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明楼的思念

2012-06-19 21:51 作者:石剑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花明楼的思念

石鉴明

季去花明楼,天空雾朦朦的,寒气笼罩湘潭大地。

然而,主人---湘潭市政协的领导和司机那种热情足可冲破任何寒意,令我们倍觉温暖。那年,我们一行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刘少奇故居仅隔着一低低的山垭口。纪念馆广场上安放着一尊汉白玉的少奇同志塑像,显得庄重、文雅,神态逼真,像似在思索期盼什么。纪念馆内设六个展室,从少奇同志出生一直介绍到他病逝于河南开封,以及后来党中央为他平反昭。少奇同志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献身于党和国家及人民的伟大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继毛泽东之后连任两届国家主席。“十年动乱”中,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党夺权,诬蔑少奇同志为叛徒、内奸、工贼,使少奇同志蒙受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惨遭迫害。临终前,他手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含冤而去。火化单上只能填上“刘卫黄”的假名。堂堂正正的国家主席,遭此厄运,看了使人伤心、掉泪,更加期盼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看来制度更带根本性,法律应起保障作用。制度不能因人而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是空话,而应逐步实现。否则国家主席都会在“动乱”中受不白之冤,遭迫害致死,谁能保障普通老百姓不遭整,不受冤枉?!因而,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需要稳妥、积极、慎重地向前推进。

可喜可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之后,党中央为一大批遭受不白之冤的同志平反昭雪,落实了政策。自然,刘少奇同志的不白之冤亦得以昭雪。根据他的遗愿,刘少奇同志的骨灰撒进了大海----像恩格斯那样。后来得知,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他的弟子们共同创作的刘少奇全身铜像,已矗立在刘少奇纪念馆的广场上,这表达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的乡亲们)对刘少奇同志的无限思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纪念馆到少奇同志故居,只有短短一段路程,我的思路却经历了上下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数万年……

少奇同志的故居建于清代同治十年,属土木结构的农房,一半是茅屋,一半是瓦房。其门前也有一个水塘。我们在几个屋子看了看,那些桌凳、木床、木柜等极为普通。那些农具足可证明,这是典型的农家。五四运动那年,少奇同志就是从这个农舍走出去的。他不顾母亲的苦苦挽留,毅然出走,投身革命,直到当上了国家主席他才和夫人王光美一道于1961年4月回到故乡。然而,他的母亲却不在人世了。他只好面向青天长叹,面对大地默哀,回报慈母苦苦思念之深情 !那时,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面临诸多困难,少奇同志为了搞调查研究才回故乡的。他轻车简从,穿着普通,深入群众,走访乡亲。当他得知有的乡亲为支援大炼钢铁而拆了房屋没有住房时,就叫乡干部让那些无房者搬到他家故居去住,只留了二三间。后来,这些农户有了自已的住房,该故居得以原样恢复,辟为国主义教育基地。那次,我们有幸在少奇同志故居处买到了珍贵的刘少奇纪念章,上有少奇同志头像。至今,这枚纪念章我还珍藏着。

离别花明楼时,天公下起了绵绵细,寄托了我们的哀思;然后很快放晴,雾散了,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了笑脸,我们终究看到了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51913/

花明楼的思念的评论 (共 2 条)

  • 山风耳语
  • 画笔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