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话说朱埠头

2012-05-08 13:07 作者:天地飞鸿(严忠贵)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景德镇市寿安镇朱溪村,古名朱埠头。从明朝开始约有400多年历史。曾是一片荒地,周边连绵起伏的山,归属乐平人士。该村的宁姓祖先从安徽青阳迁来,到此替乐平东家看管竹林。竹子是漫山遍野,竹杆挺拔,枝叶婆娑。祖先年轻力壮,体格魁梧,东家第三女被其深深吸引。她以身相许,毅托终身。甚至私自偷来此处山契,送给祖先以示情。既然木已成舟,生米已成熟饭,无奈的东家只好默认。于是,这儿有了房子,屋顶炊烟袅袅。祖先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开一、开二、开三。后世由此三房繁衍分支而来。朱埠头之名何来?

原来此地多石灰岩,人们充分利用这一老天赐予的取之不尽的资源烧石灰,名声远扬,鄱阳、都昌等地都走水路到这运石灰。当年村前的朱溪河波光荡漾,倒映着山影树绿,白云在水中漂移,是船来帆去,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船停泊的码头,用来垒砌的大石头是鲜艳的朱红色,因此得名。

令人啧啧称奇的地形

有机会你到朱埠头走走看看,你一定对它的地形感到惊异。村子很大,住户很多,房子多由乱石借助石灰等粘结垒砌而成,本色外露,不作粉刷,屋顶覆盖黑瓦,飞檐翘首。街巷很窄,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俯瞰之下,偌大一个村落似端坐在一个坐北朝南的巨型的太师椅上。

背靠山,左右两边是山,但山势不算高峻,却是林木郁郁葱葱,村前是水运便利的朱溪河,以及河岸那边开阔的沃野,田地星罗棋布。

地形的来由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说,说是埋葬祖先的时候,正是大年三十。外地来了个地仙,样貌奇古。朱埠头人以饭食热情款待,还周到的安排住宿。第二天地仙离村时,在一座老屋前,东瞧西看,辨别方向,放了一把椅子,然后匆匆离去。村人困惑不解,有年长者颇觉其中有蹊跷,连夜追赶地仙,咨询缘由。地仙回答说:回去看看椅子是否挪动了位置,没有的话,可如此如此这般。村人回头一看,椅子纹丝未动。于是按地仙的点拨,在村口建了三门,三门前各掘一口井,在村后北山挖掘日月两塘。两边有堰,水充沛时,街巷成了潺潺溪流,说是活水洗金街,是好兆头。从此,朱埠头日渐兴旺,人丁旺盛,财源滚滚。据说高峰时拥有万亩水田,一家多的有几千亩山、田,财主颇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引起了邻村某些人的嫉妒,以私造山门、霸占三都,蓄意谋反的罪名,私下告到朝廷。霸占三都,是说当时寿安分为长山都、南市都、安田都。它们各有行业,不能越轨。如长山都人烧釉灰,南市都人烧石灰,安田都人烧木炭。朱埠头人却兵分三都,什么行业都有人做,可谓“小三都”,犯了忌讳,破了规矩。朝廷便在一夜之间封了二门,填了两口井,后山只留月塘,作为救火塘。让人不无遗憾。

铁面无私杀人禁山

朱埠头周边是山峦连绵起伏,山虽不高,却林木茂盛。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些村民便打起了林木的主意。外姓是不敢造次的,因为寄人篱下、人单势孤,需加以收敛。倒是少数宁姓家里穷得叮当响,死猪不怕开始烫,偷偷上山砍柴卖。抓住了,却拿他无奈何,因为无钱可罚。村里经过议论、商量,想出了应对之策,即买柴者一般家里富裕,在这方面做文章。一经证实,罚买家摆酒几十桌,全村老小都是客。于是无人敢买柴,以达到封山之目的。

不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刁民又去偷木料卖到外面去。年迈的族长不想山林毁在自己手上,成为千古罪人。于是吃不香睡不安,皱着眉头苦思良策。有一天,村里设宴请酒,席上昭告全村人不准上山乱砍滥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借时组织了护林队。之后还是有人顶风上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被捉住后,全村哗然,原来该人是族长的孙子。有老人说,这是族长用的苦肉计,无奈之招,但很多人不信族长有如此残忍。或许是别有用心的人背后唆使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傻小子,让族长难堪,等着看好戏。族长当众颤颤巍巍作出了艰难的决定,满布皱纹的眼眶里,细心的人们看到了泪光。老人的孙子被处死了,血随着溪水流淌的很远,环绕着山林。村民被族长这种铁面无私、大义灭亲的举动所震慑。破坏山林的歪风终于被阻止了,朱埠头周围的山林得以保护,造福子孙。

奇山福地出贤人

朱埠头的史上,可出了不少名人,老人是津津乐道。如二十世纪20年代,宁瑞槐曾是江西省参议员,后在景德镇法院供职。30、40年代的宁绍瑛,是清末秀才,是莲社会员,曾任浮梁学政。再如宁少白,清末秀才,是村里族长,德高望重治村有方,村里是秩序井然,民风淳朴,家富人旺。当时,乐平横路村与上河村为争山发生冲突,最终酿成村民殴斗的恶性事件。后来上河村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想息事宁人,找合适人选和解此事。他们找到了朱埠头,恳请宁少白出面。宁少白和乐平知县是同科,较为熟识,于是让人拿名帖,拜访知县禀告此事。结果得到了知县大力支持,派大批衙役助阵帮忙,再凭宁少白的威望及能言善劝,很快平息了这一事端,避免两村更多人流血伤残,避免两村结下不易化解的仇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年间的宁之善,他进士出身,与当时一姓金的状元是同窗,金状元后迁住古窑。宁之善一直在外为官,曾任河北枣阳县知县,曾任安徽休宁知县。曾经奉诏上京面圣,御赐四个灯笼,上有御笔亲题的四个大字:“钦赐敕命”,分别写在四个灯笼上。每当家乡过年,村民便迎请灯笼,一路上用篙子挑着,路人纷纷让道,顶礼膜拜。然后在村里高耸的门楼上高高挂起,那情那景真是一大盛况。后来宁之善在宴席上,亲眼目睹一位官员刹那间人头不知去向,血流如喷泉,说是血滴子所为。虽说宁之善为官一向清廉,但此事对他触动很大,可能认为官场险恶,于是毅然辞官还乡。他曾亲书一副对联,以示己志:“侍宦十年只获贫藻祭主考,为官百里留得勤俭训儿孙。”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31687/

话说朱埠头的评论 (共 5 条)

  • 赛飞
  • 惜缘
  • 画笔
  • 风语
  • 吴春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