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踯躅麻雀山(旅俄散记之十五)

2012-10-06 13:54 作者:hxl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由莫斯科大学主楼出发,导游带我们沿一条林荫道步行300米,就是麻雀山观景台了。我拿出行程表(出发前下发的“出团通知书”)一对照,一天时间,除掉克里姆林宫外,几乎把表上所列的莫斯科七、八个景点统统游完了。在日程上,游莫斯科本来安排二天时间,二天的“功课”一天“做”完了,留下的一天就坐宾馆?逛商店?导游这样不经商量自说自话的调动,不好。心里正这作如此想时,麻雀山观景台广场上的繁荣景象早将我的心理视点吸引了过去

麻雀山,位于莫斯科西南,是莫斯科的最高处。麻雀山观景台在麻雀山高地的前沿,观景台宽阔的广场上,一字排开各种摊档,一摊摊几乎全是卖旅游纪念品的,时逢日,男摊贩大多都穿着短衫,女摊贩则是低腰裤,露脐装。摊位上摆满了俄罗斯小商品:披巾,套娃,军用望远镜,军帽,苏联时期的纪念章、奖章……下午4点不到,各式各样的小摊便布满了观景台,出售的旅游纪念品中以俄罗斯套娃为最,除此以外,还有水晶制品。水晶制品也是莫斯科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这些制品造型高雅华贵,质地纯正,当然售价也贵。此外,观景台上还有一些个体照相摊子为游客摄影留念,引人注目的是有一摊竟然设置了两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板状人体道具,一个是戈尔巴乔夫,一个是叶利钦,游客可以站在他们中间照像留念;还有小乐队或单独一个人的器乐演奏,有的还安装了大功率的现代扩音设备,放出的音乐声,震耳欲聋,响彻整个观景台。

来到麻雀山,只见平地不见山。为什么这么一片平地叫它“山”?我怀着好奇心问过导游:他说是因为莫斯科的麻雀基本上集中于此,这里麻雀多,而且此地原先还有个麻雀村。伫立麻雀山,我各处细细寻觅,好像根本没看到一只麻雀,倒是在莫斯科大学侧面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前的那个湖面上,看到了许多野鸭。还有一个叫它“麻雀山”的原因,是说山小,小得跟麻雀差不多。其实,麻雀山占地面积并不小,它的总面积有137。5公顷,只是高度小,海拔仅60米而已(高度的说法不一,也有说100米的)。

麻雀山不高,但对于开阔平面的莫斯科,也足已够登高览胜了。所以,要看莫斯科的全貌,大家都会到这里来,而不会去那个欧洲第一高塔的莫斯科电视塔——人们不喜欢人工的东西,尚且电视塔又曾出过事,也一直不开放。所以,登“高”远望莫斯科,麻雀山当仁不让。站在麻雀山观景台上,目力所及,莫斯科全景真的一览无余,所有“亮点”尽收眼底:克里姆林宫教堂群、新圣女修道院、国防部、莫斯科河、运动城、体育馆、赛车道、排球和篮球场、地铁桥和科学院主楼……整个城市统统掩映在浓绿的树林之中,几乎看不到一根冒烟的烟囱,天空非常非常的蓝,云彩非常非常的白,无边无际;低头俯视,莫斯科河与河岸路上的运动城、中央体育馆就在眼前……导游指指点点,给我们介绍说,在那个运动城里还开办着山地滑学校和带跳板的跳台滑雪学校,右侧的大铁架,就是高山滑雪跳台,左侧是绿树掩映的小教堂;那个中央体育馆,为了迎接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奥运会,就着手对这个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体育馆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扩建成奥运会的主会场,如今是欧洲最好的体育馆之一……

麻雀山是莫斯科七个小山丘之一。“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麻雀山改名为列宁山,苏联解体后,就像列宁格勒恢复原名圣彼得堡一样,列宁山也恢复了原来的麻雀山。麻雀山所在的位置,从15世纪还是麻雀村时就已经闻名于俄罗斯,这里已经是是风景幽美的自然保护区,已经是最受人们喜的郊区皇家住宅地。早在16世纪中期,在麻雀山的东部就修建了安德烈耶夫男子修道院(现在是宗教的教会会馆,举行礼拜的地方,现今被保留下来的仅建于1811年的圣三一教堂),在这个地方开办了莫斯科第一所学校——莫斯科大学。学校旁边坐落着被保留的建筑物马莫诺夫别墅–——-俄罗斯最古老的庄园。半个世纪前,这里早就成了城市的标志。

登上大巴离开麻雀山观景台(接着是去莫斯科火车站乘车前往圣彼得堡),一路上,只见树林密布,白桦树泛出金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驶近莫斯科大学时,车突然被堵得结结实实,我们的大巴起码停了有半小时。心里想着,反正是出来游戏的,蓝天白云下,我悠闲地看着窗外的景色:沿路最外边的车道那长不见尾的摩托车长龙,全是时尚青年打扮的车手,一问,他们竟都是赶去飙车的:时尚的红男绿女们三五一堆围着车,许多男的留着怪异的发型——长发飘飘或留着鸡冠一样的朋克头(俄罗斯男青年一般留平头或光头);女的穿得极为节省,低腰紧身裤,吊带衫,俄罗斯姑娘本身就丰满,丰乳肥臀,汗毛丛生,健壮如牛,远远就能感觉到她们身上那股热烘烘的骚劲。

这些年来,麻雀山观景台这边,早成了俄罗斯现代青年人的疯狂飙车的圣地。当初也曾经被警方取缔过,可是政府终究扭不过青年人的“坚持”,时日一久,这里最终还是成了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飙车处。官方应顺了青年人的意志之后,也索性顺其自然堂而皇之在这儿举办起正式的飙车会。每当周末傍晚,马路上车流减少的时候,这种盛会就开始了。赛车盛会,场面很吸引人,在轰鸣的车声中,这个重工业强国的青年人,凭着对机械的天性喜爱,一辆辆经过主人精心改装和内行人符合高速飞驶的统盘装备的赛车和摩托车就一下子汇聚到这儿,那么多的车,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竟没有一辆是相同的。热闹时,观众多达万余人,挤在公路两旁,眉飞色舞,指手划脚。

我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吧,俄罗斯马路上先前是绝没有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的,在天寒地冻的地域、辽阔的国度根本用不能着这种交通工具。自从有了“飚车”,摩托车才被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青年人拿来作为挥洒豪情的工具。俄罗斯人天生对机械制造有着特别的天资和兴趣(二战时,刚开始生产的苏联坦克远没有德国强劲,然而,战火中苏联迅速装备起源源不断的坦克生产线,很快就让希特勒在坦克生产上先败了北),一辆辆赛车飞一样在公路上狂飚,估计时速起码超过二百公里,像是飞机在跑道上冲刺,积蕴一冲上天的能量……

踯躅麻雀山不到半小时,就让我清晰地看到麻雀山上这一动一静,一喜一怒,一雅一狂交错式的惊人场面,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莫斯科人不但会酗酒、会抽烟,还会赛车、会飙车,还会动、会静,会喜、会怒,会雅、会狂的双重性格!应该说,碰不着麻雀山上的这一次堵车,就见不着莫斯科年青人的飚车,当然也就见不着俄罗斯人会动、会静,会喜、会怒,会雅、会狂的具有双重性格的真面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7127/

踯躅麻雀山(旅俄散记之十五)的评论 (共 5 条)

  • 王楚涛
  • 读你
  • 无不为之
  • 夕颜
  • 浅笔抒写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