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味无味”

2012-07-24 11:31 作者:张博学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味无味”

张博学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想在芝兰之室呼吸一些花香透一口气。因为我遭遇了一串子垃圾人,使我在鲍鱼肆中无法呼吸,快憋死了,所以迫切需要花香净化肠胃和空气。

此文表达我对散发着花香气味的圣人境界的常文昌同学的纯净人品的纯净敬意。

常文昌是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不是因为职业和头衔,我称他为“圣人境界的常文昌同学”,而是因为他的品格中“物化”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有关做人做事的思想内容,用意识和行为把自己熔铸为一个《道德经》所认定的圣人。

我和常文昌先后做过两次同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一次是70年代前期,在兰州大学,我们做了三年同学。我们的所有友谊和交往就是我们的作息时间表:一起出早操,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上课,睡觉,不断重复。学校生活平淡的如同白开水,我们的交往也平淡的如同白开水。我自己像一杯不加颜料和味料的白开水,常文昌也像一杯不加颜料和味料的白开水。我们属于白开水对白开水的交往。我们没有特殊的朋友“交往”。符合了一句话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常文昌见我,总是微笑,摸摸我脑袋,传达出可以意会的亲亲意味。我也对他微笑,一个信任的姿态和回报。我们的所有“友谊”仅此而已。常文昌长我三岁,对我的友好更像一个大小孩对待一个小小孩。我对常文昌更像一个不懂世界的小小孩窥视一个比较有见识的大小孩。大街上常见的大小孩拉着小小孩的手玩的情景透漏的“友谊”适应比喻为我们的交往。

有人给写文章总结出一句话:“平淡文字变瑰丽”。我由此延伸到做人做事标准:平淡表现见瑰丽。常文昌的瑰丽就是由他的平淡展示的。

常文昌属于一个不表现自己的人。做人低调是主体音调,在主体音调上微量升降,但始终处在一个恰如其分的调。静音时,音符如同空山峡谷中的天籁之音,或者叫自然之声。动音时,音符如同森林中的泉水舒缓流淌,绝没有喧闹音符惊动环境。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些同学的“激情”也不免“燃烧”。原生态的人被社会流行意识形态加了作料,有了味道。一些同学志向高远。“当今世界,舍我其谁”。喜欢站在高处“教导”别人,彰显自己。好像自己就是未来的将军,省部长,甚至领袖,而另一些同学必定是自己的仰望者。直面这样一些同学,呼吸不舒畅。也正是这样一些同学衬托出常文昌同学的平和和君子风范:“温润如玉”,朴实无华。我就在“如玉的温润”中与常文昌渡过了难忘的三年大学时光。

毕业了。常文昌以他的公认的人品和学识留校任教。同学们各奔东西,有沉有浮。大约有将近四年时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

和常文昌第二次做同学,是70年代后期,我们在甘肃省委党校的幽静校园再次相逢,又做了半年同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时任省委书记的宋平都带着一班人来出席、讲话。为我们今天的记忆加重了些许的历史印象。自兰大校园分别,近四年不见,一见如故,一如在美丽的兰大校园,我们上课、下课,讨论,见面微笑,离开挥手,像白开水一样交往,像大小孩带小小孩一样散步,黄河岸边留下我们足印。那时候他已经调入省教育厅高教处工作,前面的路已经铺上鲜花。但他说还是决定回兰大当教师,不希望走“升官发财”的仕途。他“一片冰心在玉壶”。别人求之不得的发迹之路,他愿意放弃。后来他果然回兰大教书,并且读完了硕士、博士课程,升华为一个学者,做教授、博导。出版了许多著作。现在属于“著作等身”,是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了。他先后做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孔子学院教学院长,在省文联和作协也挂有好几个头衔。我们这些所谓的同学,在学识上早已不在一个重量级,拉开了一个很大的距离。

常文昌做教授、博导之后,我们的交往就非常稀少。主要是感觉做学问的人需要安静治学。我们这些俗人不好打扰,浪费人家时间。偶尔,我们遇到和学校藕断丝连的事需要常文昌沟通,他总是不遗余力,用大教授的身份做办事员的事。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人觉得熨帖,给人一个圣人般的感觉。对比而言,一些做了“官”的同学,则有些官场的气味,说话的调子和神态有些居高临下、居大临小的轻狂。这就越发觉得常文昌是一个圣人。

后来,和常文昌的见面总起来也就三、四次。记得81、82年,在兰大批阅高考试卷,系上老师大都阅卷,常文昌好像也在阅卷现场,但印象已变得模糊。1991年底,我们同学和老师有一个相逢20年的较大规模的聚会。那次聚会,我忙于“会务”,没顾上和常文昌说话,连白开水的交往礼节都省略了。

之后,又是21年没见面。我们连白开水的交往都没有。

2011年8月,碰到常文昌带过的博士马玉红,聊天之后,讨要了常文昌的邮箱。给他发了一个简单邮件,发了一张40年前的照片。但到4个多月之后的年底没收到常文昌的回复。2012年初我去了美国。4月份回来,看到了常文昌的电子邮件。于是我们中断的“电路”接通了,连续发了十几个邮件,畅叙友情。现在把这些邮件复制在这里,既作我们简单、纯洁友情的历史记录,也为写作此文增加“废铁不足,黄金弥补”的文字数量。

博学:

近好!久未联系,常在念中。首先向你表示十分的歉意!我的搜狐邮箱几乎没有用,今天偶尔打开,才发现你去年八月份的信,现在才回复,万望谅解。你还是那么活泼开朗,开玩笑。读到你的信,太使我感动了,看到我们40年前的照片,十分亲切,大学时代的生活多么美好

你和福琴在事业上和家庭生活上都是十分成功的,你的儿子上了清华,在同学中广为流传。马玉红也说过你,我不知道你的联系方式,也就没有写信。我常用的邮箱是…@yahoo.com.cn,其他几个邮箱用的少,有的几个月也不看,致使你这封信耽误了这么久。

我已退休,最后一届研究生将于今年6月毕业,送走他们,就没有什么教学任务了。去年申报的教育部项目能做两年,发几篇文章就可以结项。现在也没有多少事,可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你年轻,也要保重身体。

我在上海住了几个月,女儿在这儿。上海热了,就回兰州。十分感谢你写信。向福琴问好!顺祝元宵节快乐

常文昌

2月2日于上海

老常:

看到您的回复好亲切。圣人面孔,学者气质,从每个汉子中渗透出来。大教授的方块字每个重千金,我们凡夫俗子读来,情意格外深重。我也给您回复晚了。元月初到北京,2月初去了美国,现在刚回兰州。在美国,我的石化内部邮箱打不开,所以邮件看不到。今天网络刚开通,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箱,看到您的回复格外高心。我们早已不在一个档次上,居下望高,看到著名教授的回复当然开心了。您是我心中的完人。紧靠着您,就是才、貌、德具好的姜安同学了。我不敢骚扰姜安(她对我非常友好),于是骚扰常教授。我想就常教授和姜安写两篇文章。为姜安的一篇写完了,但没地方发表,姜安也不知道。为常教授写得一篇,开了个头,居然没有展开。写您特好,落吹捧的嫌疑,文字就俗了,不写您特好,就没话写了,所以,斟酌再三,写得费劲,没有写完。当然写这些,除了对人生的回顾,主要是派遣情感,发泄惆怅,也没多大实际价值。为姜安写得那篇,以后发给您感受一下我对同学的感情。您的姑娘足够优秀了,做大学教授非常理想,我们一样为您的女儿高心。

祝全家健康,幸福,事业兴旺。到您有闲时,我电话骚扰您!

谢谢我没有在教授的记忆中消退

博学:

收到您的信,太高兴了。给您发了信,不知能否收到,网上查了您的单位电话号码,但未打听到您的电话。祝贺您的美国之行,美国什么都先进,能令人大开眼界。您的儿子在美国吧,真是清华的高材生。

《尚书》说,人唯求旧,器唯求新。朋友是老的好,器物是新的好。跟您聊天,太开心了。退休之后,国外逛逛,国内游游,在兰州多户外活动,保持健康,是最重要的。既要养身,也要养心。像臧克家当年信中说的身心双健,至关重要。

我的这个邮箱很少用,经常用的是另一个邮箱——…@yahoo.com.cn.搜狐里您几天前的信,今天才看到,抱歉!可否告诉我您的电话号码?顺颂

阖家安好!

文昌

4月15日

常教授:

我们的信息高速公路终于畅通了。但这会干扰到您做学问的安静。您在得空时、寂寞时、需要聊天消遣或放松时给我发几个字就行了,忙时可以不必理会我。我已是行尸走肉,您还有研究生和教育部课题,累着呢。“无端消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我是在对您“谋财害命”啊。一个退化到白丁的家伙和一位大师之间其时间质量是完全不对称的。这也是这些年我不干扰您的直接原因。我在网上经常搜索您的动向,出了什么著作,担任作协什么职务,孔子学院什么职务,一概清楚,越发不忍打扰圣人的宝贵时间。

我已经退休了。活得百无聊赖。非常想念道德修炼上炉火纯青、学识造诣上登上山巅的常教授。您是不端架子的人,所以想念您。有人正觉得你张博学什么垃圾,值得和垃圾来往。您常教授绝无如此傲慢。所以拟了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我的圣人境界的常文昌同学”,但在怎样表达圣人上有些难度,所以没有写出来。只写完一篇“我的超尘脱俗的姜安同学”,写完一篇“不爱人头爱石头”,写的是杜生权同学。这即使对无聊的排遣,友情的回顾,也是对社会的人际间的思考。人太丑陋了。见过太多太丑陋的人,和您这样的圣人形成太大的反差,就愈发觉得常圣人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宝贵。

我们小孩又读了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MBA,现在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我们就去了美国,看了一下美国到底咋回事。住在西雅图,去了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旧金山,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纽约。美国人的文明程度到底比中国人高了许多。

您在上海住在二女儿那里?我好像记得,您二女儿在上海大学当教授,叫常婉虹,大女儿在大连理工当教授,叫常婉霓。真正的人间霓虹啊!您是我们这一群中最优秀的人种,最优秀的家族。您也是教授的批量生产工厂。我们对您是仰望星星啊!也是我们的骄傲!

您在兰州的电话是8……,对吗?我家电话是7……,时间长了,可以聊一聊。和教授聊天是美味大餐。

不耽误您更多时间了。您忙可以不必及时回话。时间长了回几句话就好。即使我们不联系,我的心中也存着您。

博学:

你真是个幽默大师,太爱开玩笑了。在我的印象中,你才真正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单纯、活泼,像小孩一样。人家说,天才就是巨孩,作家都有童心。在我们上学期间,和你交往,极其快乐,心理上从不设防。这是我的真实感觉。中国知网上看到你发表了好多论文,非常专业的。你儿子的专业真好!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我们从网上获得的东西太多了。

我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叫常立霓,在上海上完博士后,留在这里。我的电话,你记的很准确。知道你的电话了,以后好联系

你在美国游了那么多地方,可以写点见闻和感受。顺祝

安好

文昌

4月17日

教授:

我一个邮件就把您绑架了,牵扯了您的精力和时间,有点于心不忍。不回复我,有失圣人风范;回复我,浪费教授的时间。教授的时间质量完全不同于我等庸人的时间质量。这封邮件,看看就行了,再不回复了。已经回复我三个邮件了。教授出“常文昌书信集”的时候,如果能把这三个邮件收进去,我也可以借助教授的著作和名声,在青史留点痕迹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中国知网上有文章,您莫不是在逗我玩?

和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学问家提写文章,实在是在空虚之极的状态下的“虚张声势”和意淫以及找不到排遣惆怅情绪时的抓狂。就因为对您的信任和同学的藕断丝连,才放肆的和一个博导纠缠。换另一个不相识的博导,他会震怒你干扰了他的写作思路和工作气氛。

到您这个份上,也许和北大的季羡林一样,终身都要写作,或许许多著作就在心中等待把心律转化为文字。人越老,思想越活跃和深刻,写出的东西也越有价值。所以,骚扰您要适可而止。

祝全家健康幸福。

博学:

看到某某1945年生,传说十八大后进政治局常委,我们这些小百姓60岁后没有什么事情了,只要身体还凑合,就感谢上帝了。

老同学聊聊天,也是一件快事,不必客气,有时间了,你可以回信,忙了就不用回复。你是永昌人,永昌县有罗马人的后代,听了很新鲜。但有不同看法,我上课时,有永昌县一位女同学认为是炒作。想请教一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来了,气温宜人。顺祝

春安

文昌

4月18日

教授:

既然老同学觉得聊聊是件快事,那就聊吧,反正我的闲时间太多,能说的废话好像也很多。至于干扰了大教授的做学问,那责任由大教授自负,因为有你的许可。

社会问题谈起来就复杂了。现在我已经不知道真理、正义、道理、逻辑、合理、合法等字眼的含义了。读书时觉得为什么要“指鹿为马”,现在知道没有指鹿为马的修炼是“彪呼呼”的。社会问题,“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冷好个秋”。让他去吧。莫说官场,知识界都坏了。北大那个某某某、某某某,还有那个著名经济学家某某某,简直就是社会垃圾。最近,民族的最后一点正义之气,阳刚之气好像也被放了气。东海、南海、藏南丧权辱国。“解放军一声令下要拉得出去”。这却是对内的信号。历史一波又一波地重复。我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吧。真难为了大学老师,现在的课该怎么上啊。冒出一群“国学大师”好像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岂不知就是国学,包罗万象,为什么人利用的东西都有,但真正能利用的还是统治者,老百姓知道“吾日三省吾身”有何用?我们有3万3千亿血汗美元,借给美国人约1.5万亿赚利息,这说小了像家庭妇女的经济头脑,说大了是送钱给美国人讨好。这些钱最终的结果是打水漂。老农都知道“钱在别人手,不算自己有”。穷的到处扶贫的人给富得流油的人借钱花,事情本身就不合逻辑,还美其名曰“为闲放的美元找投资出路”。让人觉得这么一群人治理国家,中国人都该死光了。到美国才知道,美国人根本不节约资源。超市的塑料袋给你套了一层又一层。办公大楼的电灯彻灯火通明。大树腐烂在河沟里、森林里根本不用。可我们中国人需要多少东西啊。大处需要航空母舰,小处需要牛奶面包。为什么不让中国人吃得好一些?

关于罗马人在永昌,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我小时候在县城,经常见到些黄头发,深燕窝,高鼻梁的人,觉得有些古怪。但那时没有罗马人的说法,只有时常听大人说谁是“黄毛藩子”。其他一概不知。到媒体报道永昌罗马人,认识的外地人(永昌以外的人)说我就像罗马人。有一年在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一群南方姑娘围着我,问我是否维族,或回族,甚至有个南京姑娘说我像英国皇家海军。人家看我也有点像“老外”。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古代经商的波斯人和欧洲人很多,混血的情况是有的。到现在炒作的现象也是肯定的。

下次接着聊。

祝您身体健康,陪我永恒地快乐地聊。

博学:

两信都已拜读,与你有同样的感受。浙江这位教授对高校现状的揭露,是真实的,也说到了问题的要害。高校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其根本原因与国家的整个体制有关。前些日子,甘肃省原作协主席高平给我发来一篇文章,叫“钱学森之问”,你发的这篇告别演讲中也提到它,那篇视野更为开阔。见附件。

你的美国之行,感受颇深。谢谢你提供了许多东西。顺颂

阖家安好

文昌

4月20日

教授:

沉重的社会话题我们其实背不动。苟且偷生也是重要的。我极度无聊时写过一篇小文章叫《活着是最重要的职业》。今天这篇8年前写的小学生作业,发给您批批。您阅读并研究和授课了现当代浩如烟海的作品,听我一声呻吟也算对现当代民间散落“文学”的拾遗。今后我还陆续发给您几篇,看看我从酒囊饭袋的草包进化为一个写作者还有多远的路程。谢谢教授劳顿。

博学:

大作安西的风写得太美了,这是散文中的精品,西部散文将因你的加盟而更加色彩斑斓。这么好的作品不应失落在民间,应该把它挂在太阳和星星的位置上,让大家欣赏。我建议,先单篇发表,然后结集出版。祝你心想事成!

文昌

4月21日

教授:

您该这样批语:“立意尚可,文字有些粗糙,结构也不严密。59分。阅”。及格差1分。

昨天给您大脑中干净、明亮、静谧的国家图书馆刮去一些沙尘暴。因为觉得国家几千年的垃圾沉积和几十年的专横叠加,只有安西的沙尘暴可以摧枯拉朽。

今天给您赶去一群山丹军马场带着马粪味的战马。我渴望教授这样的圣人驾驭着战马横扫阴霾。我愿为教授牵马拽镫。

博学

山丹骏马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有西部散文的阳刚之气。将你的大作拿出去发表,我可以写点评论。你有创作的激情和才华,散文有许多看点。我们待在学院,多少年都是述而不作。最近刚刚发表的一篇书评,见附件,虽是枯燥的评论,但评论的对象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福清,肯定他大著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其中的个别问题。文章中提到的海峰是新疆大学教授,她的翻译不错,但也有个别问题。这篇拙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二期上。顺颂

安祺

文昌

4月22日

教授:

《简评》仔细的拜读了。学者之气,学术之气,学问之气跃然每个字面。

您的大作纵横于国际文学和学术的大视野,大资料库,大智慧库,大环境范围和大学问家范围,是研究型、科学型、理论型的面向世界的社科著作,我们只能读作品而兴叹:这已经不是我辈这辈子能够够得着的学问了,即使下辈子,也未必够得着。您已是深海,我们连浑浊的水坑都不是。尽就您的语言,已经跨越汉语的语界而深入到俄语和其他语言的的领域了。这种修炼没有三、五十年的沉心苦工是不行的,有了三、五十年的沉心苦工也未必达得到,还有个天份的恩赐。我们只有膜拜的资格。

记得金庸到浙大当博导,人家说他只会写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和学问是两码事,怎么能当博导。金庸只好以高龄到国外深造。金庸是可以去留学的,我们连留学的资格都取不到。即使常教授为我搞点不正之风,帮我录取到您女儿的门下读个硕士,我也朽木不可雕了。

我给教授发几篇小学生作业,一是和教授聊天的需要,二是向教授说明:我也没完全沦落为一个白痴。您知道一个自我反无知的自尊定律:越没知识的人越装有知识,越没水平的人越装有水平,越没地位的人越在乎自己的地位,越没钱的人越要穿的比有钱人阔气些,越不会讲话的人越跑出来乱说。我就在这种“越”的状况之例。

我这一生,离60分及格总是差几分。那几分就是得不到。我知道,人和人,只要差一丁点,就是一个拉不平的距离。有人不服气:谁比谁差呀。实际上人和人的差距大的不可思议,几乎是大象与蛆的差距。有人是真正的人,有人是蛆的档次。

我对社会失望,对自身绝望。写几篇小学生作文属于消磨时间,等待生命的宣判。是一种无奈、无助行为。写了20多篇散文,大都无病呻吟。写写玩是可以的,发表是不可能的,没人愿意读我写的这种文章。发给您是逼迫您嚼蜡,仗着您友好。我是在向您倾诉,也是通过文字向社会宣泄,释放脑波,舒展神经。

今天再发两篇,逼你读读。记得侯耀华演小品,掏钱逼人听他拉琴。我对您属于这种逼迫,但吝啬,不给您掏钱。

谢谢您耗时费力的劳顿。

博学:

大作读了一遍,写得很好,《谢恩》尤为感人。我觉得达到了发表的水平,公开发表,个别地方可否再斟酌一下。编辑一般都很小心,如“……”。但民族问题极其敏感,恐怕编辑怕惹事,是否以删掉为宜。另外,个别地方尽量严谨,祁连山写得很好,但其他名山力戒贬义,用词再推敲一下。祁连山长1000多公里,但天山长达2500公里,横跨中哈吉几个国家。从编辑的角度,想到这几点,可否略作修改,最后定稿。因为是老同学、老朋友,不揣浅陋,直陈己见。顺颂节日快乐!

文昌6月22日

教授:

给您增加了工作量,添劳累了!本来只想享受和大教授聊天的快乐,结果把教授绑架到我的“黑砖窑”打工。有负罪感。您的意见极中肯。1.“……”删除了。2.给其他山保持了“地位”。3.“1000”多公里也换了角度。现在发过去

再加发去3篇文章。能用哪个就用哪个,不能发不要勉强。一辈子没出息,不指望什么了。

顺便发张照片,背景是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看看经过40年蹉跎岁月,我现在变成什么德行了。

多谢了!

博学:

大作收到了,以后就用这个邮箱。照片不减当年帅气。

文昌6月21

教授:

这是我为姜安写的一篇文章,另一篇是以杜生权为话题写的文章。一篇“我的圣人境界的常文昌同学”到底没有写成功。

原打算写三本散文集,打发无聊时光,一本叫《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主要写河西的生活,写了20多篇。一本叫《黄河流过兰州》,主要写兰州的人和事,只写了前边两篇。一本叫《大江南北求索》,也有一些草稿。但耐不住寂寞,也賴得要命,后来不了了之。

您不忙时扫一眼就行了。如能一并送熟人发表当然更好。

只是给大教授添麻烦、添累了。千万不要为我所累。文章发不发根本无所谓,累着教授事关重大。

谢谢!

博学友:

读你的散文十分亲切,比读书刊上的距离更近,更有乐趣。写姜安的那篇,“我”对女性的心理及感受之描写十分生动,胡耀邦赠姜安的诗(包括手迹)非常珍贵。可以将你的散文校订,编一本集子。顺祝

安好

文昌 6月24日

教授:

谢谢您的鼓励。出书的条件不具备,就以后再说吧。如果有刊物愿意发表就发表一下。不愿发表也千万不要去费劲发表。年轻时都没有去制造影响,现在已经昏昏然了,只当自我解闷的文字。只是把这些嚼蜡文字发给教授,让教授在我的黑砖窑打工受罪了。我发的文章你要有可能就送给那个编辑自己去取舍,能发最好,不能发就放字纸篓。以后把我改好的陆续发给你,放你那儿,人家愿意发就寄给他,不愿发你就删除。

让重任在肩的教授增加工作量,有些不忍,但这又是和教授交流的通道。那就只好让教授受苦。

谢谢!

以上邮件。凝聚了我们超过40年的了解和友谊。和常文昌两次做同学,认识四十多年,自始至终的感觉他就是一个圣人。这个评价不会失真。我们的老师认为常文昌优秀。我们同学挑不出他一丝一毫的毛病。他教过的学生对他感觉美好。三代人的感官是不会出问题的。所以我写“我的圣人境界的常文昌同学”不是溢美之词,不是庸俗捧场,而是想为堕落社会的总体社会人品竖起一个做人范本。

说常文昌是圣人,就扯不断和《道德经》的关联性。《道德经》有十多处“解读”圣人。大部分“圣人”概念对管理社会者而言。常文昌是教授,不是管理者。因此他不可能“容纳”《道德经》全部圣人的概念,但能够“容纳”他活动范围内呈现的圣人概念。

《道德经》不是讲今天概念的道德。但《道德经》有很多语言涉及今天仍然表述的“圣人”概念。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被褐而怀玉”,“圣人自知不见,自爱不自贵”,“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常文昌就属于以上的圣人概念。

《道德经》虽为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但《道德经》又是一部调子特低的书。《道德经》告诉世人:越高深的人,处事的调子越低;越美丽的东西越简单。“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主张治理国家要低调。“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炒一盘小菜一样简单。以此类推,做事要简化,做人也要“简化”,才能达到低调的境界,才能举重若轻,举大若小,举有若无。常文昌的低调做人全部吻合了《道德经》的哲理和智慧。与圣人相反,庸人、小人总是炒小菜如治大国,动静很大,前呼后拥,举轻若重,举小若大,处处表现。

这里重复前面说过一句话话:常文昌“用他的品格物化了《道德经》的内容。我用《道德经》的原话来印证。

《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常文昌是一个“味无味”的人。

“味无味”属于“大道至简”的范畴。

我叙述过“我和常文昌的交往如同一杯白开水”。“大道至简”。纯洁的友情也“至简”。在一些情况下,“不交往”本身就是最纯净的交往。把交往放置在自由轻松干净的状态,不为交往所累,更不带交往的功利性,心中贮藏着彼此,是圣神的交往。

常文昌的为人处事就是“味无味”而表现为至味,也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现代社会把味道搞的很浓。国家为有为,有时表现为乱作为。单位事有事,更多的是没事找事。人情味有味,许多属于虚情假意的味,人际关系“甘若醨”。因此中国人活在极度的劳累和痛苦之中,陷在繁杂微妙沉重的人际关系中拔不出来,处在“小道至繁”的状态。

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常文昌是一个“上德不德”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有上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而是有“上等道德的人不表现自己的道德;下等道德的人从不失去表现自己道德的机会,处处表现自己有道德,所以无道德”。常文昌就属于这种“上德不德”的人。任何时候的一切举动都表现的恰如其分,冷热适度,绝不张扬。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常文昌是一个不“美之为美”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了美好的事而把他当做美好的榜样来宣扬,这就已经是恶了;天下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把他当做善人来宣扬,这就已经是不善了”。

《道德经》这些话,明白告诉人,做好事不让人知道他做了好事,这才叫美;做善事不让人知道他行了善,这才叫善,宣扬出去,本身就属于恶的行为了。常文昌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就符合了这个意思:不美之为美,不善之为善。

我认同《道德经》的大哲学:不表现是最好的表现。不作为是作为的另一种形式。不做事情却是把事情做到最好。把味道放置在没有味道的状态,这就是最好的味道。空气没有味道,水没有味道,却是生生息息离不开的味道,是天老地荒,永恒需要的最好味道。

人与人的交往表现其实是社会表现的一部分。社会上特别是政治上提倡所谓“表现”,有时候就变成了作假、作秀、虚伪和投机。而常文昌一以贯之的作风是“自知不自见”(自我求知不自我表现)。大家都争着表现自己,为的是得到高升,取得高利,社会风气就越变越坏。

和上述三个美德相伴生,常文昌有“上智不智”、“上才不才”、“上善不善”等等诸多对应的衍生品质。为人处事蕴含了《道德经》全部“大”的哲理:“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若水”。你可以通过常文昌的形象体悟《道德经》的为人处事大哲学。

由此我说,完全不是因为常文昌是精通孔孟之道的一个儒学大师我称他为圣人,而是说他的言行举止更符合《道德经》的哲理要求,我才称他为具有圣人境界。《道德经》是体现圣人思想的主要著作,是最圣神的学说。常文昌“物化”了部分《道德经》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达到了圣人境界。

与“圣人”相对应的是俗人。俗人们不遗余力地散发大有作为的社会味道,不失机会地展示施惠与民的政绩大德,大张旗鼓地宣扬理论和说教的美好。结果,“美言不信”,人心不古,遍地欺诈,沉渣泛起,浊浪汹涌。

我观察,一个人道德和学识方面的素养很高,他相关任何方面的素养都很高。一个人道德素养极差,再配上不学无术,靠下三烂的意识求生,那么所有相关素养都会差的可怕。社会就有素养高的凤毛麟角的人和素养差的并不鲜见的人群组成。

我说常文昌是“圣人境界”,还因为世人中俗人太多,俗不可耐的人太多,常常让人感觉身处“鲍鱼之肆”的牢笼,于是渴望“芝兰之室”的圣人环境。常文昌在人群中的清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比、排斥和稀释社会浊流。

我的心上流淌着泾渭两条河流。一条泾河是清澈的河,她以常文昌这样的圣人、哲人,聪慧人,学者,大师,高尚人群汇集成河流,浇灌、滋润着我的心田。一条渭河是浑浊的河,她以傻子,疯子,彪子,二流子,小丑,白痴,人渣为河流,淤积在我心田喘不过气来。即使我使用《道德经》的智慧,化解了石头也化解不了猪狗的天性。他们的学识等同一个屠夫,智商等同于一头横冲直撞的猪,他们投机钻营了一个小什么长,就狂妄地宣称是“知识分子”和“领导者”,而把撰写《道德经》的老子打入奴隶的死牢而凌辱。所以,写这篇文章,借助常文昌的圣人境界对物欲横流时代丧失理智的人群予以激浊扬清,用泾河的清水冲洗渭河的浊水,赠慧退恶,挞伐丑陋,歌颂真善美。

我们走近常文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圣人者贤。圣人、贤人多了,高分贝扰人的二流子就少了,社会就清澈了。

2012年7月8日于兰州西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65847/

“味无味”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