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

2017-12-26 09:30 作者:夤夜满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时节,我随单位的全体党员瞻仰了秋收起义纪念馆,感受了我党早期斗争的艰苦卓绝,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秋收起义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是一幢庄严的二层建筑。楼顶前的正中位置塑造了一面由当时何长工设计的我党公开打出的第一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红色军旗。毛主席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红色大字竖排在楼的左右两侧的墙面上。一楼正门上端的匾额上写着“秋收起义纪念馆”一排金色大字。整个纪念馆庄严肃穆,清丽素雅,端庄大方。来到馆前,天空飘洒着零星的细初冬的风也裹挟着寒气吹拂而来,令人身子不禁瑟缩着,但拾级而上进入馆内,一股融融暖意就扑面而来。正对大门是一尊铜塑的毛泽东和卢德铭的雕像,神情凝重,目光炯炯,思绪远泻,恰似他们指挥那场起义的真实写照。略知道这段历史的我,晓得当时的总指挥卢德铭就是在秋收起义的战斗中,为了掩护部队,在萍乡的芦溪县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他是我党早期牺牲的一位年轻优秀的指挥员。毛泽东同志当年闻知他的牺牲,不禁痛心疾首。

到纪念馆接受教育的人很多,正厅内前来瞻仰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但都按先后秩序站在塑像前,依次举行宣誓仪式。轮到我们时,各自都庄重地举起右手,在领诵人的带领下,铿锵有力地念诵着一段誓词,表达不忘初心,缅怀先烈,记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的心迹。仪式毕,就各自到纪念馆内观看图片、文字介绍和陈列的历史文物。

我从左手边上到二楼。这里肃静简洁,庄重安谧,宽敞明亮,历史文物都在靠墙的玻璃柜中安放着;有些墙面上张贴着参加过当年起义战斗的指战员的头像主附着的说明文字。他们有的在那场起义中血染沙场,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有的起义后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的穿梭中,走到了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新中国不同部门的领导者。玻璃柜里陈列的实物各式各样,有战斗使用过的土炮、重机枪、步枪、砍刀、长剑、长矛等,有红军生活使用过的铁锅、铁筒、菜刀、勺子、谷箩、饭碗、马灯、水桶、钱币等,还有红军打草鞋用的机器及草鞋……种类繁多,均散发着沧桑的历史容颜,以信使的姿式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的壮烈和艰难。我一边看,一边沉思着,思想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那场炮声隆隆,枪声嗒嗒,风烟滚滚的战斗场景,以及红军艰苦生活的战争年代。站在那些土炮、机枪、步枪的面前,看着檀树做成的已浑身斑驳的土炮,身躯上有不少锈斑的机枪,长而笨重的步枪,便想象到,在那个红军初创时期缺少枪炮的情况下,这些武器是何等的珍贵,一定是当时作战取着决定性作用的“宝贝”,战斗中一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看到那些浑身生锈的马刀、砍刀、长剑、以及沧桑的长缨,便想到当年红军为了穷苦大众的解放,使用的枪械是何等的落后、简陋。这些也许是大多数战士使用的武器,用其作战,简直是在用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肉搏。但我依稀看到,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解放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已将一切都置之度外,怀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无所畏惧地冲向敌阵。这些战士是多么的骁勇而忘我啊!多么让人佩服啊!站在那早已是灰头土脸,陈旧不堪的静默在玻璃柜里的生活用品前,更可想见当年的红军生活的简朴和艰苦。据介绍,当年纵使是打仗的日子,红军吃的都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都是草鞋,基本是在食不裹腹的情况下坚持着生死搏斗,他们是用从饥饿之躯上焕发的如虎的勇猛气概,不顾生死的扑向敌人,赢得一场场战斗的胜利的,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坚定。

看完这些文物,我思想仍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历史散发的磁波一次次撞击着,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不知道其他的参观人员此时有何感想,而此刻,我的心中,却心潮难平,浮想联翩,百感交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最终夺取革命胜利,成为一个执政党,最根本的是靠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先进性,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与被其唤起的广大民众的舍生忘死、前扑后继的献身精神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作为党的一分子,又是党的建设事业的参与者,重温那段历史,感到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仍那样具有强大的力量,并鼓励着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就要像当年红军战士一样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像红军战士一样为革命事业执着坚定,像红军战士一样对待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具备这种精神,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我国的繁荣富强才会早日实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4282/

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