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86、87、88
张说《论语》·连载86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见《学而第一》1.11)。
(白话文)孔子说:“父亲死后,多年不改变他的行事方式,可以说是孝。”
(张说)详解请参见连载11,这里简单说说。前辈死后,后辈几年不改变前辈的做法,就算是“孝”,其实这里“孝”的意思是指继承父业。为什么不说永远不改父之道?难道只需要“孝”三年就行了吗?可见,如果你从字面去理解“孝”,是说不通的。如果把“孝”理解为继承上辈的知性遗产,那就说得通,因为继承之后要发扬,发扬就必然扬弃父辈之道。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后辈既要传承前辈的“道”,又不能拘泥于这个道,必须有所推进。
张说《论语》·连载87(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惧:担忧,担心。这里指担忧父母年事已高,会衰老死亡。)
(白话)孔子说:“父母老了,他们的年纪我们不可以不记住。一方面因为他们活得很好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难免一死,而心有戚戚。”
(张说)我觉得,本节不是对子女提出要求,而是在说孝顺的人必然会有的心情。父母年纪大了,如果子女孝顺,自然知道父母老了,于是逐渐产生喜忧杂合的心理。看到父母活得健在快乐,自然很欣慰;但一有风吹草动,不免心生忧惧,毕竟老了,说走就走。——这是心中有父母的子女的普遍心态。孔子在这里只是描述了这种心态。如果你有这种心理,就是孝的。其他都不重要。
张说《论语》·连载88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耻:以……为耻。躬:亲自,亲身。逮:赶上。)
(白话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认为说出来却做不到是可耻的。”
(张说)本节提倡言行必须一致的品行。虽然是老生常谈,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人为什么容易言行不一?言行不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很难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心理原因;另一个是不可原谅的、带有过分利己目的的人品原因。
第一个原因涉及到人的自然心理。人是喜欢幻想的,遇到好事,会想得比实际更美;遇到坏事,也会夸大坏的程度。这都是正常的。从心理学看,吹牛、说大话是一种心理需求,它可以让我们快速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同时也可增强我们的自信心,缓解内心焦虑。
有的人虽然心里也会夸大事情,但由于谨慎,很少把心里想的轻易说出来。但有的人是直筒子,怎么想就怎么说,于是造成言行不一的印象。这种行为没有恶意,有判断力的人也不会把他的话当真。
第二种原因是为私利而蓄意欺骗,这是人品低下的表现,孔子不屑于谈论。孔子在这里说的是第一种原因,目的是希望人们改掉直筒子的毛病,说话要三思而后言。怎么改呢?就是要培养羞耻感:作出承诺,说了大话,结果做不到,不能一笑了之,要真心觉得羞愧。真心羞愧几次,就会逐渐谨慎起来。
为什么要改呢?直筒子性格不是蛮可爱的吗?可爱是可爱,但老是大话炎炎,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也没人会认真待你,这对你的事业会产生极大的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