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会是谁的距离
——读《致加西亚的信》
这是一个关于你、我的故事。——楔子
农家书屋的图书目录上,有本冠以励志功效的书——《致加西亚的信》。未阅读它前,我以为它只是一封励志书信,或以精湛高超之技艺,以滋补心灵、振奋心志等情感的通达,让你亲近了它。
不料这种望文生义的陋习所带来的思维错觉却给我上了一课。应该说,它是一个故事,按照电影的角色分配,加西亚不是主角,故事主人公叫罗文,讲故事的人是作者哈伯德。
行文中作者简练地叙述了美国中尉罗文关键时刻接受总统之命令,将一封信安全送给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的故事。
文中没有一字罗文受命时的迟疑思考,只有军人天职的服从;没有描述任何罗文在惊险困难前的心路历程,只有义无反顾的执行力;确切的说,这只是个有缘由和结果的特殊故事。这种没有细述过程的笔法,我想作者并非想给人留以巨大想象空间,而是以事实的冷静,传递出一种建立在公众道德法则基础上的真诚期待,并通过读者的阅读,从各种因人而异的生活中,打造出共同的生生不息的品格泉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该书发行以来,作者及诸多读者,都在行文中奉上了“忠诚、敬业、服从、信用”之类的“导引众人的力量”。于我而言,真正面对它时,我如一沙滩的拾贝者,更愿意如心地拾掇,甚至作一个只在沙滩上随意徜徉、嬉戏的孩童,在某些地方停驻。
随文行走,有一句话让我驻足:“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故事就这样抽开了第一条丝线。
剥开这条丝线,我窃以为,一股幽明高远的力量已在攒动,而渺茫的地点似乎又导引了出无法达成的任务。思忖之际,《野草》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句子撞了进来。
我们常喟叹人生的飘茫,世事浮沉变幻难以捉摸;摊开的人生纵横交错图中,究竟哪条路才是我们可以行走的。殊不知,不知去往何处,焉知何以行路?
或许我们当如文中的美国总统,心中有个“加西亚”,人生在虚妄之中才能生发出一片希望的新叶,并为之而踏出一段坚定付出的人生旅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如是说。是的,选择既已定,那便前行。真正的前行,每一步都需要力量的支撑,而我们接着要做的就是对这力量的追寻。
文中那句“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他,那个人一定就是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生活,从来不对每个人袖手旁观,而且常常以猝不及防的考验的姿态出现。此时,我们多以个性思维方式来面对和处理他们,但又有几人能保证自己是最佳的应对者呢?当我们当起事后诸葛亮时,或许我们会共同推举出一个或几个这方面的能手,他们和罗文一样成为“可送信给加西亚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常用感性的标尺去衡量一个人,然而在这个从众行为泛滥、个性必须在共性中才能生存的社会里,在模糊、缺失、不完全分量及定位易出轨的自信力难与公信力匹敌的逻辑下,很少人会选择过度异化或孤独地标榜自我。遗憾的是,在生活的许多角落,总有一群群衣着光鲜而精神孱弱的人,他们同病相怜,自以为抬起了高贵的头颅,挺直了身躯,他们如同一株株傲慢的树,只会孤芳自赏地打量一身的绿叶,却从不低头关切那深埋在地下、不断汲取和延伸的根。
人生如树,忘根无本。这一切又回归到人的最根本。这个历经几千年时光淘洗的话题,无论是贤人达者还是平庸百姓,他们都用对童蒙的最初教诲和期望告诉了我们答案:育人育德为先,德树而人正。
我们不必从罗本的忆文和哈伯德的评价中去搜寻关于他道德深厚的蛛丝马迹,罗本一定是那样的人。他以他的道德力量,已然树立了一个绝对的标志,让身处关键时刻的人们,一下便下定了舍他其谁的选择。
文中那句“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精彩言辞,或许便是我们所需力量的最佳诠释。
还想谈起的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如果你细心品味了文章,或许你也会发现,哈伯特在两个标点符号之间注满了心血。他不仅抛出了人生的“加西亚”,而且开启了你关于自我人生的追问,甚至可能促成了你的自我探寻,最终你也成为了“罗文”。而此时,无数个哈伯特的赞叹也随之而来。抑或你仍是原来的你,那么请接受哈伯特自身这份装满叩问和期待的道德“人体盛”。
不得不说作者哈伯特也是一个“罗文”,而我只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