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娜-卡列尼娜》谈爱情
以前读完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掩卷之余沉思良久,心中无限感慨在涌动、涌动,如鲠在喉想一吐为快,拿起笔却又茫然,觉得无从下笔,也就不了了之,留下些许遗憾。今天又看了一遍《安娜卡列尼娜》的视频,虽有四、五章节,但我不看完不痛快。关闭视频时,晚饭时间早过了,我坐在那儿却懒得动,思绪汹涌。
悲剧,我嘴里念叨。把美的东西毁灭在你的面前,让你扼腕叹息,遗憾之极,震撼之极,深刻之极。安娜貌美如花,气质高雅,对真爱勇敢追求,对世俗无畏抗争。本来她已安于现状,婚姻也算令人羡慕。丈夫卡列宁位高权重,对她相敬如宾,有个乖巧可爱的儿子谢辽莎。但事实上她的青春她的活力被桎梏,沉闷单调的生活令她窒息。所以一旦与相貌俊朗体格健美颇有男子气概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再加上伏伦斯基如烈火般激情而执着的追求,即使她想拒绝她想逃避,但她的眼睛泄露了她心中的秘密,她的心灵背叛了她的理智,瞬时迸发了爱的火花。在越轨中品尝到了从未体验过的爱情的甜蜜滋味,从此像匹脱缰的野马。丈夫一再的容忍、警告,世人的说长道短纷纷议论鄙弃唾骂,都不能扑灭她心中熊熊燃烧的爱情火焰。伏伦斯基也是一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在军中升职的机会,甚至在卡列宁的迫害下,被迫递交辞呈离开了他完全有可能前程似锦的军营。他为了爱人愿意做出牺牲,离开了风流倜傥的他游刃有余的社交场合,尝试着在意大利学画,乐意到偏僻冷清的乡下去。
但他们的美梦终究难圆。卡列宁不肯离婚,明明恨屋及乌不爱儿子啦,却不让安娜母子见面,让她饱尝失子的痛楚。他们的名分难以确定,安娜作为伏伦斯基的情妇就见不得阳光。于是二人之间开始猜疑、争吵,心与心之间逐渐有了裂痕,且愈演愈烈。安娜不被爱人的母亲及家人接受,担心爱人在她母亲鼓动下被其他年轻貌美的贵族女孩夺去,从而无情地抛弃她,为舆论所迫只能孤单的呆在冷清的房子里而神经几乎错乱。猜疑、争吵,安娜的歇斯底里,又不被爱人理解,伏伦斯基认为安娜已不可理喻,再三说自己的容忍是有底线的。这一切,安娜绝望了崩溃了,最终选着卧轨自杀是必然的。她最后的喊声:主啊,原谅我的错吧!令人心碎。伏伦斯基也因为极度的痛苦极度的忏悔,决绝的选择了上战场,以另一种方式来结束自己心如死灰的生命。
倒是列文与吉蒂的爱情与婚姻是完满的。虽说好事多磨,吉蒂曾经走过弯路,被外在的浮华、潇洒所吸引,为此付出了代价。一场大病,出国疗养,让她痛定思痛,经过观察、思考,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列文才是她可以托付终身的最佳爱人。他们的婚姻被所有的亲人朋友祝福,他们的爱情婚姻扎根在厚实广阔的土地上。列文能挥舞镰刀,和庄农谈笑风生的刈草,能躺在草垛上亲近自然。他有头脑经营农场,他能劳动创造财富。他深爱脾气古怪与一个妓女厮守患病落魄的哥哥尼古拉,接济他关爱他。吉蒂呢甘心呆在农庄,呆在野草和花香中,与家人与下人融洽相处。尤其是当列文的哥哥尼古拉临死时,她竟能不嫌弃命悬一线的病人、那个所谓的脏女人,把杂乱的臭哄哄的房间清理的整齐干净,帮助把骨瘦如柴面目可怕的濒死人擦洗梳理打扮一番。不像伏伦斯基,经济依赖母亲的给予,而他母亲却排斥安娜,不愿接纳她。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又是个伪君子,骨子里冷漠、残忍。
化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爱情啊,脚踏实地的生活,家人周围人的祝福,可以“载舟”;爱情啊,生活无着,家人鄙弃,亦可“覆舟”。我不由想到了鲁迅的小说《伤逝》,男女主人公亦有勇气冲破世俗的樊篱,毅然追求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他们如愿以偿地结合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最终涓生因被世俗所不容,事业无成谋生无途,因绝望而沉沦;子君因绝望而归家,因极度痛苦而夭折了,如花的生命凋零了。所以,人们啊,首先得脚踏实地生活着,然后在这基础上筑造爱的窝巢,婚姻能得到家人的祝福,爱情才能永远甜蜜幸福。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然而完满的却平凡,又因平凡而易于完满;残缺的却绝美,又因绝美而易于残缺。安娜的爱情、子君的追求,无异于一尊断臂的维纳斯,绝美的让世人刻骨铭心绝美的可以流芳千古。像那一现的昙花,像那划过天际的的流星,像那稍纵即逝的闪电,虽说随即枯萎了坠灭了被黑夜吞噬了,但永远炫丽在人们的心头,永远灿烂在历史的额头。
如今芸芸众生,尤其是年轻人,还在不断的演绎两种选择:为了真爱不顾一切,有可能像烟花,璀璨一时,随即灰飞烟灭;要么生活着守着平淡的爱,像扎根肥沃土地的野草一片青绿,摇曳着花的淡香。还有人在两者之间饱受煎熬痛苦挣扎难以取舍。而他们的故事又将留给当事人旁观者,以及后人去叙写评说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