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京剧迷司马樟

2012-03-19 11:40 作者:hxl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司马樟就是1992年诸暨市防疫站退休的那位对X光有独到研究的马樟木医师,司马樟是马樟木医师的艺名,他自己也说是笔名。工作之余,马医师就迷京剧,一次,听京剧名角余洪元的《五丈原》,觉得神通盖世的诸葛亮多次被司马懿击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也都很厉害,司马家族才是《三国》的真英雄。正是对司马氏的仰慕,就给自己取了这个“司马樟”的艺名(笔名),反正一个“樟”字有樟有木,而且多加了一个“司”字,马樟木也便多了一种做人的追求和楷模。自此,凡是他的绘画作品,落款署名和印章都是“司马樟”。

说起马樟木迷京剧,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1932年,马樟木降生于诸暨牌头一个叫贾桥的小村,今年80岁。他说,他是6岁那年迷上京剧的。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他是替家里大人去一亲戚家吃喜酒,酒宴场面很大,还请了戏班子,席间6岁的马樟木听到一种好听得让他入迷的戏,可那时他还不知道这种戏到底叫作什么戏,聪明的小马只是把这种戏的旋律牢牢扎根在小小的心田里。此后的不少年里,他老是想听,又无处听,想问,又问不清,加上小马生来个性内向,讷于言词,有时问到嘴边,又不知道怎么问。一直到他长大参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104师第7军团的京剧团来部队巡回演出时,才终于弄清了让他在心里一直迷了10多年的戏原来叫“京剧”,那年,他20岁。

在诸暨,马樟木也算是个老革命了。他的一生,走南闯北,经历十分的丰富。小学毕业,因为家里再读不起书,就失学在家。1949年4月,17岁的马樟木,父亲送他加入了诸暨的地方革命武装“小三八”。9月份,转牌头区中队。10月,进县大队。年底,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104师310团,在师部卫生训练队经过8个月的专门培训,正式成了104师医疗队的一名卫生兵。1951年,马樟木抽调到新筹建的“第七野战医院”,到了湖州。1953年,马樟木换黄军装为蓝衣服,转业到浙江省第四康复医院。1956年,“四康”解散,马樟木去省卫生干部学校护士班学习2年。1958年,分配到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1959年,报名支援宁,通过自学考入“宁夏医学院”,读完4年医疗系,进了宁夏固原县人民医院。在宁夏生活了19年之后的1978年,马樟木才调回诸暨枫桥人民医院。后又调牌头医院。直至1988年,因工作需要,借调到诸暨县防疫站,其间,马樟木创造性地将X光机安装到流动的汽车上,给防疫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莫大的贡献,直至1992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1996年,进入市老年大学,读电脑、读书法、读绘画。

马樟木,学了绘画,不画别的,专画“京剧脸谱”。他画的“脸谱”,也不属于常见的那种只画一张脸的脸谱,他通过自己对京剧人物的认知和理解,根据不同京剧人物的不同个性、不同场合,给他们穿戴上相应的衣帽,画在纸扇上,古朴高雅,人见人:往往,他的“脸谱扇子”画成一把,人家就“抢”走一把。

迷京剧,马樟木真是迷到了家的。想当年,看野战部队104师第7军团京剧团的《三打祝家庄》、《快活林》、《逼上梁山》、《闯王进京》……剧团演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不落一场。后来,他到了野战医院,到了省第四康复医院,只要听说近处有京剧演出,工作最忙他也要挤出时间去“享受享受”。在“享受”中,他开始慢慢地接触到京剧的不少知识:什么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什么二簧、西皮,什么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什么“喜、怒、哀、乐、惊、恐、悲”……从而,也同时知道了“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知道了京剧在一、二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大师、名家和精英。知道了京剧以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和完整表演艺术体系,成为我国众多戏曲剧种中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国剧”……之后,到宁夏读大学,分配工作,结婚生子,他从未放弃过对京剧的痴迷,其间,他对京剧知道得更多更细,体味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以至“四大名旦”、“四大流派”、“四大须生”等等等等,他都说得出个子丑寅卯来,他真的将他的业余时间百分之百地投在了京剧里。直至1992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刚好《中国京剧》杂志(月刊)创刊,这是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的唯一一份以京剧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杂志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开辟有:京剧论坛、京剧沙龙、京剧剧评、京剧文化、京剧教室、京剧书窗、菊坛谈往、菊圃新蕾、故事连载、信息平台等多个栏目。杂志社设有读者服务部,代售各种京剧书刊、音像制品。马樟木得悉杂志创刊,如聆福音。立即去邮局自费订阅,一订就是10多年。自从迷上“京剧脸谱”,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说。那天,马樟木在《中国京剧》的“京剧书窗”里读到一则书讯:《中国京剧艺术人物造型》,上、下二大册,出版面市,定价1250元。因为该书对每一位京剧艺术人物的穿戴有详尽的介绍,为了画好脸谱,他急着想买,可是他手头东拼西凑只有1000元,还差250,等下月发了工资又等不及,怎么办?他从来未曾向人借过钱,怎么向人开口呢?左思右想,他想到可以向自家的阿姐……最后,很快遂了心愿。

如今,他家里备了碟机,通过各种渠道买进200来张京剧碟片,凡是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的200余出优秀剧目,什么《三击掌》、《四进士》、《六月》、《八大锤》、《拾玉镯》、《空城计》、《打渔杀家》、《霸王别姬》、《千金一笑》、《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红线盗盒》……他几乎都买全买齐了。而今,只要一打开萤屏,什么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筱派(翠花)、裘派(盛戎)、姜派(妙香)、新谭派(富英)……生行中的李万、李少春、谭小培、高盛麟,旦行中的徐碧云、朱琴心、言慧珠、童芷苓、赵燕侠、杜近芳,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他一听就知,一见就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司马樟之迷京剧,可谓迷得持之以恒,迷得始终如一,真个是迷出了水平、迷出了情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05859/

京剧迷司马樟的评论 (共 5 条)

  • 墨白
  • 雨馨
  • 风花雪月
  • 。随遇而安 -
  • 情未了
    情未了 推荐阅读并说 是个名人文史知识解读,推荐赏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