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眼放光的王明(旅俄散记之十二)

2012-09-27 12:30 作者:hxl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埋葬着三个中国人,他们是王明和他的妻子、女儿。对有年纪的中国人来说,王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只要谈及中共党史的左倾、右倾就一定“绕不开他”:在中共党史上他“显赫一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自有他的一页”。

那么,这样一个有名有气的王明,和他的妻子、女儿为什么就不能魂归故里而非安葬到远在异国他乡的俄罗斯不可?!为什么俄罗斯又会如此厚待王明一家,将他们葬入如此高贵的新圣女公墓?!站在王明墓前,看着王明的墓碑雕像,我心头涌起的不仅有问号,也有叹号,不仅有妒意,也有醋意。

去前,我仔细地读过一本《王明传》。王明(1904。4-1974。3。27)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金寨人。他背叛大地主家庭,投身革命,是六、七、八届中共中央委员。1925年10月,王明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11月,去莫斯科留学中山大学,曾获“斯大林的学生”美誉,1929年3月回国。1931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主持中央工作。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后,他代理总书记。10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当选共产国际执委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1931-1934这四年,王明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时,被认为政治上推行教条主义,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1937年11月,从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被认为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王明受到严厉批评。

王明起草过中共实现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的《八一宣言》、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全国性的宪法草案、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解放后任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1950年,经中央批准,王明和他的妻子孟庆树、两个孩子王丹芝和王丹丁去苏联治病,1953年回国。1956年1月30日,经中央同意,王明全家第二次去苏联治病,从此一去不返,在异国度过余生,埋骨他乡。1956年中共八大,王明虽在莫斯科养病没能出席会议,但本着团结犯错误同志,王明再次当选中央委员(王明在苏治病期间一直受到中共中央的深切关怀、精心照顾)。1966年文革,王明被戴上“机会主义头子、苏修代理人、大叛徒”的帽子再次受到批判,但只是“缺席批判”,远在莫斯科的王明根本“无关痛痒”。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时,王明撰文歪曲中共历史,攻击毛泽东思想;尽管在文革的1971年,王明在莫斯科郊区的寓所里,抱病写完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中共五十年》(这是王明一生中最后的一部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里面说毛泽东在延安就想毒死他,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毛泽东,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当然他也曾举起过“学习毛泽东”的旗帜,也曾表示要“变个毛驴子,跟着毛主席的路线走”)。但中共中央至今没有开除他的党籍,也未对他作出任何决议。由于长期的肝胆肠胃病和心脏病,王明在写完《中共五十年》后不久,就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0岁。

20世纪80年代苏联莫斯科进步出版社用中文和俄文同时出版了《王明诗歌选(1913-1974)》。其中收录了王明的399首诗歌。《王明诗歌选》的出版了结了他的妻子孟庆树一桩心事。不久,她也病逝于莫斯科。王明和孟庆树的两个儿子仍留在莫斯科,他们都加入了苏联国籍。大儿子王丹芝,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娶了一位苏联姑娘;二儿子王丹丁,大学毕业后,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因为长期在苏联工作学习,不但担任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还担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负责亚洲、拉美各国共产党事务,和苏联高层领导关系很好,在当时是极受苏联器重的一个中国“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一直照顾周到。王明逝世后,苏联政府把他安葬在莫斯科郊外著名的“新圣女公墓”。由此可见,王明在苏联的威望。

至于王明的功过是非,近年,在讲到列宁和斯大林摸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失败和错误时,说到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跟苏联、中国的现实不相符合,连列宁都不知道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只是探索,各国在不断的实践中跌倒又爬起,爬起又跌倒,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足为奇。所以,王明犯的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照搬照抄过来指导中国革命,也无非是一种探索,所以王明的错误然也大不到哪里去。从最新版的中共党史对王明的评价中,也说得比较中肯:“王明的错误是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在‘如何进行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错误”。王明和斯大林、赫鲁晓夫无非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他们的错误最多只是方法上的错误,谈不上是根本立场问题,更谈不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对王明“左”右倾错误能作这样的分析,似乎更接近客观。

王明墓,墓碑上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放光,直视前方。墓盖上用俄文写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王明同志”。王明墓的对面是王明妻子孟庆树和女儿王芳的合葬墓,她们的墓碑上,没有刻半身像,但在碑上只镶嵌妻子一个人的照片。听导游讲,王芳原本是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季米特洛夫的女儿,季米特洛夫就义后、王明夫妇收养了他的女儿并改名王芳。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墓地、陵园乃是逝者冰冷的世界,在中国人十分讲究的那块方方正正的墓碑上,除了刻上死者和祭奠者的名字外,常常连死者的生平也不刻。只有到了清明至去给死者扫墓时,仅仅只有死者的几个亲人,才生出一种悲凉而萧瑟的感觉,不能再有更多别的意义的引伸。而俄罗斯则不然,在新圣女公墓,我看到前来这里凭吊的人,每天都络绎不绝;而且在俄罗斯人心中,像新圣女公墓这样的墓地,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是让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心灵圣地。

尽管,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躺了将近40年的王明差不多已为人们所淡忘,40年里也难得有国人光顾他的坟墓,陪伴他的只有冷清,只有寂寞,只有孤独。但是,这些年来,王明却没有受到任何冲击而能够安稳、平静地躺在这里,在中国老百姓的眼里也算是一种“善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远比彭德怀、刘少奇他们幸运得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3409/

双眼放光的王明(旅俄散记之十二)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