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二隆由盛转衰”

2012-05-29 16:15 作者:陈宣章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二隆由盛转衰”

陈宣章

二隆者,唐·李隆基和清·乾隆帝也。唐朝有贞观盛世和开元盛世;清朝有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然而,二隆均由盛转衰,其中十分相似。

一、少年目睹腥风血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哲继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接着,英国公徐敬业起兵反武被平定。次年,李隆基出生。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称帝,此前,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的皇子,除了武则天亲生的李哲、李旦,均被武则天杀光。“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所以,李隆基的少年时代正是唐宗室危难时期,“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武则天称帝以后,唐朝政治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轩然大波,惊心动魄。

公元1722年,清朝康熙崩逝,王室内部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15人:大哥允褆、二哥允礽、三哥允祉、雍正胤禛、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禑、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围绕皇权,兄弟相残:允褆早被康熙夺封爵,幽于府第。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废太子允礽早被康熙禁锢在咸安宫,雍正将其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去世。允祉一门心思编书,雍正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守护景陵”,后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允祺既未结党,也未争储,雍正借故削其子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允祐数次立功被康熙晋封,被雍正以残疾解旗务。雍正八年(1730年)死。允禩被雍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后命削王爵,高墙圈禁,改名“阿其那”,受尽折磨,终被害死。允禟同允禩结党,被借故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名“塞思黑”,后又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允礻我因党附允禩,被借故其夺爵,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允祹既未结党,也未争储,雍正二年被宗人府弹劾“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允祯与雍正一母同胞,因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传位“胤祯”被雍正篡改,故不共戴天,被禁锢于景山寿皇殿。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允禑也被雍正命其守景陵。仅允祥、允禄和允礼境遇比较好。所以,乾隆少年时代也是宗室内斗时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少年英气为祖宠异。

李隆基7岁时,“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寻却入阁。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圣历元年,出阁,赐第于东都积善坊。大足元年,从幸西京,赐宅于兴庆坊。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

《明皇杂录·卷上》:“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即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十岁孙子弘历,十分喜,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三、继位以后缓和矛盾。

李隆基经历武韦之乱,又铲除了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李隆基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三,除小弟早夭外,李隆基即位后非常注意处理兄弟、堂兄弟关系,十分友爱。但是严禁诸王与朝官来往。一旦发现,对朝官严厉处置,不追究诸王,处处顾念手足之情。

乾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释放了雍正末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爵;开释允礻我、允祯;晋封允祹为和硕履亲王,乾隆便还将自己的第四子永珹过继给允裪。后来为多尔衮昭,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稳定了王室内部局势。

二十阿哥允袆比乾隆大五岁,康熙驾崩时仅十七岁。因“人本庸愚,性复懒惰”被雍正连降三级,从贝勒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恢复了允袆的贝勒爵位。

四、重用贤相曾经贬职。

李隆基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需要一位精明干练的宰相。当时的宰相张说、刘幽求都以文学见长,处理政事能力差,于是启用姚崇。

姚崇曾经两度为相(武则天与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晚年,姚崇因得罪张易之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际贬为灵武道大总管,临行推荐张柬之为宰相。神龙元年参与“五王”之变,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但是,武则天迁往上阳宫时,“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张柬之深为不满,贬姚崇为亳州刺史。后来,武、韦势力联合,“五王”被害,姚崇幸免。

“唐隆政变”后,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立李隆基为太子。公元710年,睿宗从许州召回姚崇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寻升中书令再次当宰相。因建议太平公主退居东都(洛阳),以削弱公主权力,派诸王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崇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申州刺史。李隆基执政,铲除太平公主后,不顾宰相张说、刘幽等人的反对,求选曾经被自己贬官的姚崇为相(被称为“救时之相”),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来的宋璟、张九龄、张说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乾隆即位后,刘统勋再受宠信,升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因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尚书公讷亲而名闻朝野。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1754年,朝廷命刘统勋巡视巴里坤、哈密驻兵,正遇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兵扰伊犁,定西将军永常自木累退师巴里坤。刘统勋据此上奏,请弃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职押解回京,其子刘墉亦被拿交刑部,家资充作军用。未几,从宽免罪,命他以司员办理军需,效力赎罪,1756年补授刑部尚书,发还本籍家产。

乾隆十七年,诏命刘统勋入军机处行走,所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至此,刘统勋为真宰相矣。《清史稿》有云:“胜此任者,非以其缜密,则以其通敏。缜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刘统勋死后,乾隆帝特下谕说:“大学士刘统勋老成练达,品行端方,服官五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可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赏内库银二千两治丧。”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文正”,因而刘统勋成为清朝大臣中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

五、初中期时严整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整治吏治,提高办事效率。1。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一律裁撤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官员。2。确立严格考核制度,加强管理。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3。重新恢复唐太宗时期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监督朝政。4。重视县令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确切了解县官是否称职。如考试优秀,可马上提拔,如名不副实,则马上罢黜。

乾隆三年起,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官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代,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慧哲皇贵妃的亲兄、内务府总管高恒,侵贪两淮提引,慧哲皇贵妃亲侄、兵部右侍郎高朴,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乾隆帝都予以严处。乾隆初中期重视吏治:1。重视官吏选拔,强调官吏应年富力强,55岁以上者要详细甄别,65岁以上者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2。禁止向皇帝进献,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3。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弘历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4。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5。处置贪官。

六、晚年昏聩皆因女人

开创盛世后,唐玄宗开始满足,沉溺于享乐之中,励精图治精神、改革节俭之风都消失了。正直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相位。李林甫病死后,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公元736年,唐玄宗爱妃武惠妃病死。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艳丽、懂音律擅歌舞,被招进宫里。为掩盖夺儿媳的丑恶行径,让杨妃自己进宫做女官,赐号太真。为安慰儿子寿王,给他娶妃作补偿。因为杨贵妃,奢侈之风盛行。大臣、贵族、宗室为巴结皇帝、讨好贵妃,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杨贵妃高兴的人都升了官。杨国忠专权,胡乱处理朝政,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玄宗丝毫没有察觉危机,反而发动一系列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将领贪功求官肆意,挑衅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又火上加油,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乾隆晚年,宠幸和珅。据说与雍正的年贵妃有关。太子弘历有一次见到年贵妃,被其美貌打动,就从后面蒙其眼睛。弘历与年贵妃打闹,被弘历的母后看见,为“杀一儆百,以绝后患”,赐年贵妃三尺白绫自尽。弘历后悔莫及,在年贵妃额头上点了一记朱砂。二十年后,乾隆第一次见到和珅,发现他酷似当年年贵妃,额头上朱砂记的位置、大小、颜色都一模一样。问起和珅出生年龄,正巧是年贵妃死去那年。于是,乾隆认定和珅是年贵妃转世,恩宠加倍,逐渐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和珅揽权受贿,十分贪婪,成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后来,嘉庆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得白银八亿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

七、死后百年朝灭大乱。

唐玄宗于公元756年当太上皇,死于762年。145年后,梁王朱温(朱全忠)逼唐哀宗李柷(904-907年,在位三年)禅位,唐朝灭亡,接着就是五代十国,53年天下大乱。

乾隆于1796年当太上皇,死于1799年。113年后,宣统皇帝傅仪(1919-1912年,在位三年)退位,清朝灭亡,接着就是37年军阀混战、日寇入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2149/

闲话“二隆由盛转衰”的评论 (共 1 条)

  • 伊若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