的发源地。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多。可以说这座宫殿是法国封建统治时期的一座纪念碑。

荷兰,除阿姆斯特丹的灯红酒绿吸引了众多游客外,象征着美好、庄严、成功、华贵的郁金香也驰名世界。走在荷兰的土地,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4月的大地,郁金香姹紫嫣红,阿娜多姿,它不仅装扮着荷兰大地,一朵朵盛开着的花卉还被运往世界各个角落。

然而,谁能知道,荷兰却是一个“低地之国”,全国1/3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1/5的土地属于“围海造田”。为了这一朵朵郁金香的绚丽,为了生存和发展,荷兰人从13世纪开始,长期与海搏斗,共计修筑了1800公里长的海坝和岸堤,围垦7100多㎞2的土地。相当于国土面积的20%。荷兰人民这种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被镌刻在国徽上。

现在,我们走在荷兰任何一个地方,一条条排水渠阡陌相连环绕全国,一块块大地像棋盘一样非常规整.

荷兰又称“风车之国”,最大的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多米,鼎盛时期荷兰共有多架风车。了解了荷兰的历史、地理,那么你就不难理解风车和木鞋的作用。为了围海造田,荷兰人发明了风车和木鞋,风车用作抽水,兼作碾米、磨面、榨油、制造的动力,木鞋主要作用是防潮并经久耐用。正是这些风车的不停运转,荷兰的土地才免遭海水的侵袭。现在风车作为一种风能、环保仍被荷兰人利用。木鞋,现代荷兰人很少穿着,而作为一种艺术品,走向世界。

荷兰人为了生存,坚持不懈围海造田。而意大利人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海滩建起了一座水城,这就是驰名世界的威尼斯。

早在1500多年之前,意大利就开始水城威尼斯的建设。他们把从山上砍伐的一根根木桩打入水中,然后在木桩上面铺上木板,这就算作房子的基础,木板上面再用石头砌筑房子。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地下是茂密的森林、地上是规整的石头。到现在这个只有7㎞2的水城,历经几个世纪而不朽。现在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到万艘以上,每年有上千万的游客来一瞻威尼斯的风姿。

这个古老的小城由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连接180多条水道和城内370多座桥梁、100多个小岛。我们看到这个水城的每一座房屋无不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但几经沧桑而岿然不动,成为意大利炫耀的资本。住在这里的威尼斯人进出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被称之为“贡多拉”的小船,水巷就是他们的街道,“贡多拉”就是他们的汽车。在这座城市里代表现代文明的汽车、摩托车,毫无用武之地,可能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远离污染而环保的一个城市。

城内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林立。所有的建筑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熙熙攘攘,各式船只往来穿梭。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有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有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的建筑;有世界上最美的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在这儿拍摄,这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镇,产生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她独特的气氛令游客感到如受魔法,念念不舍,乐而不返。

如果说,法国巴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座旧宫旧殿的话,那么意大利人留给后人的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劳动创造历史,文化孕育文明。欧洲从拿破仑到希特勒,经过几次战火洗劫,然而,面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却能退避三舍而挥之远去,有的甚至不惜背上投降的耻辱来保家卫国。

然而,号称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从18世纪开始,由于大清帝国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长驱直入,八国联军如入无人之境,珍贵文物、艺术珍品被烧被抢,大好河山满目疮痍。再加上近代史上多次“内耗”,中华民族几乎被洗劫一空。

这些沉痛的事件和鲜明的对照,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沉痛的思考……

德国老板请客

我们此次西欧之行,是受德国冯·诺顿西工程技术公司的邀请,自然要拜访冯·诺顿西公司。我们乘坐由该公司雇佣的一辆大众商务,从罗马起程一路北上到公司所在地德国的慕尼黑。

公司坐落于该市南郊的一个小村庄,对面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从慕尼黑驱车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由于从城市来到了山村,从高速公路来到乡间小路,人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一路穿梭于高大茂密的森林和草地,使人感到山川的秀美和村庄的静谧。

公司就位于森林与草地之间,四面全是几十公分粗的密密麻麻的松树,中间开辟了一大块草地,就像我们城市的草坪一样,平展展,齐刷刷。草地中间间或有一块两块的农田,乍一看就像个“世外桃源”,让人很难将这里与一个产品遍及世界各地的大公司联系起来。后来我才明白“穷居闹市”和“富在深山”的道理。

我们从罗马北上,穿过奥地利的阿尔卑斯雪山,山的脚下,高速公路两旁,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别墅。导游介绍,这些都是城里人在乡下建的豪华住宅,上班在城里,度假在乡下。

冯·诺顿西公司的几间房子全部用木头搭建,看上去与民房没多大区别。我们到达以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和一个老太太接待了我们。导游给我们介绍,这就是冯·诺顿西公司的老板。按照我们的常规,公司应该有个接待部门或接待人员,若大的公司怎么空空荡荡?我们心中不免产生了疑惑。导游说,我们今天来正好赶上星期天,西欧一到节假日、星期天员工是不加班的,所以今天只能由老板亲自接待,我们心中的疑团才得以解开。我们在意大利时,有一天也正赶上“复活节”,这天整个城市(包括商店、工厂)全部关门,公路上到处跑得是“房车”。

在西欧到点上班,按点下班是法律规定,任何人不敢违抗,如果老板指使员工加班,员工可以拒绝,否则除付高昂的代价外,还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指控。

我们去参观的是公司的总部,主要研究污水处理的核心工艺和 关键的技术设备。

晚餐由冯·诺顿西公司的老板请客,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开车把我们拉到离公司10多公里的一个小集镇,选了一个比较大一点的餐馆。餐馆比较简陋,没有雅间,饭桌都是长条木头桌,放几个长条木头凳子,非常拥挤。去西欧只有到了中餐馆才能见到我们的大圆桌和椅子。吃的是分餐制,每人一套餐具,几片烤猪黑肉,酒水以喝啤酒为主,主食几片面包,非常简单,吃饱为主,不许剩饭,啤酒自由喝。必要的礼节走一下,不敬酒,不劝酒,就这么简单,这就算对客户的招待。

如果把这顿饭放到中国,是最简单不过的一顿便餐,但欧洲人就是这样,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由此联想到号称东方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一个小公司每年的招待费上百万,由小到大,全国每年公款吃喝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台湾有家媒体曾给大陆算过一笔帐,每年公款吃喝约3000亿,虽然不是官方数字,但公款吃喝却是不睁的事实。3000亿是多?是少?不管怎么说,如果把用于公款吃喝的钱节省下来,那又岂能办多少事情呢!

经久不衰的《红磨坊》

提起《红磨坊》,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它被拍成电影、写成小说、编成歌舞剧。曾经、直至现在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风靡世界。《红磨坊》的原作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因此在法国的首都巴黎诞生了一家很有名气的歌舞厅——红磨坊,凡到过巴黎的人都怀着一颗探究或发现巴黎的心情,成为必看节目。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下半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一个有磨房的地方作画卖艺,使这一地区充满了艺术氛围,当时成了巴黎最具活力,最具多姿多彩的地方。由于艺术活动的活跃,这一地区还渐渐吸引了不少商人和以跳舞求生的舞女,这些舞女衣着较“露”,动作放荡、下流,因此很快名声大振。而今的《红磨坊》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舞者的服饰大体不变,上身和大腿裸露,只穿一件很窄的短小裤衩,上身披挂一点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现在的演员与过去的舞女不能同日而语,现在的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艺术追求和演艺事业,绝没有像百年前的舞女那样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也没有像百年前的舞女那样为吸引观众而强作下流放荡的动作。

演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演员的挑选据说很严格,必须经过芭蕾舞的训练,身高1.72米以上,年龄16—25岁之间,容貌要好,笑容灿烂,大腿修长,鼻子要俏。起薪1.2万法郎,因此门票昂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歌舞厅的面积并不算大,但舞台灯光设计相当完美,观众坐到哪个位置均可看到,而且你可以一边欣赏艺术,一边品尝咖啡、啤酒。这些演员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场场爆满,50%以上来自外国游客。

其实人体本来就是艺术,从艺术角度欣赏,从发现的心情出发,置身于那种艺术氛围,进入那种艺术境界,你也就不会想入非非。从踏上欧洲的土地那天起,裸体艺术到处都是,从大卫石雕到尿童于连,从一幅幅油画到断臂维纳斯,都是赤裸裸的人体石雕或裸体油画,有的民族甚至十分崇拜男性生殖器,把男性生殖器设计到了桥梁上。所以见多识广,见怪也就不怪了。

橱窗女郎

赌博、吸毒、卖淫是人类社会三大毒瘤。

然而在高度发达和文明的西欧,有些国家对赌博、吸毒、卖淫采取包容的态度,唐而荒之地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在大量兜售。

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因合法赌博、吸毒、卖淫而有“性都”之称。走进阿姆斯特丹的大街小巷,踏进比比皆是的咖啡店,扑鼻而来的就是大麻那股难以形容的独特味道,遍布红灯区的性用品商店、性表演场所、妓院、赌场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将“性”设有专门的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因此,“橱窗女郎”应运而生,红灯区成了阿姆斯特丹的一大景观,游花街是游人们必看的一道风景。

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坐落在市区的运河两岸,房子都是2—5层的小楼,其中1—2层就是一个个连着的镶嵌有橱窗和玻璃门的交易小屋,就像我们迎街面的底店一样。每个橱窗一个女郎,妓女们或坐、或站在橱窗里面,搔首弄姿、身态妖娆,卖弄风情,像商品一样供嫖客们挑选。

晚来临,红灯区内华灯初放,粉灯镶嵌的橱窗内闪着暗昧的光,一个个穿着性感、风情万种的女郎在翘首以盼。然而看者如潮,入者稀少。据说价格不菲,税收、房租挺贵,政府要求每个妓女必须合法经营,持证上岗,健康检查,必须例行。游客也要遵章守制,特别提醒不能拍照,否则小心嫖客揍你一顿。

西欧多数国家,赌博、吸毒、卖淫是法律不能包容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截然相反,在有些国家暗娼也较普遍,穿着性感的妓女招摇过市,有的甚至在边缘地带的公路两旁搔首弄姿来招揽生意。但有一点,在西欧的所有大小宾馆、饭店住着却非常安全,夜间没有骚扰电话,宾馆也无“配套设施”。

汽车生地话汽车

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祥地。

欧洲汽车以其精细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独特造型,大胆采用最新技术而著称于世。

从1885年,卡尔·本茨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油车开始,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120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现在,无论东方、西方,车多路窄,已成各国政府苦思冥想的难题。在中国,汽车刚刚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是人们地位、权力、金钱和身份的象征,炫耀的资本。而在西欧,汽车就是人类的代步工具。究竟西欧有多少辆汽车,我无法统计,反正家家有车确是事实,不管走到哪里,车比人多。

车多位少,有车无位,位比车贵成了一大社会问题。我们在慕尼黑为找一个车位在大街上转了几圈,有时停车还得排队。

为解决停车问题,精明的商人在公共场所附近建了好多大型停车场,有的地上、地下好几层,少则停放几十辆,多则几百辆几千辆,政府也不得不占用街道,将街道两边全部划为停车带。象罗马古城,本来街道很窄,汽车占位后中间只有一辆车的空隙,因此政府只得采取单向行驶的办法来解决交通拥堵。

我们不免感慨,汽车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污染、环保、道路、停放、能源……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汽油天天涨价也就再所难免了。

为什么西欧的汽车如此之多?答案:便宜。一辆汽车从几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车价与工资水平,车价与其他物价不成比例,一个钟点工最低保障工资每小时7欧元,一只打火机2欧元,一双袜子十几欧元,一个人一年的工资足可以买一辆汽车,一辆汽车才等于多少个打火机?等于多少双袜子?

西欧人讲究适用,因此主打车辆均以小排量、紧凑型为主,甲壳虫、迷你这种小型车非常受欢迎。小奔驰仅有两个座位,小到奥拓的50%,乍看就像个玩具,跑起来毫不逊色。大排量的越野几乎没有,多数为紧凑型的两厢轿车,排量多在1.3—2.0之间。

西欧人对车辆的装饰毫无兴趣,跑了6个国家还没有看见有汽车装饰行,所有汽车看一眼都是出厂时的原装。什么玻璃膜、座套子、底板、把套,在西欧都没听说过。

德国是汽车的鼻祖,宝马、奥迪、奔驰、大众这些世界级顶级名牌均出自德国。从1885年卡尔·本茨设计制造的第一辆三轮汽油车诞生,1886年取得专利,德国人把这一年称为汽车诞生年。后来以“本茨”命名的“奔驰”驰名世界。1934年著名设计师波尔舍联合34万 股民组成大众汽车公司,得到了当时希特勒政府的大力支持,希特勒并亲自给这款车命名为“大众”,意为“人民汽车”。随后大众开发的甲壳虫汽车使大众迅速成为国际性的汽车厂商。19世纪50年代,德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我们有幸目睹了宝马汽车的总部和博物馆,22层高的宝马大厦成了慕尼黑的标志性建筑,优美的4个圆柱形楼梯被称之为“汽缸大厦”。蓝白相间的宝马标志相映成辉,蔚为壮观。大厦旁边还有一座 碗形建筑物,这是宝马博物馆,它是仅次于德国博物馆的第二大博物馆,可惜正在翻修,我们未能一睹芳容。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宝马在奥林匹克公园搭建了一个临时性的宝马博物馆。我们有幸目睹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宝马老爷车、摩托车,博物馆进门处,醒目放着一台9汽缸的星形飞机发动机,它在提醒参观者不要忘记,这家成立于1916年的公司是以生产飞机发动机起家的。

神秘国度

梵蒂冈,弹丸之地,因其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而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站在圣彼得广场,看着虔诚朝拜的人流,不免思绪万千……

位于罗马城内的梵蒂冈,其领土面积只有0.44㎞2,常驻人口500多人。然而,它却是欧洲的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只有4座建筑物,即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宫和博物馆。

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就是国家之首,也是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于一身,自称基督在世代表,因此广大基督徒顶礼膜拜,把教皇的头像视为圣宝到处张贴。

梵蒂冈与1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联合国派有常驻观察员。教皇下设有教廷国务卿,还设有10个圣部,每个圣部负责处理一项宗教专门任务,此外还有秘书处、法庭、专门的办公室,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民政机构等。教皇还有专门的咨询机构,由红衣主教、副主教和神父等组成。

据说梵蒂冈在许多国家还有大量的土地投资,收储了大量黄金和外汇,被称之为“国际金融托拉斯”。

这些现象令人费解!

发达国家的文明之风

踏上欧洲的土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那秀美的山川,茂密的森林、如茵的草地,城市的繁华,乡村的恬静,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的社会。

早就听说过一个外国老太太与一个中国老太太对话的故事,外国老太太说:“哎呀,总算把房钱还完了。”中国老太太也是:“哎呀,总算买到了一套房子。”通过借钱买房与攒钱买房,说明中、西方两种消费观念,中国人比较保守,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西方人则不然,没钱也要办大事。为什么外国人要提前消费,常使我不得其解,这次到了西欧我才找到了答案: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根本无须考虑,养老、看病、失业……以德国为例,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救济、住宅补助、子女补助和教育补助等等,名目繁多。使所有最低收入和无收入的人都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住房和货币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公平。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可选择接受12年的全日制学校教育,也可选择9年制的全日制教育加3年制的职业教育,所有公立学校全是免费,部分教材也免费赠送。

德国人生育率极低,为了鼓励多生,德国政府从今年起大幅度上调生育补贴,凡停职在家照顾孩子父母每月可得到相当于税后月收入2/3的补贴,如果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继续停职达到14个月,最高可享受到2.5万多欧元的生育福利津贴。

医疗,全部免费,即使换心脏这些大手术,个人不需支付一分钱,全部由国家负担。

欧洲是一个发达地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受到了严格控制,如果超量排放,将受到重罚,甚至倒闭。因此欧洲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小到一草一木都不会轻易践踏。广场、公园飞成群,伸手就可捕捞的鱼虾无人伤害。成群的鸽子在广场上盘旋,时不时起落于你的肩膀、手掌,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垃圾分类回收,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小便几乎绝禁。我在巴黎游艾菲尔铁塔,因公共厕所关闭,为找WC,不得不到咖啡店,花了一欧元买了一杯咖啡。因为在欧洲所有商店、门市都有水冲式地下厕所,到门市、饭店、咖啡店如厕者必须消费,否则禁止入内。

污染企业在欧洲没有立足之地,大烟囱几乎绝迹。象巴黎这些大都市,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包括自来水全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酒店不提供开水,也不配备煮开水的用具,牙具、拖鞋等一次性用品根本没有。

在欧洲购物,无需讲价,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标多少卖多少,没有强买强卖之说。购物退税是欧共体对游客的一项优惠政策,有的商店当场退税,有的商店需要到离境最后一站的机场才能退税。假冒伪劣没有市场,购物必须到正规商店,如果确实买上假货,购买者也将会受到高额罚款。

欧洲确实是“以人为本”的典范,处处体现人性化管理,宾馆、酒店的标准间都会设置一双一单两张大小不同的床,方便有小孩的家庭游客。要求司机每天必须有9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每天连续用车时间不能超过9小时,夜间要求司机额外加班会遭到拒绝,法律还规定,司机停车后不许开空调,否则被罚款。

欧洲的建筑工地非常清净、卫生,即使在繁华地带施工,很少能听到嘈杂声,护网严严实实,钢架都是不锈钢材料,建筑废料通过漏斗输送到汽车随时清运。地下看不到一粒石子、一块砖头;公路维护施工,前头开挖,后头铺油,一次成型;街道施工、挖补、拆除全部封闭,并标有醒目的标牌、标识。

欧洲人对浪费极为反感,用餐极其简单,吃多少盛多少,不得剩饭。商品包装极其简单,一次性用品根本没有,处处体现的是节俭、适用。

欧洲劳动力缺乏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在宾馆、饭店、收费站看到的全是中老年人在上班,年轻人为什么不光顾这些职业,我到现在没有找到答案。欧洲人工作极其认真,在我公司负责安装污水处理厂设备的德国老外,每天晚上要写日记,每星期将工作日记整理汇报总部。有时老外的认真让你觉得效率极其低下,我们在国外机场就遭到了两次尴尬。出境时首站到达罗马机场,急着出站的旅客不得不接受机场海关的检查。但意大利人对待“老外”工作之认真,态度之傲慢令你十分气愤。本来不多的旅客,就看一下护照,等了两个多小时。出境时在巴黎机场,旅客已全部登机,但飞机迟迟不能起飞,后来空中小姐告诉旅客要耐心等待,说机场调度罢工,所有飞机都无法起飞,还说在欧洲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现正在谈判,估计过两个小时能起飞,果然我们在飞机上干坐了两个多小时。

欧洲的社会总体比较安全,但也不乏小偷扒手,特别是公共场所为扒手光顾之地,我们一路虽然没有被盗、被抢,但目睹了一场白人警察抓黑人小偷的过程,因此,导游还是一再提醒要注意安全,各个旅游景点也是黑人摆摊设点的主要光顾之地,对待这些“散兵游勇”,的办法只能“驱逐”,因此看见警察,这些黑人小伙子就像飞鸟遇到了天敌,“哄”的一下卷起货物就逃,警察一走又恢复原样。

欧洲不愧是现代文明的典范,“哈喽”、“塞口”等文明用语不绝于耳,自觉排队,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吐痰、不吸烟、不高声说话、不乱扔杂物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匆匆十二天,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给人的感受还是颇深,我们不免感叹到:达到欧洲现在的水平,我们还得奋斗50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02225/

走马观花看西欧的评论 (共 6 条)

  • 神雨
  • 孟杨
  • 梦天之蓝
  • 黄瑞槐
  • 樊江晋
  • 风语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