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必死么?
在腾讯窗口上见到熟悉的人,熟识的各色头像,有事没事的总想前去打个招呼,却耽怕开口之后无话可说。于是,只得心内把持着,一心记挂着慎重,再慎重,而最后的决定大都是无言作罢。
而相对而言,偶尔遇见彼此不知的陌生网友,却更似打开了心门而心无挂碍的滔滔不绝,甚至隐藏于心的秘密都一解往日的隐忍和悭吝,慷慨的吐露和分享。好像就因为几句话,彼此之间已有了难得的默契,从而心存灵犀,神思相通。
这种奇怪的矛盾,因何而起?为什么真实的秘密,埋葬心底的故事对于真实的朋友视而不见,却对虚假的过客频献殷勤?基于人内心的纠葛,真和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合乎哲理思辨的转变方式,若不解,我们会一直迷惑,恍若置身云雨傥愰,一直未净,却更不涉悟。
于此,我总在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内在缘由或流于表浅的障碍,让我们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究竟是我们不够勇敢,难以面对最为熟悉,知根知底的彼此,是我们不能面对昔日的自我,还是人生来便注定存有独行的寂寞,因着人与人自我内心的关系探讨的长时间不解和疑惑?
梁漱溟老先生曾这样归结人的生存样法:人的一生要面对,也要解决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内心之间的关系。而相比于人与自身内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据梁老的观点来看,则要依次层级递减。而如若进一步的探讨,我细思之后认为,三层高低不同的关系哲学,对于生存的人群而言,如果上一层的关系探讨得不到满足就会借助更多的下一层面的关系来做慰藉,比如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借助朋友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除人与内心之间的磨合而生出的烦扰和寂寞,而女人也常常以购物,吃美食来泄愤、遣思。不得不说上面两个关系的转化是这种规则的很有说服力的体现。自然,这个规则反过来也会成立,往往是在低等级的关系上寻不到价值的影子,就会在更高一等级的关系上寻找寄托。而后者大部分是文学、哲学等承担了此种平衡心灵的角色。以自我和内心,或者说以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为安身之所。
总之,浅显的来说,形而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很容易的走入形而上。反之,即形而上的问题寻不到合理满意的答案,则要退回到形而下的纠葛中,这往往需要足够大的压力和勇气,而在转变的开始,置身其中的人也必定会存有不适应的种种烦扰、不解、甚至怨天尤人。形而下向形而上的演化中,其时间往往很长,但是却也容易、顺畅的多,也很少有种种不适应。在无意识和无顾忌的习惯中,转变不回头的蔓延,如水墨浸染的写意和洒落。相较与前者,后者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转变,其落差总会让很多人恐惧,心怀怨恨,因而会常常因积重而难返,陷入死胡同。正似金玉之质,终陷淖泥,总有些不忍,却也无从折返,无奈之间,只得引恨而含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总是这样的。为什么海子在写出那么美好的诗从而声名鹊起后,却卧轨而逝。为什么在坚持了那么久的爱情,写出了传诵的《不死鸟》,三毛却身着白底红花睡衣自缢而亡。我不想去争论,因为他们在争论。我不知道,因为有更多人都不知道,但我会试着去以我的理解去揭示,不是宣扬,只是了悟,仅此而己。
根据文学的一些体系化的理论来讲,文学创作者,也可以叫做文学生产者(当然,我极不喜欢这种称呼),其文学使命,就是着力探究的是属于人本身,或者外延进一步扩充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当一个人的文学使命在长时间的浸淫之中,悄然化身为个人的习惯性的存在方式之后,其探究人与内心的空间便会无限膨胀,抵去了其最基本的人与人,人与物质之间关系的绝大部分空间,便成为了悲剧。好像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那些把自己的血肉和魂灵都献给文学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作家,而只有其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称得起文苑之菁华,支柱性的支撑着文学的大厦。而过度的沉浸其中,长时间的不涉世事,不来不往,或者说敷衍世事,应付人际,就如同浮在云端,虽能驾鹤腾云,但终归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一陷入幻想,就难免落了窠臼,迷失了自我,真正作家的悲剧便由此而来。海子如此,三毛如此。
但为什么明明是必死鸟,却必须是不死鸟?我想,三毛做了回答。
因着责任。
然而,不同于白纸黑字的明文契约,责任,多数隐藏于无形,有时会无理。责任一旦被自我,或者他人无限的放大,形成比使命更为深入的存在依据,那么对谁负责便成为了进退维谷的两难选择。是对文学的理想负责?对跳动的脉搏负责?还是对魂灵的呼唤负责?到底是对世事沧桑的丑陋和无理负责?对不死鸟负责么?
由此,对于纯粹的他们而言,不死鸟注定要死。
王国维这样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实,人亦如此。文人之死,实有生气,博得千万人之怜惜和眼泪,但却难有高致,大隐隐于市。正如那句话,来自湘云应答黛玉的“我为栊翠庵一大哭”:我们现在荤的、腥的大啖大嚼,回去便又是锦心绣口。像你们这样假清高,最可厌了。
为什么是不死鸟?
为什么又是必死鸟?
一句真名士自风流,以解此结,可知中肯否?
——12年03月25日记于海大含悲轩
不死鸟,必死么?的评论 (共 5 条)
- 宛月清秋 审核通过并说 加油!海大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