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西藏

2017-09-25 10:45 作者:宋甫谋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去西藏

一、出发

西藏,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一个遥远而充满险阻的地方,一个令我向往已久却迟迟未能成行的地方。我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有一天能有机会去西藏。

终于,这一天到来了。

时间是2017年7月21日上午,我们一家三口带上行李,走出家门,前往西藏旅游。

这次去西藏旅游,一直是女儿在筹划安排,包括选择旅游路线、预定飞机票和火车票、包车、住宿等等,事无巨细。而我和妻子一直是听从安排。因为女儿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网络去操作。对于网络,我和妻子只能在上面看看视频,读读文章,聊聊天等,而女儿却几乎是无所不能,令我俩望尘莫及。女儿正在山师大读研,她曾经对我和妻子说过,趁着她有时间,趁着我俩还能跑,她要带着我俩走一次西藏。因此,这次西藏之旅,我俩是一切行动全听女儿指挥,我俩是跟着女儿去西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我也不能无所作为,出发之前特意整理了一份《川藏线行程》,里面是沿途地名和景点的简单介绍,路上有空闲可以看一看,作为了解。

二、在济南飞机场

从淄川乘车赶到济南飞机场,时间已经是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

在机场安检处,工作人员询问我的背包里是否携带了刀具。我一脸茫然,连连摇头。他们让我找找看。翻遍了背包的每一个角落,果然找出了一把水果刀。那是我天里登山的时候用来挖野菜的一把刀子,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早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此时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被工作人员没收。妻子在旁边怪我太粗心,我却满不在乎。

在候机楼餐厅吃午饭,我和妻子每人要了一碗牛肉面,女儿要了一碗海鲜面。因为心情不错,我还想再要一瓶啤酒助兴,女儿却坚决阻止了:三碗面已经近200元,这里消费太高,要注意节俭。女儿的话总是有道理,我无言以对。一会儿,三碗面上来了,我和妻子的碗里有牛肉,女儿的碗里有虾仁。女儿拿起筷子,先夹起一个虾仁送到妻子碗里,又夹起一个虾仁送到我的碗里。来而无往非礼也,我和妻子也各自夹起一块牛肉,送到了女儿碗里。然后,我风卷残云一般,吃光了面,喝净了汤,没有一点浪费,正好吃饱。

三、第一次坐飞机

上飞机了。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有几分激动,有几分刺激,有几分恐惧。女儿在杭州上大学期间经常坐飞机,妻子去外地出差也多次坐过飞机,只有我是第一次。女儿特意让我坐在靠近窗口的位置,以便看到外面的风景。

飞机开始缓缓移动,走走停停,像一只笨拙的巨。连续转过几个弯,骤然加速,震动,轰鸣,机头渐渐抬起,脱离地面,心跳加速,身体有一种压迫感,地面越来越远。

飞机进入云雾中,已经看不到地面。飞机还在上升,升到了云层上面。上面是蔚蓝的天空,下面是云山和雾海。从来都是抬头看云,现在却要低头看云了。到处是云,一朵朵,一片片,一团团,一堆堆,千奇百怪;有的像山峰峭立,有的像流水倾泻,有的像各种动物,形态各异。

没有云层遮挡的地方,可以看到下面的群山,颜色深浅不一,难以分辨哪是山峰,哪是沟谷,隐约能看到一些纵横交错的细纹,像一片树叶上分布的脉络。看到了黄色的河流,一条又一条,弯曲如抖动的丝带,开始我以为是黄河,或者是黄河的支流,后来又推断应该是长江,或者是长江的支流。偶尔也会看到星星点点的建筑物,或分散,或聚集。

飞机在高空飞翔,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向这边倾斜,一会儿又向那边倾斜,每一次变化都让我感到心惊。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之中,我的眼睛始终不知疲倦地盯着外面。

当飞机再次降低,一座大山扑面而来,山上林木清晰可见;看到了建筑物,像儿童玩的积木;看到了长长的公路,细如面条;看到了公路上奔跑的汽车,像一只向前行进的蚂蚁。飞机再一次被云雾重重包围,什么也看不见了。云层很快升到上面去了,越来越高远,而地面越来越近。

飞机缓缓降落在重庆。

四、重庆老火锅

我曾经问过女儿,这次去西藏为什么要经过重庆。女儿解释说,川藏线是从成都开始,既然到了四川,重庆岂能错过,何不顺便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那里的美味。五点下飞机,换乘大巴,八点至“解放碑”下车。住进宾馆,放下行李,肚子已经饿瘪,首先去吃晚饭。

既然来到重庆,当然是要吃当地特色。路边饭店很多,其中有个“九宫格老火锅”,招牌格外显眼,里面格外热闹,妻子和女儿已经走过去

入座点菜,我们特意选择了饭店的招牌菜“九宫格老火锅”。服务员介绍,“九宫格老火锅”分为麻辣、中辣、微辣三种,问我们要哪一种。我们一时拿不定主意,正在犹豫,服务员看出我们不是当地人,建议我们选择微辣。我平时在家做菜,喜欢少放一点辣椒,味道适中,于是一致要了微辣。

火锅端上桌,里面九个格子,上面浮着一层辣椒和花椒,还有厚厚的辣椒油,红红的一片,我看了有些发憷。刚吃了几口,我就被辣的眼泪鼻涕全出来了。再看妻子和女儿,也被辣的连连往外呼气。又吃了几口,一家三口都被辣的张口气喘,难以下咽,面面相觑。又不愿浪费,还要硬着头皮继续吃。于是从舌头辣到腮帮,从腮帮辣到咽喉,都是真实具体的辣,辣的感觉不到舌头的存在,辣的肚子里像开了一锅沸水。女儿说,这是微辣吗,怎么会这样辣啊。边吃边相互约定,明天再也不敢吃火锅,受不了重庆的辣味。

女儿本意是想在重庆停留一天,好好享受一下当地的美味,没想到第一次吃饭,就被老火锅狠狠“虐待”了一顿。

五、游洪崖洞

出了火锅店,我建议回住处休息。妻子提出去逛商店。女儿查看手机说,附近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洪崖洞”,应该去看看。

女儿在前面走,我和妻子在后面跟。横过一条公路,又横过一条公路,宽阔的嘉陵江出现在眼前。沿着江边阶梯往下走,各式吊脚楼层层叠叠,灯火辉煌。看到了“洪崖洞美食街”,看到了“洪崖洞音乐长廊”,看到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浪滚滚。不知不觉,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身上黏糊糊的,很不舒服。

往下走了两层,进入电梯,电梯却显示我们是在九层。随电梯下降到一层,眼前又是一条公路。想到刚才来时横过的公路已经是在楼顶上方,不由地抬头仰望,视线却被高耸的楼群挡住。

随着人流往前走,眼前出现一片树木森森的崖壁,崖壁上悬着瀑布,架着吊桥,几丝凉意飘来,又转瞬即逝。沿着一条曲折小路往崖壁上攀登,进入一个又一个狭长的洞窟,两边怪石嶙峋,这里应该就是真正的“洪崖洞”了,一切看起来既很原始,又很完美,然而仔细观察就能推断出,石壁应该是经过了人工装饰,瀑布也应该是人造的。

到处灯光闪烁,到处异彩纷呈,到处亮如白昼。妻子和女儿显然都很喜欢这里的夜景,兴致勃勃,不停地拍照。我却兴味索然。因为我不喜欢华丽,不喜欢热闹,不喜欢拥挤,更不喜欢人造的自然。

我只想早一点回到住处,痛痛快快洗个澡,安然入眠。

六、重庆一日

次日上午,根据女儿安排,先去乘坐长江索道。

路程不远,步行前往。我发现走过的地方,路都是弯曲的,且都有一定坡度,路边每一座建筑物的位置也有高低之差,我想这应该就是山城的特点吧。到了售票处,那里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缓缓移动,终于进入悬挂于索道下面的车厢。隔着玻璃观望,对面一座青山,下面长江之水浩浩荡荡。长江索道本是一种日常交通工具,因为独具特色,被称为“空中走廊”和“空中公共汽车”,也被外地游人视为一个景区。很快到达彼岸,回头再看,山城重庆已经完全被高楼大厦覆盖,只见城不见山。重庆依山而建,临江而立,城在山上,山在江畔,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无论是“山”还是“江”,似乎都在逐渐萎缩,只有那些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在张扬着个性。

下午去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

继续步行,走街串巷,路边有摆摊的小贩,似乎走进了寻常巷陌。拐了几个弯,沿着长江边一直走到了嘉陵江边。嘉陵江的水是绿的,而长江的水是黄的,一绿一黄,一清一浊,相遇,碰撞,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在一起,汇成一股,奔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沿江边台阶往上走,看到一个门洞,上面有“朝天门”三个大字。此门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南宋迁都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此名。穿过门洞,一座雄伟的建筑居高临下,上面“朝天门”三个字更大。有向上的台阶,入口处悬挂着单位的牌子,我不由止住了脚步。天太热,太阳在头顶无遮无拦地照着,我不停地擦汗。女儿说,这地方晚上来最好,可以坐船看夜景。

接着再去湖广会馆。

走了一段路,过了一个牌坊,拾级而上,看到一段古老的城墙,一个古老的城门洞,仿佛走进了某个历史的角落。一抬头,一座崭新的现代化跨江大桥高高架在城门洞上方,红色的桥身在蓝天下格外醒目,仿佛一条通向未来的天路。我惊叹这一旧一新、一古一今、毫不相关的两座建筑物竟然能够共存于同一时空,既如此亲近,又井水不犯河水。湖广会馆大门紧闭,门口的两尊石狮面带微笑。伫立门前,仰望高大的黄色围墙,想象着高墙内的徽式建筑和江南园林。湖广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湖北和湖南两省的商人在重庆的聚会之所。它的存在代表着一种移民文化,一种商业文化,一种建筑文化。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是傍晚,因为走了很多路,我和妻子都有些疲倦,女儿却还要去“解放碑”看看,就在我们入住的酒店附近。

一路寻找,绕过几座百米高的摩天大楼,一座不到三十米的纪念碑赫然出现在眼前,碑下鲜花簇拥,游人如织。1941年,国民政府为了动员民众抗日,在这里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高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名曰“精神堡垒”。抗战胜利后“精神堡垒”被改建成“抗战胜利纪功碑”。重庆解放后,又由刘伯承题名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据说在碑下埋有缴获的日本侵略者的武器弹药,还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重庆人民的一封信。

回宾馆的路上,都感到又累又渴,于是一致决定买西瓜吃。边走边四处观望,忽然看到对面走来一人,提着水果和半个西瓜,于是顺着那人来的方向一路寻去,终于看到前面路口有一个西瓜摊。买上半个西瓜往回走,准备带回宾馆吃,又想到没有刀子,无法切割。我提出用勺子挖着吃,妻子赞成。女儿马上去路边一个小超市买勺子,却没有。女儿让我俩先回房间,又去前面一个大超市里买。我和妻子回房间不久,女儿也买回了勺子。西瓜又脆又甜,满嘴汁液,止渴解乏。

七、杜甫草堂

7月23日上午10点乘高铁离开重庆,11点30分到达成都。

吃午饭时,我建议先去杜甫草堂。女儿说去哪里都免不了走路,路边有很多共享单车,建议骑单车代替步行,省力又省时。女儿在我和妻子的手机里分别下载了一个“摩拜单车”软件。

饭后,我们走向路边的共享单车,在女儿的指导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开锁,开始骑单车行走在成都市区。女儿在前面带路,妻子在中间坐镇,我在后面收尾。到达公交车站,放好单车,改乘公交车。下了公交车,继续骑单车。果然是又快又省去了步行的劳累。

来到成都,我之所以首选去杜甫草堂是有缘由的。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本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诗选》。那是高中毕业后,我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看到这本书,不释手。同学刚从书店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我借走了。因为各种原因,这本书我竟然迟迟没有看完。后来那个同学索取,我又恋恋不舍,一直拖延着不还。再后来,那个同学索性把书送给了我,我接受的同时,心里也感到了几分愧疚。几十年过去,当年崭新的一本书如今已经破损变黄,而杜甫草堂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中。

走进杜甫草堂,建筑古朴而典雅,庭院优美而秀丽,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的荒凉景象相去甚远。诗人生前的困苦与死后的尊贵对比鲜明。

公元759年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建造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草堂居住时间前后共计三年零九个月,作诗二百四十余首。这期间,他亲自务农,种植花木、蔬菜、草药。闲暇时,或泛舟垂钓,或诗酒自娱,或与高适、严武等好友诗酒唱合,或游览凭吊名胜古迹,或与邻翁、田父交往,日子过得虽清贫却安宁闲适。因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写了不少吟咏草堂美丽田园风光及描绘生活风貌的诗,诗作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格调,佳作颇多。我最早喜欢的那首小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在这里写的。

草堂内,亭、榭、祠、堂各种建筑的门柱上都悬挂着对联,文化气息浓厚。相比之下,我对后院那些仿古的茅舍更感兴趣,总是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久久凝视。杜甫,中国历史上集大成的“诗圣”,国际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各种塑像都是一个又瘦又硬的老头形象,他虽然做过官,却难以混迹官场,只能颠沛流离,困苦潦倒,忧国忧民,用诗歌抒发情怀。

像逛公园一样走了一圈,看了一遍,总有些不满足。离开前买了一本《杜甫草堂史话》作为弥补。

八、武侯祠

离开杜甫草堂,又去武侯祠。

从小爱看《三国演义》,最喜欢蜀国君臣,最佩服诸葛亮。如今来到三国文化圣地,重温熟悉的历史人物故事,我已经从一个爱看书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喜欢闲庭信步的中年,然而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我依然还是那个不变的“三国迷”。

尽管大家习惯称这里为武侯祠,门楣上的朱红大匾却是“汉昭烈庙”。史载,这里是先有汉昭烈庙,后有武侯祠。最初武侯祠并不在这里,据说成都百姓因为感念诸葛亮勤政爱民,时时到武侯祠中凭吊,香火兴盛,而汉昭烈庙却门可罗雀,地方政权认为诸葛亮的威望不应该超过刘备,为了不让刘备太冷清,就把武侯祠迁到了汉昭烈庙旁边。一代明君和良臣,生前死后都在一起,正好一起供后人瞻仰。

走进大门,一条青石板路,两边是唐碑和明碑。过二门是一个四合院,左右为文臣廊和武将廊,正面为刘备殿。刘备殿上有刘备和孙子刘谌的塑像,却没有刘禅的塑像,这是因为刘禅治国无能,好色而懦弱,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终降魏。而刘谌面对强敌宁死不屈。后人敬佩刘谌而不齿刘禅。

出刘备殿,穿过一道门额上挂有“武侯祠”的过厅,就到了孔明殿。抬头望去,上面悬挂着“名垂宇宙”的匾额,两边的柱子上也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在五丈原病逝,埋葬定军山,蜀国百姓悲痛不已,民间商量捐资给诸葛亮修庙,消息传到朝廷,刘禅大为光火,坚决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制度,只有皇帝死后才能建庙,大臣没有这个资格。后来有人想出给诸葛亮戴的主意,把长长的白帕子在头上盘一两圈,拖下一段吊在脑袋后面,一传十,十传百,几天时间,人人头上缠孝巾,官府过问,百姓就说白帕子冬天挡风御寒,天擦汗消暑。于是四川人头盘白帕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戴了一千多年。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一直被世人追捧。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建立了丰功伟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与忠臣的代表人物。

往后走,隔着一个广场,对面是三义庙,里面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年轻时的塑像,都是平民装束。可以说,刘关张的结拜开创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定仪式及道德和潜规则的约束,可以变得亲如兄弟,他们之间的纽带是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后世江湖把这一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三国文化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浓缩,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深入其中,咀嚼不同的滋味,并不感到轻松。

从武侯祠出来,我们没有坐公交车,而是直接骑单车回住处。还是女儿在前,妻子在中间,我在后面。我们越骑越快,后来妻子竟然冲到了前面,我和女儿担心她走错路,紧紧跟在后面。

九、海螺沟

7月23日是川藏线行程的第一天。

早晨不到六点半,司机开车过来接我们。女儿早就提前通过网站包了车,从成都到拉萨,计划行走11天。司机姓陈,是个中年人,个子不高,黑瘦而强壮,九寨沟人,驾驶的是一辆黄海旗胜越野车,见面后,我称他陈师傅,他叫我大哥。

上路不久,陈师傅请我吸烟,我告诉他不会。陈师傅问:我要吸烟,你们怕不怕?妻子女儿同时说:不怕。我虽然不喜欢烟味,却不好反对,只能默许。陈师傅解释:我们当司机的长年在外跑车,养成了吸烟的习惯,不开车抽得少,一开车就抽的多。陈师傅点燃一支烟后,把车窗开了一条宽大的缝隙,好让烟雾往外飘,我还是闻到了烟味。看来这一路少不了要被烟熏。

汽车进入崇山峻岭,车窗外,云雾或遮住山顶,或缠绕山腰。穿过几条隧道,身上渐渐有了凉意。想起前几日在成都和重庆,每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身汗,此时终于有了清爽的感觉,心情格外舒畅。车窗外一会儿乌云蔽日,一会儿碧空如洗,阴晴不定。汽车沿着一条峡谷行驶,一条滔滔大河一路相伴。陈师傅说,那是大渡河。沿途村庄的饭店门前写着:“大渡河鱼”,“大渡河鲜鱼饭店”,一一闪过。汽车开始沿着盘山公路行驶,陈师傅驾车技术娴熟,又快又稳。边走边欣赏外面不断转换的自然美景,连续奔波了几个小时,竟不觉得乏味。

中午时分到达海螺沟。我打开出发前整理的那份《川藏线行程》查看: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在贡嘎山东坡,高山峡谷,郁郁葱葱,气候宜人,晶莹的现代冰川从高峻的山谷间铺泻而下,形成举世无双的冰瀑布。

午饭后进入景区,乘坐旅游车在山中绕了一个多小时,一路全是陡坡和急弯,一山更比一山高。中途下车去洗手间,感觉气温骤降,把随身携带的红色薄鸭绒袄穿上,暖暖的正适合。在终点站下车时,所有游客都已经穿上了秋装。

沿着一条栈道往里走,两边是深山老林,有一种远离人世、进入仙境的感觉。有人说,要想看到冰川,还需要乘坐索道到达海拔3600米高的地方。抬头仰望,四周全是高山,上半截都淹没在云雾中,神秘莫测,吸引着我们继续上升。

上升,再上升,高山,森林,云雾,美景近在眼前,目不暇给,不停地拍照。

下了索道,走上观景台看冰川,这是一条从天而降的白色巨大洪流,它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却又是凝固的、静止的、沉寂的。看得久了,惊异中又有几分失落,它的上半段雄浑壮观,下半段却显得薄弱枯瘦,总觉得与想象中有些差距。忽然想起上山前饭店老板介绍说,这段时间冰川消融太快,大不如从前好看,应该是环境原因造成的吧。不管怎样,我还是为之惊叹。观景台围着栏杆,下面是深沟,我想寻找一条走近冰川的路,却没有发现,试着翻越栏杆,又被妻子阻止了。

冰川上面一直被厚厚的云雾遮挡,渐渐地,云雾变淡了,极高处露出了白雪皑皑的峰顶。一位老者最先看到,双手合掌,上下摇晃,嘴里不停地说着:神山,神山。一位女孩发出一声尖叫,举起相机对着雪峰拍照。我凝神注目,雪峰时隐时现,那应该是贡嘎雪峰。忽然,山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继而,一股流水从冰川一侧的悬崖上倾泻下来,迅疾而短暂。有人说那是雪崩。想起刚才自己还有靠近冰川的念头,不由心惊胆颤。

下山时,天上飘下了细,我们并不在意,沿着一条石板铺的小路进入旁边的一片原始森林。周围的大树上密密麻麻悬挂着一种飘逸的丝状物,这是一种名叫松萝的地衣。松萝只生长在纯净无污染的空气中,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深呼吸是最好的享受。林中树木茂密,拥挤,杂乱,让我惊异的是,很多大树躺在地上还未完全死去,而小树苗已经在渐渐腐败的树身上扎根生长。路边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干已经变成空心,树皮裂开,上端却仍然枝繁叶茂。细看,只有紧挨着树皮的那层韧皮还活着,这层韧皮成为从根部往上输送养分的最后通道。这棵空心老树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坚持,它已经坚持了太久,它还要一直坚持下去,生命在坚持中延续着。

晚上和陈师傅住在一个房间,谈话中得知,他四十几岁,初中没毕业就去了广东打工,在一个厂里开货车,后来家乡开发旅游业,就回来自己买了车专门搞旅游业。他现在有一儿一女,妻子在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种地,家里刚盖了一座三层吊脚楼,生活很美满。

十、泸定桥

早晨不到五点就醒了,躺在床上睡不着,起身走到窗口,外面一片漆黑。洗漱完毕,先看了一会儿手机,又看了一会儿地图,想出去走走,宾馆大门紧闭。六点多,外面终于有了亮光,从窗口往外看,一座大山遮住天空,山顶包裹着云雾,山腰缠绕着云雾,宾馆就在山脚处。

吃过早饭继续赶路,天下起了小雨。汽车一会儿沿着盘山公路绕行,一会儿穿过长长的隧道。雨时断时续,大渡河波浪滚滚,河对面的山上挂着一些小瀑布。忽然看到路边闪过“泸定县”几个字,就问陈师傅,这儿离泸定桥有多远。陈师傅说不远。我提议去泸定桥看一看,于是汽车向泸定桥驶去。

小学时候就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飞夺泸定桥》:二十二位勇士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战斗异常激烈,场面异常残酷;红军最终消灭了桥头守卫,夺下了泸定桥,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愿望落空了。

进入泸定桥景点,铁锁链上虽然铺了木板,从脚掌宽的空隙往下看,滔滔不绝的流水依然令人感到心惊肉跳。铁链摇摇晃晃,虽然是有惊无险,走路也要格外小心。许多游人站在桥上拍照留念,有人穿着红军服装,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也有人穿着国军服装,一本正经的样子,人人脸上都流淌着幸福,满足,轻松,愉快。想想当年红军战士路经此地,饥饿,疲劳,流血,牺牲,弹指一挥间,转眼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世。

避开那场著名的战斗,泸定桥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川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特御批修建了此桥,并御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大字,立御碑于桥头。从桥这头走到桥那头,两边都有桥头古堡,一边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庙,此庙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曾经作为红军的指挥所、炮台、机枪阵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如何,让泸定桥名扬天下的是那场非同寻常的战斗,二者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体,难分难解。而康熙帝的御碑虽然占据了一个显要位置,却似乎并不太惹人关注。

十一、木格措——康定情歌风景区

离开泸定,赶往康定,我最先想到的是《康定情歌》。女儿问陈师傅,康定有什么好玩的。陈师傅说,根据时间安排只能玩一个地方,就去木格措吧。我说,《康定情歌》第一句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到了康定,应该去跑马山看看吧。陈师傅笑着说,歌中唱的和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去跑马山,你可能会失望的。我想也是,“跑马溜溜的山上”才只有“一朵溜溜的云”,确实没什么好看的。女儿问,木格措有什么好玩的。陈师傅说,好玩的地方一般就是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地,木格措也一样,你们自己去感受吧。

汽车经过康定城,我不停地向外张望,街道,楼房,店铺,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应该是康定河,一切都很寻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汽车驶出城区,驶向野外,驶向远山,我的心中一直回荡着《康定情歌》优美的旋律。

进入景区大门,先乘坐旅游车。上车后,一个负责导游的漂亮女孩出现在大家面前,先致欢迎词,再介绍景点,然后就为大家唱起了那曲《康定情歌》。伴随着歌声,旅游车把我们送到了山中一个湖边。漫步湖边,湖水清澈碧绿,泛起波浪,远处是雪山,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身上一直穿着那件薄鸭绒衣,冷暖适中。一会儿下起雨来,打开雨伞,沿着山谷中湍急的河流开始往山下走,两边是高山和原始林木,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边走边拍照,一心要把所见美景全部装进相机。我走在前面,不时停下来等候妻子和女儿,注意到路边的宣传栏和手里的门票都是把木格措称为“康定情歌风景区”。我想,木格措位于康定县境内,自然是要沾沾《康定情歌》的光,而木格措景色如此优美,“张家溜溜的大哥”和“李家溜溜的大姐”也应该到过这里吧。

因为来到了康定,我对《康定情歌》的来历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追根溯源。总认为这首优美的歌曲应该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作品,其实不然。

1996年的夏天,《甘孜报》曾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的作者,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自贡老音乐词人熊仲文和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都认为,《康定情歌》作者是宣汉人李依若。后经《四川日报》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记者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证。李依若(1911--1959)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大学。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期间,与一个同是姓李的女同学恋爱。姓李的女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同学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即后来的《康定情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由于家人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大学毕业后,李依若曾任重庆《新蜀报》副刊诗歌编辑、达县《月季花》杂志编辑、达县女中国文教员、马渡小学校长、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最爱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当时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原作者就是李依若。

如果没有《甘孜报》的悬赏寻找和《四川日报》记者的实地走访,李依若这个名字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彻底埋没,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中国第一情歌的原作者。

木格措山谷中的流水最美,时而奔腾,时而叠瀑,跳荡回旋,飞珠溅玉,波浪翻滚,如雪如雾。然而我总觉得有几分失落感。陈师傅一心要让我们看到康定最美的景色,而我的心里却一直想着《康定情歌》,想着跑马山,想着康定城,想着张家大哥和李家大姐。

傍晚到达新都桥镇,这里正在修路,到处都是泥泞。

十二、寻找湖泊

早起赶路,天还黑着。汽车在大山之间盘旋而下,下到谷底。靠近路边散落着一些藏族房屋,都是三层楼房,窗口四周镶着白边,上端有方块图案。陈师傅说,这里的藏民都很富裕,这些房子都是用来出租的,或开饭店,或开宾馆。路过雅江县城,匆匆吃过早饭,汽车在大山之间开始盘旋而上,绕来绕去,没完没了地爬坡。

汽车进入理塘县境内,景色更加宜人。路边一个观景台,女儿要去拍照。所见都是草地,山峰,森林,云雾。远处低洼处有一个湖泊,银光闪闪,波平如镜,却没有通往那里的路。陈师傅打了一个电话之后告诉我们,那个湖泊还没有开发,前方正在修路,他的一个朋友昨天带着客人去过那里,问我们去不去。女儿立即表示要去看看。

汽车沿国道向前走了一段距离,拐到一条沙石路上。路面变得坑洼不平,再往前走,路面不但坑洼不平,而且泥泞不堪。路边停着大卡车,有挖掘机在施工。前面似乎没有路,下车登上旁边一个高地,并没有看到那个湖泊,却看到前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还看到路上停着一辆白色越野车,于是继续开车前行。上坡,下坡,车子摇摇晃晃,剧烈颠簸,泥水飞溅到车窗玻璃上,令人心惊肉跳。汽车超过了那辆白色越野车,又涉过一条河流,前面再也没有路可走。下车后,还是看不到湖泊。踩着河边巨石逆流而上,走出很远的路,依然不见有湖泊的影子。

陈师傅一个人走在前面,越走越快。我们一家人跟在后面,越走越慢。气喘吁吁,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一坐下,竟不想动了。此时已是中午,腹中空空,又累又饿。然而,抬头看,河流清澈,巨石遍布,山野青翠,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天地间辽阔而寂静,一尘不染,心情又感到格外轻松和舒畅。

陈师傅还在往前走,越走越远,走到了前面一个小山丘上,不见了人影。我休息了一会,起身从一块巨石跨到另一块巨石,好奇地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巨石之间堆积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水在石头缝里流淌,草在石头缝里生长。

过了一会,陈师傅回来了,告诉我们,湖泊就在小山的那一边,还有一段距离,并拿出手机拍的照片让我们看,问我们还去不去。我笑着对陈师傅说,景色再美,也不能饿着肚子看,还是先吃饭吧。

虽然没有看到湖泊,却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一路走来,眼前有太多美景,令人美不胜收。回到车上,我称赞陈师傅体力好。陈师傅也说我们一家人身体都不差,又特别提醒我们注意预防高原反应。

十三、偶遇稻城学校

下午三点多到达稻城,住进彭措德勒酒店。妻子和女儿都累了,关了门在房间里休息。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我约陈师傅去外面转转。

县城大街上,一群牛正悠闲地走着,汽车只能从旁边缓缓绕过去。两边的建筑全是藏式风格,墙壁用石头垒成,大石块和小石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厚重而结实,美观而自然。有一面墙壁砌进了一个巨大的牛头骨,两只坚硬的犄角探出墙外,尖端朝上,下面的石头上刻着我不认识的藏文。转过头,忽然发现公路对面就是“稻城县城关小学”,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一下子被吸引过去,想要看一看地处青藏高原的县城小学是个什么样子。

校门大开,我试探着走到门口,观察是否有值班人员。正是暑假期间,校园里空空荡荡,值班室关着门,我大胆往里走,竟没人出来阻拦。想起家乡我任教的那所小学,即使现在是假期,也是大门紧闭,门口有保安值班,闲杂人员一律不能入内。

迎面是一栋四层教学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整洁漂亮,上面有汉藏两种文字,汉字是“仁德楼”,中间位置贴着横幅: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楼前一座展翅欲飞的雄鹰雕像,底座上同样有汉藏两种文字,汉字是“竟飞”。左边是“仁智楼”,右边是操场,我当然是对操场更感兴趣,快步走过去。

操场上,一些中学生在打篮球,身着运动装,生龙活虎,胯下运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娴熟,与家乡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很快有了新的发现,脚下的场地竟然不是塑胶的,而是由一粒粒小石子铺成的。再细看,又看出了不同,跑道是用玉米粒大小的石子铺成,分道线是用麦粒大小的石子铺成,篮球场是用“玉米粒”和“麦粒”混合铺成,平整而精致。我俯身低头查看,不停地用鞋底搓来搓去,不停地用手去抚摸,既有摩擦力,又有弹性。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跑道,新奇,惊讶,感叹,真是大开眼界。直到第二天我在亚丁的雪山下看到遍地这样的小石子才明白,原来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很快转了一圈,出了校门,陈师傅一直在门外等着我。沿着街道刚走了两步,一回头,又发现不远处就是“稻城县中学”,大门同样敞开。我好奇心不减,让陈师傅稍等,又径直走了过去。

大门口同样没有门卫,我心怀忐忑走进去,漫步校园,这里的环境更好。操场同样是用各种颜色的“玉米粒”和“麦粒”铺成,而面积更大。操场上没有人活动,静悄悄的。教学楼上有工人在装修房间,不时传来敲击声和说话声。一直往前走,看到了学生宿舍,看到了“稻城生态文化馆”,看到了“善导楼”和“善学楼”,还看到一个宽敞的后院,一个教师模样的妇女坐在楼前的阴凉处安静地看着旁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玩耍。总觉得未经允许而擅自闯入有些不妥,匆匆走了一圈,赶紧离开。走出校门,回头再看一眼,迎面的墙壁上写着:和谐,活力,和美。

十四、走近“仙乃日”雪山

早晨七点多离开稻城,十点多到达亚丁村。先把行李放在预定的宾馆里,然后前往景区。根据行程安排,要在亚丁游玩两天,第一天去“珍珠海”,第二天去“五色海”。

珍珠海是“仙乃日”雪山下的一个湖泊,海拔4100米。沿着栈道慢慢走,走一会儿就感到胸闷气喘,要停下来歇一歇。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十二点,坐在凉亭的木椅上吃了自带的午饭:面包和火腿肠。休息片刻,继续向上走。脚步沉重,走走停停。女儿笑着说,我们走得比奶奶还要慢。我深有同感,不停地抬头看,“仙乃日”雪峰正一点一点向我靠近。

“仙乃日”藏语意为“观世音菩萨”,海拔6032米,山形巍峨,酷似一尊身体后仰的大佛,慈善安详地端坐在莲花台上。三步一停,五步一站,胸口发闷,气喘如牛,终于走到了“珍珠海”。而“仙乃日”也已经是近在眼前:山顶云雾弥漫,积雪在半山腰之上,一条雪线垂落下来,下端变成了流水。“珍珠海”是“仙乃日”融雪形成的一个湖泊,清澈碧绿,水天一色,湖畔四周古木参天,苍翠如屏。沿湖边栈道而行,雪山倒映水中,如同进入仙境。走到一个拐弯处,也走到了离“仙乃日”最近的地点,再继续沿着栈道走,就开始远离雪山了。我突然有些不舍,眼前是一片树林,穿过树林就可以登山了。伫立良久,我忍不住翻过了护栏。妻子站在我身旁,她当然知道我要干什么,这一次竟然没有阻拦。

独自走进树林,林中一条小路。沿着小路一直向前走,走得太快,一时有些心慌气短,赶紧停下休息。这时,一个年轻人从后边超过了我,转眼消失在前面的树林中。慢慢前行,树木森森遮住了视线,忽然听到哗哗的水声,竟然走到了一条溪流边。小路穿过溪流继续向前延伸,而我却被溪流阻止了脚步。往回走心有不甘,目测了一下水面宽窄,纵身一跳应该能过去,又担心一不小心会跌进水里去,毕竟年龄大了,身上还背着包。正在迟疑,发现对岸有一根树枝,跳过去正好能够抓住,可以防止意外。后退几步,助跑,飞身跃起,过去了,落地很稳。没想到的是,背包上的瓶子和杯子也同时掉出来,我眼疾手快,不等它们滚到水里,就一手一个抓住了。

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已经没有路,索性从灌木丛之间穿过,向着山坡走去。迎面过来一个人,原来是刚才超过我的那个年轻人。我好奇地问:你怎么回来了,没有爬山吗?那年轻人止住脚步反问:你要爬山吗?我边走边说:爬一爬吧。年轻人说:既然来了,是应该爬一爬。转身跟我一起往前走。两人结伴而行,我了解到,年轻人家在北京,出来旅游已经十多天了,先去了九寨沟,又去了四姑娘山,然后来到了这里。

开始爬坡,脚下全是碎石,“仙乃日”雪峰就在头顶,一步一步往上爬,张大嘴巴喘气,依然感到胸口有一种压迫感。忽然听到半山腰有人呼喊,举头遥望,却看不到人影。爬到一丛灌木旁边,想到妻子女儿还在栈道那儿等着我,便萌生了退意。年轻人说,他还要再往上爬一段,要爬到有雪的地方。忽然觉得,年轻真好,如果我年轻二十岁,一定会和他一起往上爬的,可是如今却要三思而后行,却要知难而退了。我嘱咐年轻人要注意安全,开始下坡。

回到栈道旁,妻子女儿正在栈道附近的溪流中捡拾各种好看的小石子,收获颇丰。

十五、商议骑马

傍晚回到旅馆,妻子一直说头痛,我和女儿都认为是高原反应,妻子却并不认可,先说是晕车造成,又说是感冒造成。我把从稻城带来的氧气瓶拿出来,让她试着吸上几口,她坚决不肯用。

女儿从旅馆老板那儿得知,明天去“五色海”,线路比较长,步行需要六七个小时,如果体力差,可以选择骑马前往,但是马匹有限,只有三十匹,骑马的人太多,想要骑马也很不容易。妻子听说之后,表示一定要骑马去,否则那么远的路,以她现在的体力,肯定走不到那里。我和女儿也觉得,骑马去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明天能不能骑上马,心里却没有底。

吃饭的时候,看到墙壁上白纸黑字写着:预约骑马。后面有一串电话号码,署名铁别。我提醒女儿记下电话号码。回到房间,妻子又催促着女儿早一点打电话预约骑马。女儿打完电话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告诉我们:对方是旅馆的房东,骑马费用是每人500元,房东负责预约骑马,每人再加收100元,明天早晨六点半出发,房东要陪同我们一起前往景区。

一切安排妥当,天已经完全黑了。妻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竟主动拿起氧气瓶吸了一会儿,脸色也变得好多了。我感到有些疲倦,困意袭来,昏昏欲睡。女儿却依然精力充沛,拿起相机要去外面拍星空。我起身要陪她一起去,她说只在外面院子里拍几张,不会走远,让我早点休息。女儿出去了一会儿,很快又回来了,说是外面阴着天,看不到一颗星星。

十六、神山神湖

第二天一大早,房东准时带领我们出发。

房东名叫铁别,是个黑瘦干练的藏族青年。预约骑马的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对父女——年轻的父亲和上小学的女儿。铁别领着我们一行五个人坐上了去景区的大巴车。路上,遇到一个小伙子也要去骑马。铁别又提出为他预约骑马。小伙子摇头拒绝了,告诉我们,他已经来过这里一次,熟悉这里的情况,坚持要自己排队骑马。他说:有机会就骑,没机会就不骑,顺其自然。一路上,小伙子腿脚特别快,一直跑在最前面,结果排队排了第一名,成为第一个骑马的人。铁别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指挥着我们保持队型。我是第二个骑马的人。果然只有三十匹马,工作人员从队伍中数出前面三十人,然后告诉后面的人,没有马了,要骑马下午再来排队。

骑在马上,马总是喜欢靠路边行走,我不时侧身低头躲过路边大树的枝叶。刚下过雨,叶子上挂满水珠,头碰在上面就会弄湿头发和衣服,我怀疑这匹马是故意的。上坡时,牵马人就大声喊:身体前倾。下坡时,牵马人又大声喊:身体后仰。道路变得泥泞,湿滑,崎岖不平,马儿忽左忽右选择落脚点,向左一转,跃上了半米高的巨石,再向右一转,从上面跳下来。我时而前倾,时而后仰,感受着骑马的乐趣。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谷,马儿总是喜欢靠近深谷行走,好像是在故意考验我的胆量。我担心会马失前蹄,眼睛紧紧盯住马儿的脚步。走了一段路,看到马儿的每一步都很稳固,都很老练,明白马儿在这条山路上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已经非常熟悉地形,每一步应该怎么走早已了然于胸。于是我不再担心,抬起头来,稳稳地骑在马背上,感到既轻松又惬意。又走了一段路,前面牵马的人把缰绳交到了我的手里,开始跟在马的后面走。

我骑在马上,不停地左右观望,左边是“夏诺多吉”雪峰和“央迈勇”雪峰,右边是“仙乃日”雪峰。“夏若多吉”藏语意为“金刚手菩萨”,雄健刚毅,神采奕奕,像一个英俊少年,雪峰周围角峰林立,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央迈勇”藏语意为“文殊菩萨”,娴静端庄,冰清玉洁,像文雅少女,雪峰下环绕着宽阔的峡谷,森林,草地,溪流,自然和谐,俨然一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仙乃日”昨日已经与它面对面相见,今日看到的是它的背影,高大巍峨,银装素裹。骑马走在三大雪山之间,举目遥望,冰雪皑皑,明净辽阔,一尘不染,心无杂念。

前面是一段迂回曲折的险路,非常陡峭,无法骑马上去,牵马人扶我下马。我在前面走,马儿在后面跟。我一步一喘,小心谨慎,回头看,马儿小步慢行,亦步亦趋。走过这段险路,又上马继续前行。接下来是一段狭窄而平缓的泥土路,路两边绿草茵茵,开满了野花,雪山近在眼前,大而清晰,白而耀眼,到处是飞流直下的雪水。来到一片开阔地上,牵马人告诉我们:牛奶海到了,这里也是骑马的终点,要去“五色海”还要再向上走500米山路,在这里玩一个小时左右,再骑马返回。

我们先去看“牛奶海”。“牛奶海”海拔4600米,位于央迈勇雪山脚下,面积不大,因湖畔被一圈乳白色的物质环绕而得名,湖水碧蓝,蓝的透亮,蓝的令人心醉,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时间有限,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再去“五色海”。500米山坡路走的非常艰难,胸口憋闷,心跳剧烈,有人走到一半就回去了,有人停下来吃药。我大口喘着粗气一步一步慢慢走到了“五色海”。“五色海”海拔4700米,靠近仙乃日,湖面呈圆形,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五彩光芒,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湖。一个年轻游客走到湖边撩水洗手,立即被当地的藏民大声喝止:神湖之水不容玷污!

站在湖边,仰望雪山,我在想:这里的雪山在当地人心目中都是神山,雪山下的湖泊被称为“海”,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湖,有些外地来的游客也许认为这是一种迷信,而我却认为这是当地人对大自然的一种态度:尊敬,崇拜,呵护。我又想到我的老家,前些年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把青山采挖的伤痕累累,把绿水污染的臭气熏天。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恶化,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最严重的威胁。既然如此,难道人类不应该尊自然为“神”吗?

返回时,牵马人放开嗓子,唱起了高亢悠扬的长调。

十七、措普湖

越野车进入巴塘县措拉乡。女儿从网上查到,当地有一个措普湖,景色非常秀美。询问陈师傅,他说没有去过那里。吃午饭时,陈师傅特意问了饭店老板去措普湖的路线。

越野车离开318国道,连续拐了几个弯,柏油路变成了沙土路。路边出现一条沟谷,谷底一条河流。走着走着,道路旁,沟谷边,山坡上,到处升起一股股白色的雾气。陈师傅说,这是温泉。有一个温泉紧靠着路边,我们下车观看。浅浅的一个小池子,比洗脸盆略大,泉水喷涌,热气蒸腾,有人竟然在里面煮鸡蛋。溢出来的水流淌到低洼处,仍然烫手。

再往前走,路面变得坑坑洼洼,车子剧烈颠簸摇晃。而路边的风景也越来越好,沟谷中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流水潺潺。车子一直在颠簸摇晃中前行,总觉得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车子驶过一段路,又驶过一段路,目的地还是没到。不断地颠簸摇晃,颠的肝肠寸断,晃的头痛欲裂,路还是不见尽头。前面过来一辆车,向对方问路,得到的回答是,再走一个小时才到。听了这话,一家人都暗暗叫苦,可是已经走出这么远的路,又怎能轻易放弃,只有坚持往前走。转过一座山,又转过一座山,颠来晃去,路边风景虽好,却无心欣赏。

时间在一颠一晃中慢慢过去,前面出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远处出现了一片蔚蓝色的水面,陈师傅兴奋地大喊:到了,到了。我长舒一口气,把散了架的身体整理复位。车子涉过一条河,爬上一道坡,到达措普湖边。

因为一路走来,见到的湖泊都不大,一见措普湖,眼前顿时一亮,感觉水面异常开阔。岸上聚集着很多人,水里聚集着很多鱼,那些鱼竟不怕人,靠近岸边游来游去,原来岸边有人在投食喂鱼。我蹲下身子,把手伸到水中,去抚摸那些小鱼,这些鱼的长短粗细和我的手指差不多,它们从我指缝间游过去,有一种滑腻的感觉。

女儿提出绕湖一周。刚走出一段路,就下起了小雨,我们撑起雨伞继续走。环湖小路在措普湖边的原始森林中曲折延伸,眼前古树参天,朽木卧地,松萝悬网,藤蔓牵连,苔藓布石,鼠兔穿道,透过森林看湖水,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这里海拔依然很高,我们不敢走的太快。一群藏民从后面赶上来,超过了我们,有白发老者,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子,有妇女,像是一大家人。

前面的森林中又出现了两个小湖,湖水晶莹碧绿,鱼儿游来游去。在第二个小湖边,我们又见到了那一大家藏民,年轻人在投食喂鱼,女人坐在石头上观看,中年人在指挥着小孩子钻进大石头缝里捡拾废弃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女儿靠近湖边去拍照。我走到那位白发老者身边,感叹道:到处都有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啊。老者冲着我笑了笑,朗声说道:措普湖是康巴第一圣湖,我们一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带来了污染,但是不文明的人总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具有环保意识的。我点点头,又问他们从哪里来。老者说,他们一家子是从巴塘过来的,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到这里来转湖,既是来游玩,也是来朝圣。老者说完向我告辞,中年人和青年人也向我点头微笑。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望着小孩子手里提的那一大兜垃圾,我心中不由肃然起敬:在这原始密林中的小湖边,我有幸遇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家人,他们的心灵和这里的空气一样纯净,他们是大自然中最可爱的一家人。

返回的路上,依然颠簸摇晃,依然肝肠寸断,依然头痛欲裂,可是,我一点也不后悔来到措普湖。

十八、山高路险

过了金沙江大桥,进入藏区。道路变得又窄又险,这边紧靠泥石滑落的陡坡,那边紧贴浊浪滔滔的大河。前面一辆大货车出了事故,横堵在路上,越野车走走停停,终于从旁边绕了过去。

沿盘山公路上行,转过一个弯,路边出现一户人家,司机停下车子加水。坐在门口的女人喊了一声,很快跑出来三个小男孩,脸蛋脏乎乎的,一脸稚气,绕着陈师傅的越野车转来转去,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妻子拿出路上买的李子分给他们吃,他们右手接一个,左手接一个,一声没吭,很快就跑走了。我猜想最大的那个小男孩应该到了上学年龄,很想知道在这前后不见村庄的大山深处他是怎么上学的。可是三个孩子已经跑到了家门口。

时常遇到藏民的牦牛大摇大摆走在路中间,态度傲慢,不肯让路。陈师傅说,一头牦牛要值一万多元钱,碰伤了它们会惹上麻烦。汽车只能小心翼翼跟在后面,找机会绕过去。

每次看到那些坚韧的骑行者和步行者,心中总是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越野车超越他们的那一刻,我也在心中仰视着他们。他们一个接一个从我眼前闪过去,冲锋衣,头盔,太阳镜,炫耀出青春的光彩,就像一抹缤纷的彩虹。

路在悬崖峭壁之间延伸,从这边的山到那边的山,从这边的路到那边的路,山山相连,路路相通。从谷底上升到山顶,再从山顶下降到谷底,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车窗外,高山,峡谷,河流,草原,森林,民居,蓝天,白云,尽情展示着变化之美。

7月31日上午到达“怒江72拐”,我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站在山顶往下看,拐来拐去的道路就像是一个又一个巨大的“之”字连接在一起,悬挂在山坡上,一拐又一拐,拐的太急,拐的太多,拐的令人荡气回肠。陈师傅说,这里虽然叫72拐,其实并不止这个数,有人说是99拐,有人说是108拐,还有人说是218拐。

一路上,雪山作伴,江河相依,蓝天白云紧紧追随,不离不弃,我一直处于一种亢奋中。

十九、两个小女孩

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紧靠川藏公路,是一处没有门票的景区。越野车沿着湖边公路一直往里走,眼前碧波粼粼,绿草茵茵,灌木丛丛,森林莽莽,群山高高耸立,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下车后,再沿着一条小路继续往里走,一块块生长着青稞、豌豆、油菜等作物的农田出现在湖区,像一幅具有田园牧歌风情的画卷。

前面一道篱笆墙挡住了去路,妻子和女儿见无路可走,开始转身往回返。我驻足观望,远处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像是有人家居住。这时候,有两个小女孩一前一后从那边跑过来,离我越来越近,说说笑笑,翻过了篱笆墙。她们经过我身边时,我问道:你们是住在湖边的房子里吗?

前面个子高一点的小女孩止住脚步说:我们不住在湖边,我们是去湖边玩了。

我又问:那边有什么好玩的?

小女孩笑了笑,并没回答我的问题,突然冒出一句:叔叔,你给我一点钱吧。

我一愣,眼前的小女孩肤色黝黑,目光清纯,正是天真烂漫、人见人爱的年龄,然而一开口要钱,立即让我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

记得陈师傅在前面的路上曾经说过,很多来西藏旅行的人会给小孩子带上糖果、铅笔、本子等礼物,初衷是想帮助他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藏的人越来越多,藏区的小孩子竟然开始向游客索要礼物,甚至要钱。陈师傅说,他曾经在一个检查站遇见一个孩子隔着车窗要铅笔,他告诉那孩子没有铅笔,那孩子立刻用藏语大声叫嚷起来,他缺铅笔吗?他当时手上拿着四支铅笔和两个本子。还有一次,在拉萨遇见过一个穿校服的孩子向他要钱,他问那孩子要钱做什么?那孩子说,饿了没饭吃。他说,我不给你钱,我带你去吃饭。结果那个孩子立刻就走掉了。他们就是为了要钱,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困难。他告诫我们,别再送给孩子礼物了,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价值观比送礼物重要的多。

小女孩一直在微笑,丝毫没有感觉到向人要钱是件很不光彩的事。当然,我既不会给她钱,也不会怪她要钱,要怪也只能怪那些好心施舍、自以为是的游客。应该说,好心的礼物不但没有帮助到孩子们,反而扭曲了孩子们的心灵,助长了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

我只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

我问:你上学了吗?

她点点头。

我继续问:你觉得这样随便向别人要钱好不好?

她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迟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加重了语气:你要记住,钱不是要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的,你现在还小,要努力学习,学知识,学本领,长大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挣钱------

我啰啰嗦嗦说了不少,小女孩一直在点头。

妻子和女儿在向我招手,我不知道说出的话能否对小女孩起到作用。我向小女孩挥手告别,小女孩也向我挥了挥手。

走出几步回头看,两个小女孩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二十、直奔拉萨

屈指一算已经离家10天了,虽然每天的景色都是新鲜的,可是看得久了,看得多了,还是产生了倦怠感。后面的景区还有不少,一家人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有些景区如果路途太远,该放弃的要放弃,看一看沿途的景色已经足够了。

进入波密,林海更加葱茏,雪山更加巍峨,沿途不断变换的风景更加令人美不胜收,女儿不时让司机靠路边停车,举起相机拍照。

翻过色季拉山口,上了高速路,车速明显加快,风驰电掣一般。路两边依然风景如画,高山怀抱着云雾,云雾依偎着高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缠缠绵绵,融为一体。

错过了米堆冰川。

错过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错过了卡定沟。

------

山上的植被越来越淡,很多地方砂石裸露,汽车驶过了一段尘土路,驶过了一段泥浆路,驶过了一段坎坷路,路边出现了房舍,房顶上插着小红旗,我感觉拉萨越来越近了。

这一路,陈师傅吸烟的次数明显减少。也许是我一直在向他强调“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终于有了效果,也许是他开始顾忌我的感受吧。陈师傅还告诉我们,又有几位游客包了他的车,是从拉萨去成都,因此,把我们送到拉萨后,他接着就要往回走。我说,这一路太辛苦,应该休息一天再走。陈师傅说,习惯了,再说出来的时间不短了,他也想妻子儿女了,希望能早一点回家。

过了一个检查站,过了一座大桥。路边出现了一栋栋崭新的楼房。

再过一个检查站,再过一座大桥。路上车辆越来越多。

汽车已经进入拉萨城区。

车速越来越慢,绿灯,红灯,开始不停地堵车,这一点和内地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我靠近车窗向外看,楼房都不算高,街道干净整洁,各种商店应有尽有,一切井然有序,一切都很寻常。

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拉萨吗?我感到了一种平淡,一种若有所失。

然而,我的眼睛一直在不停地寻找,寻找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寻找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

二十一、仰望布达拉宫

住进宾馆,已经是下午四点。放下行李,我们没有休息,先去布达拉宫。

走过几条街道,拐了几个弯,布达拉宫的金顶出现在一片建筑物后面。穿过一条地下通道,我一直走到了布达拉宫广场。隔着一条车来车往的大街,对面就是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来到了西藏,来到了拉萨。

这是一座依山而建、巍峨壮观的宏伟建筑,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组成。红色部分是红宫,位于中央最高位置,宫顶金碧辉煌。白色部分是白宫,分布在红宫的左右和下面。红宫为宗教之地,白宫是政务之所。红宫、白宫与山体融合在一起,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富丽堂皇,气贯苍穹。多少年来,这座集城堡、宫殿、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作为一个醒目的符号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就是拉萨的象征,它就是西藏的象征。虽然我早就熟悉它的外貌,可是当我真正与它面对面时,我还是感到了一种陌生,一种敬畏。是敬畏它的宏伟壮丽、神秘圣洁?还是敬畏它曾经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敬畏它过于浓厚的宗教氛围?还是敬畏它过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似乎都有一点。布达拉宫最初是由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之后,这里便开始成为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和重大宗教、政治仪式的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之地。

穿过另一条地下通道,我走到了山脚下的布达拉宫门前,很多人正在排队,有的带着马扎,有的带着毯子,或坐或卧,已经排成一条长龙。听说布达拉宫每天限制参观人数,要想买票,先要提前一天排队领取购票证,购票证上写明次日参观的时间,按照时间再凭购票证买门票。布达拉宫门前有很多旅行社,有人走过来询问我是否要参观布达拉宫。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拉萨一日游,行程景点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价格不菲。继续往前走,前面来了很多游人,脚步匆匆,应该是围绕着布达拉宫转经的。旁边有几个磕长头的老人,尘土敷面,虔诚至极。

我从布达拉宫门前走过去,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广场上。站在广场中央举目四望,湛蓝的天空仿佛水洗过一般,洁白的云朵离我那么近,好像触手可摸。高高的旗杆顶上,一面国旗在风中飘扬,两个武警战士分立两旁,英姿飒爽。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平静,一种放松,一种安宁。我把布达拉宫门前买票的情况说了一下。妻子首先提出,她不想进入布达拉宫,她听别人说里面有很多规矩,出来玩就想自由自在,不想去那里面受约束。女儿也说,早就买好了后天早晨去兰州的火车票,只能在拉萨逗留一天,如果要进布达拉宫,买票是个问题,时间是个问题,她也不想太紧张。我完全同意她们的观点。女儿提议明天先去大昭寺看看,然后去逛逛商场,晚上住到火车站附近,准备返回。

回宾馆的路上,我和女儿走进拉萨的新华书店,挑选了两本书:《守望布达拉》和《仓央嘉措情歌》。

二十二、仓央嘉措

记得车过理塘时,路边有一块高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寻觅仓央嘉措的足迹。我好奇地问女儿:仓央嘉措是个藏族歌手吗?女儿笑起来:他是个诗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女儿用手机上网,搜出“仓央嘉措”让我看。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解仓央嘉措的。

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一个农奴家庭,自幼放牛。

有一天,两个穿红色袈裟的老僧远道而来,径直走进他的家门,他们是来确认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当时五世达赖已经圆寂,摄政桑杰嘉措为了稳定政权,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经“入定”,静居高阁,不见来人。同时,又秘密派人寻找“转世灵童”。两位老僧对他连续测试了七日之后,最终确认他就是“转世灵童”。从那以后,两位老僧每年都会来看望他,并安排他到附近的寺院学习,接受教育。

1696年,康熙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中,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经圆寂多年。康熙十分愤怒,致书严厉责问桑杰嘉措。

1697年,14岁的仓央嘉措被正式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前往拉萨。此前,他一直在家乡过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

同年,仓央嘉措被迎进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此后,他开始在布达拉宫学经修道,并受到严格监督。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摄政独掌大权已久,他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和民居,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1705年,桑杰嘉措被拉藏汗所杀。拉藏汗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说桑结嘉措所立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于是康熙下旨,令仓央嘉措奉旨进京。

1706年,24岁的仓央嘉措被蒙古兵押解至青海湖滨时下落不明。

在我眼里,达赖喇嘛应该是庄重而威严的宗教领袖,然而仓央嘉措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少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当他走进神圣巍峨的布达拉宫,受到种种约束,他开始怀念那个淳朴自然的小山村。在青灯黄卷的苦修中,在对故乡的思恋中,他用书写经文的笔写出了许多描写浪漫爱情的优美诗句。他的诗歌被后人编为《仓央嘉措情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可惜他年轻的生命在一场政治冲突中过早地消失在青海湖畔。

我之所以在路过理塘时见到仓央嘉措的名字,是因为仓央嘉措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洁白的仙鹤啊,

请把双翅借我,

不会远走高飞,

只到理塘就回。

这是仓央嘉措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诗中描写的是他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卓玛生离死别的爱情,却被后人看作一首宗教预言诗,暗示“转世灵童”将在四川理塘降生。

一边是宗教的庄严凝重,一边是世俗的柔情蜜意,这两种永远平行、无法重叠的人类情感竟然同时出现在仓央嘉措身上,使得所有人都产生了一份好奇,许多眼睛都情不自禁地张望着布达拉宫,试图让目光穿透厚厚的高墙探个究竟。

翻开《仓央嘉措情歌》,第一首小诗就深深吸引住了我: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

浮现在我心上。

仓央嘉措让我享受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

二十三、八角街

第二天去大昭寺,见门口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从头望不到尾。我们心照不宣,没有去排队,开始沿着八角街行走。八角街是环绕大昭寺的一条转经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地面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是老式的藏房建筑,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始风貌。

八角街的正确称呼是“八廓街”。据说,由于拉萨的四川人很多,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到拉萨的人没有不知道八角街的,而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了。

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十八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食宿。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道两边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随着大昭寺宗教地位的提高,信徒开始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

八角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里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他在拉萨八角街一个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便有了那首流传至今的诗篇: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妻子和女儿走完一圈,就去逛商场了。我不想去逛商场,于是沿着八角街又走了一圈。来这里转经的人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大部分都是专注虔诚的信徒,也有像我一样闲庭信步的游客。在大昭寺门口的一片空地上,有许多磕长头的人,起立,躬身,俯卧,长时间反复做着同一个动作,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转第二圈的时候,我怀着一颗好奇心拐进了一条窄窄的小巷,走进了一个小小的院落,周围全是古建筑,眼前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庙堂,几个神情肃穆的当地人走进去。我被笼罩在一种陌生而神秘的氛围中,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我很快离开了那地方。也许是我对藏传佛教了解太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遥远的距离感。以前去青海旅游,我曾经进过不少臧族寺院,总觉得作为一个游客,匆匆走一圈,草草看几眼,意义不是很大。

藏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来到八角街,环绕大昭寺走了两圈,也算不虚此行。

二十四、回程

在拉萨至兰州的火车上,我与同车厢的几位游客交谈甚欢。

有一对来自内蒙的夫妇已经退休,那位丈夫告诉我,他的妻子一到拉萨就有了高原反应,头痛,恶心,每天要去医院打针,他一直陪在她身边,几乎哪里也没去玩,只去布达拉宫广场看了看。有一位老家是济南的女青年,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在新疆工作了一年,这次是一个人去拉萨旅游,她也没有去布达拉宫,而是去了纳木错,走了很远的路,用手触摸到了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心情很是激动。一位来自天津的小伙子告诉我们,他有幸走进了布达拉宫,他说,在里面的游玩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要排着队一直往前走,不能走回头路,穿行在布达拉宫,注视着众多佛像,特殊的气氛能使人听到自己的呼吸,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

这次去西藏,未能进入布达拉宫,我并没有感到多么遗憾。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当目标达到,心理满足的同时也会滋生出一种失落感,未能进入,恰好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西藏在我心中依然保持着一种神秘,我也依然保持着一种向往。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在火车上,我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靠近车窗而坐,欣赏着青藏线上的美景。雪山,草地,羊群,湖泊,河流,蓝天,白云,不停地变换着角度在眼前交替出现。正是这种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让我不断地接受着一种新鲜的刺激——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最为丰富的营养品,它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神清气爽,让人心胸开阔,让人如醉如痴。

离开家门已经两周。在兰州飞机场,我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3164/

去西藏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