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家与读者

2012-09-03 23:17 作者:戴尔-卡耐基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头号书迷

喜欢不是罪过,但迷恋以致于自我改变却是一种自我亵渎。

当我看完《危情十日》时,我对那位“头号书迷”既愤慨又同情。愤慨她的变态行为,同情她的最终悲剧。“头号书迷”,什么概念?在这部影片中我体会到了,这是由主客观所决定的。客观的是作家保罗的小说存在,主观的是“头号书迷”安妮的心理变态。安妮对保罗的仰慕与迷恋是真的,但真实的背后更多的是作品带来的”不同凡响”。

在剧中,《米瑟瑞系列》的横空出世,创造了很不错的销量佳绩,以致于被人们所熟知。安妮是他的“头号书迷”,从一而终,买了保罗的全部作品,不漏一字的阅读。当最后一本结束这一系列的书出现时,也成了安妮的变态心理作祟的时候。

尽管安妮有心理上的匪夷所思,但她代表了很多忠实的“fans”。他们嗜书如命,在阅读时,自己已经羽化成自己喜欢的主人公或一个配角。一旦迷恋,就是一种瘾,有甚者把每一句话都作为“福音书”。

安妮一直观察着保罗的举动,似乎监视的无微不至,以致于才得以机会对保罗施“救命之恩”。这只是“头号书迷”的热忱与不息的追随和迷恋。正如现实生活中的那样,读者仰慕作家的才华,喜欢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甚至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也趋于近同。人们如吸食毒品一样,给自己带来快感,沉溺于其中。随着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情绪的波动而喜怒哀乐,无目的的惊笑,无意识的痛哭,无主见的改变着自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安妮曾经入过狱,还记得那句话,“有种凌驾于人类法律之上的审判,我会由他审判”。就是这句话,安妮的辩词,她是借《米瑟瑞系列》的一句话,并视为“金科玉律”。相反在保罗的思路里,这句话是叛逆的,不正义的,是罪有应得的。因此矛盾的源头显而易见,将一触即发。最后一本该系列的书,是以主人公死去为结束,但在安妮的心里主人公是正义的。以此在变态心理的驱动下,安妮要为自己心中“正义”昭

“头号书迷”成了真正书的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作家的位置排在次位。安妮在心理疯狂的意念下,她逼着保罗毁掉了自己感觉罪恶“垃圾”,并让保罗以自己为主角的背景,复活主人公。从而也复活了安妮的心情,意识得到了缓和。但安妮已经看到了其中的虚伪,在她意识清醒时,她明白保罗的所为何故,最后酿成了悲剧的发生。安妮为了拯救心中的“正义”,迷失了自我,如魂魄附体一般,救赎着意识幻觉中的自己,最终做了书迷的“就义者”。

喜欢不是罪过,但迷恋以致于自我改变却是一种自我亵渎。

文字摄魂师

作家不再像作家,更像一位摄魂师,思想专制者,社会的“基地组织”。他没有行为上的妄动,只是用文字——这种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让读者在享受中慢慢的拜倒在笔杆下!就像伏地魔,摄取着人们的精神和魂魄,这是无法阻挡的!

不难发现,在剧中保罗《米瑟瑞系列》小说成了一位无形杀手。单不考虑安妮心理方面的变态,直击作家的作品。保罗的作品风靡当时,故事也扣人心弦,让人感叹,让人议论,还让人有时不知所措。

作家都是杰出的故事大王,在剧中保罗就是一位天才故事王,每一个故事都是自己编的,每一个故事的悲情喜剧都有他们决定,无论是《米瑟瑞系列》主人公的被审判以致死亡,还是后面迫不得已的复活,都由他们塑造。人们仰慕,人们像祈祷一样的倾听,就像教徒对上帝一样忠贞。以致于作家在编织自己故事的同时,已有过很多人被编入其中,他们是自愿的、主动预约的。每个读者都是孩子,像想要入睡的孩子,在入睡前都要听取一个故事才能入睡。若是故事悲情,则会彻难眠;若是故事喜剧,则会佳期如。作家似乎在编织故事时,已经开始侵淫人们的整颗心,从他们的童稚般开始,直至完全浸透!

在剧中,保罗就用他自己的思维,深深地迷住了安妮的心。以致安妮对他、更对他的作品迷恋。在这里笔杆或者键盘成了摄魂棒,作家给作品赋予的思想是摄魂术,无形的给人们束缚和佐使。安妮自认为自己已经仙化为主人公,赞美她,肯定她更甚者去保护她,如保护自己一样。这是作家所能体会得到的,但又好似乐意让读者为自己着迷,为自己的作品神魂颠倒。作家在使读者上瘾后,也给自己买下了祸根。保罗用文字的跳跃,牵动着安妮的心,随着作品此起彼伏。最后读者完全融入其中,被文字的冰毒上瘾着,以致于逼迫作家,再重新制造符合自己瘾性的“毒品”。

再看看如今,作家何方神圣?!他们华而不实,小题大做,如今作家已是“多重身份”,包装成范儿,出书是要举行签售会的,现身要有聚光灯的才佳。当人们兴奋的捧回带有“潇洒文字”的作品离开时,也在成就着“fans”后援团的壮大,也就像义工一样,不求回报甘愿去做,甚至愿意无私的为自己心中明星而付出。无疑作家已经被神化,认为他们有惊人的想象力和美妙的语言,他们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作品似乎演绎着作家的心境,人们一意孤行的揣摩着,自己也在被这种文字的美好陶醉着,迷失着。

这可能只是偏激的一种理论,但至于今日我还是会大声斥责!作家都是“金三角的移民”,制造着毒品,用文字的伪善,使人上瘾;作家是伏地魔,读者很无奈又好似乐意的被吸取着自己的精神与灵魂!(注:对于所述的作家,只是相对而言,绝对针对的一部分文字、语言的扭曲者)

“灵感”的背后

作家需要灵感,正如鲜花需要阳光,土地需要肥力一样。他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希望找到心灵的回应,写出自己如意而又被人们接受的东西。但他们是疯狂的艺术家,采取着各种元素。但灵感不是残忍成就,更不会容忍公德心的颓唐。

在一个远离城际的村镇,保罗完成了他的作品,可能这就是他的能量源、“根据地”。他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间加上他的思维的结合,赋予作品灵性和成就感。这是司空见惯的宁静致远,或者个性佐使所为,作家为自己营造氛围!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影片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但作家保罗貌似在此找到的更多是收获。在“头号书迷”由迫害者成为受害者时,作家也由受害者成为了迫害者。在这个看似戏剧性转换的背后,作家找到了更强的“能量源”,悲剧看似结束不久,他的新作面世了,并且比以往更成功。不能说作家失去的太多,虽然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两部作品,但他得到了更多的“灵感”,以致于更成功作品的出炉。

我不承认保罗是在经历折磨,却更像是在享受过程,尽管他是痛苦的,但是他得到了——“灵感”。虽然会让人嗅起来有血腥味,和无法言及的压抑感,但“头号书迷”始终迷恋着。

作家,以作品为人心煲汤,施展着自己思维,精心制作,他们不辞劳苦,因为他们有“灵感”又有“满足感”。读者,“头号书迷”的继承人,他们热文字,自然上瘾,尽管是饮鸩止渴他们也会开心、满足,因为他们是“米瑟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83151/

作家与读者的评论 (共 5 条)

  • 孟杨
  • 在乎你渴望
  • 风语
  • 大海之子
  • 那转身后的落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