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亚马逊畅销书《谋杀鉴赏》(汪译赫尔曼01)简介&连载·1

2017-07-07 09:18 作者:汪德均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内容介绍

女制片人艾利·福尔曼人收到一封观众来信而登门拜访,不料从此卷进了一桩惊天大案——纵跨60年,横跨两大洲,人命6条而警方并不立案;她自己被人跟踪、耄耋老父遇袭,与自己交谈过的黑人少年大白天大街上遭枪击……

案情之复杂,牵涉面之广,超过了你读过的福尔摩斯、波洛系列的所有案子。

《谋杀鉴赏》带着你走进芝加哥的大街小巷,观赏世相百态,不知不觉地进入剧情,与主人公一道感知谋杀案的蛛丝马迹,分析条条线索、推测种种疑点,与她一起经历心跳加快的喜悦、瞬间停跳的震惊、惊心动魄的险境——这就是鉴赏的过程。

作者简介

莉比·菲舍尔·赫尔曼,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与文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已出版小说12部,并曾与人合编《悬疑推理小说创作指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作品视野广阔、内容新颖、思想博大精深,写法上独辟蹊径,突破了福尔摩斯与波洛系列的套路,表现手法与语言运用也多有创新。

曾于2003年获得《读者的选择》最佳小说奖、国际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提名奖,2007年入围阿加莎奖前五名。

《犯罪文学杂志》:赫尔曼……无可争议地进入了犯罪小说领域的伟大作家之列。

【中文版已出汪译赫尔曼01《谋杀鉴赏》02《另类间谍》03《谜案鉴赏》04《加倍偿还》05《面纱与革命》06《凶案影像》即出07《绝地反击》08《点燃黑》】

名家/媒体评论

《谋杀鉴赏》很不错,铁定是走向市场满足读者阅读趣味的畅销书。悬念包裹在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人际关系里,舒缓地层层剥开,牵引读者走向终点,撼动人心一一反人类的罪恶团体由二战延续至今,在正义力量面前失败了。

本书文笔优雅,简洁的景色描绘、幽默的对话,直裸的心理活动,巧妙的悬念设置等,构成一本好畅销书的基础元素。

译文的语感、音韵、准确度均属上乘—类。

——尹强儒(旅欧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小说)。

读了序幕和前5章,觉得内容很吸引人;高潮部分和结尾很精彩,看得我放不下一口气读了15章。期待续集。

小说章节一环扣一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初悬念在结尾终于解开了。

在芝加哥生活多年,读这部小时,仿佛跟主人公一起又走进了熟悉的大街小巷。

文中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女主角的机智和勇敢让我佩服!

——廖思丞(伊利诺伊大学博士,仍在芝加哥工作)。

巧妙的悬疑迷宫,神奇的惊险小说!

——耶利米·希利(作家)

悬疑小说中我所想要的一切本书皆有:我所在乎的人物,人物可信的动机,离奇复杂的情节。神奇的好书,赶快来读吧!

——迈克尔·艾伦·戴莫克(作家)

女主角真有种!快节奏、寓教于乐的悬疑推理小说!

——罗谢尔·克里奇(获奖作品《死亡空气》作者)

************

鸣谢

本书绝非作者个人之功。

成书过程中,作者获得众多才俊鼎力相助,其中多为各自领域之专家。书中之任何错误均属于作者。

谨向下列人士致以由衷的谢意:

欧文•卡特勒,其大作《芝加哥犹太人》让我获益匪浅;琳达•尤哈斯,她是研究芝加哥本地钢铁业的历史学家;堂•怀特曼;霍华德•普雷斯;保罗•霍洛维茨;尤其是彼得和芭比•梅勒;凯西•史密斯;里克•菲尔特;苏•迈尔;鲍勃•怀特;大卫•威克斯勒以及芝加哥音像制作与传播公司之各位同仁;著名的“毒药女士”露西•扎赫累;凯瑟琳•曼布雷蒂;以及桑迪•图利。

同时也向——

诺斯布鲁克警察局的麦克•格林指挥官,以及麦克•奥马丽警官;诺斯菲尔德警察局的比尔•卢斯提格局长;芝加哥警察局的戴夫•卡斯警长,以及所有那些不厌其烦接我电话者;

泰里•马西斯和雷德•赫林思;戴夫,迈克尔,埃莉诺,布鲁斯,斯蒂夫,戴夫,还有戈登——没有你们,我能做成什么?诺拉•卡万:显而易见,你是我的北极星;

杰克和萨曼莎,由此开启一段“美丽的友谊”;芭芭拉•彼得斯,她即使身着T恤,也丝毫掩藏不了其天使气质;

亲,衷心感谢你们助我想成真。

历史是由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失败与英雄行为共同创造的。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的话

对,你没有看错,这次破案的不是福尔摩斯,而是福尔曼,而且是业余女侦探!她没有警方的协助,独自破了一起惊天大案:纵跨60年(警方早已封存此案绝不透露),横跨两大洲,人命六条——若非破案及时,还会达上千条!此案牵扯到富二代政治明星,甚至联邦政府高官,中央情报局官员;其主谋势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单身母亲,福尔曼要照顾12岁的女儿,还要操心年过八旬住养老院的父亲,还必须挣钱养家还房贷;她既没有福尔摩斯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华生医生那样的助手,对手如此强大又在暗中操纵,怎么会有心思和精力去破案?她凭什么去破案?且不说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芝加哥,这个美国第三大都市,工商业、金融业高度发达,繁华热闹,灯火辉煌,却是帮派林立、罪案频发之地;种族、劳工、政治三大问题盘根错节。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女主人公莫名其妙一步步地卷入了这个案子。整个过程犹如你我这样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你若遇到这种情况,破案的就是你!

然而,本书并非单纯的侦探小说,而是融合了言情、惊险、推理、政治诸多文学样式于一体,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的世态百相,社会心理,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微型版美国社会与文化的百科全书,让你领略真实的美国社会,感受美国中产阶级真实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引人深思,让人震撼。

作者在主题、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这五个方面都力求创新,读者当然也就会有全新的感受!本书既有影视的画面感,又能表现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意识活动,让你感叹影视真的还代替不了小说!

书中的叙述描写都很实在,而且节奏从容不迫,不紧不慢,大环境与细节的真实感都极强,让读者身临其境;心理描写(当然包括推理过程)尤其具体,细腻、逼真,就像是在读者心板上雕刻!但又没有传统小说那样大段的描写与议论,而是具体生活场景中自然生出的想法,一眼看去的景色,让你觉得不像是在读小说,而是自己就在芝加哥生活与工作一般,自己就在经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破案过程。

读者的眼睛是亮的——本书初版于2002年,2003年即获得美国《读者的选择》最佳小说奖和同年世界推理小说“安东尼奖”的最佳小说提名奖!被称为“融《24小时》 与《绝望的主妇》 为一体”。美国评论界称本书“缜密”、“娴熟”、“政治、历史与悬疑小说的精湛结合”!

就思想的深刻性、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艺术感染力而言,本书超过福尔摩斯与波洛系列,而且还会给你全新的感觉与启示,或许会成为传世经典!不信?拿任何一本来比较!

借此机会,首先感谢本书作者为译者解答疑难;因为作者力求创新,表现手法与遣词造句都打破常规,译者当然经常与作者讨论,力求吃透原作,方能不仅讲述故事,还要传达其韵味;作者的回复总是很及时,有时是两三分钟内就回复,甚至还附上背景资料的链接。其次,要感谢两位留美学者:康靖博士帮助解决了其中涉及的钢琴音乐与数学问题;廖思丞博士在芝加哥学习工作10年以上,承蒙廖博士对照原文审读译稿,并对书中涉及的地名与道路及其他细节给予解答与指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曾旅居布拉格15年)指正书中一处布拉格地名在欧洲华人圈里的中文名称,并且肯定本书“译文流畅,作品也具可读性,不错”,“译文的语感、音韵、准确度均属上乘—类。”而且表示“纸质书出来要收藏一本”,特此致谢。

本书开译之初,即下定决心“要做就做成精品,力争短期内无人能超越,否则不做!”因此首先要求通读全书,找到感觉才动笔。校对时,译者只服从自己的本心,凡是觉得有问题之处都要讨论,请作者解答;如果本书中译本还不错,功劳归于集体!其中的缺点错误,都归于我个人——因为我不仅译了大部分,为全书定了调子,而且作为责任编辑,最后的统稿定稿都由我个人负责!

好啦,赶快开始这场灵魂的探险吧!相信你很快就会上瘾,开篇的描写就会抓住你,无处不在的悬念会纠缠着你,“高潮与结局尤为精彩,一口气读完15章也舍不得放手”(廖思丞博士原话)!甚至几个网站居然都有不同的读者留言“一口气读完”、“半小时读完”(全书近18万字),因为,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全新而深刻的视觉、心理与情感体验的盛宴!

汪德均

序幕

1944年8月,布拉格。

傍晚的空气闷热而潮湿,日迟迟不肯离去。卡车穿过狭窄的城市街道时,带来一股腐烂的鱼腥味混杂着汽车尾气的恶臭。布拉格似乎什么都是脏兮兮的,很难想象,这个城市居然曾经是哈布斯堡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他整个下午都在外面溜达,核查路线。他沿着潘斯卡街,走过停刊的《普拉格日报》编辑部门口——该报已被纳粹当局取缔;走过混杂着罗马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城堡、宫殿、广场和大教堂。他尽量不引人注意,完全是一副普通的捷克人在夏季的傍晚出门闲逛的样子。

这个城市让他感到很不自在。战前,他在家乡时就常在黑暗的大街小巷里游荡,惹是生非,从来不害怕什么危险。但现在,一旦被抓,只有死亡。他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人接触,也避开拥挤的人群。

餐馆里弥漫着劣质啤酒的气味,桌子上粘着一层厚厚的污垢。可能这些欧洲人不太讲究卫生——同样的状况会使北美人颇为难受!也可能这是被占领国家的人们反抗纳粹统治的唯一方式。几个常客已在里面,大多数是些老头子,他们的身体已被岁月折磨得不像样子。其中一人拄着手杖,走路一瘸一拐的。

经过一个小时的观察,这个美国人终于认定这里是安全的,可以进去。他斜靠着吧台,手里拿着一杯啤酒,就像一个平常的客人一样,但每当有人朝他这个方向看过来时,他的每一根神经都会紧绷起来。

门吱呀地响了一下,有人进来了。他转过身去。这位刚来的客人要了一杯杜松子酒。酒保头也没抬,就拿出杯子和酒瓶,给他倒了一杯酒。这人一口气喝完,然后把杯子往吧台上“砰”的一放。酒保又给他倒上了一杯。

“金斯基的花园现在很漂亮,对吗?”新来的客人低头看着吧台,用德语说着。

美国人用口音很重的德语回答说:“我倒是更中意此时的公园。”

新来的客人稍稍动了一下身子,但几乎让人察觉不到。“不错,那里比较凉快。”

这位客人又要了一杯杜松子酒;约莫十分钟后,他伸手到口袋里摸了摸,在吧台上扔下几个硬币,走了出去。几分钟后,美国人也离开,朝河边走去。此时暮色苍茫,楼房的轮廓已经隐藏于暗影之中。他谨慎地朝四周看了看,确信无人跟踪;然后,先向北走了三条街,再向东走过两条。一路上,他尽量表现得像一个散步的市民。

走过博物馆后面那条狭窄的鹅卵石小巷时,一个轻轻的声音从黑暗里冒出来:“晚上好,同志。”

美国人一惊,抬头看过去

“不好意思,开个小小的玩笑。”联络人笑道:“我们可以说英语,但要小声点。”

美国人努力地点了一下头。“你怎么称呼?”

对方顿了一下,说:“卡夫卡,你呢?”

“美国兵,乔。”

卡夫卡收起笑脸。“很少看到美国人远离家乡,特别是到这里来。怎么回事呢?”

“有事要做。”

“经历颇复杂吧。”

“一直都在柏林。以前在东边。”

“你为自由而战,我们向你致敬,乔。”他耸了耸肩,又说:“言归正传吧。听说你要给我们提供一些情报?”

“我怎么知道情报没给错人?”

“没有人能保证这一点。但你我都清楚,用你的话来说就是——没核实我们的身份,你决不会同意这次会面。”

卡夫卡说的没错。乔已经听说了这个情报机构,是由英美两国共建的。他们混入德军、获取情报,以此与纳粹战斗。他也听说过卡夫卡就是这个机构的成员。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听说过约瑟夫•门格勒 吗?”

卡夫卡下巴一紧,“奥斯维辛的恶魔?”

“就是!”就在不久前,乔自己听说了这个魔头,那天阳光明媚。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心里在想,为什么太阳还能如此灿烂!

“我们也听说他用活人做实验,残忍至极。真是禽兽,无耻极了!”卡夫卡说。

乔点了点头。“我们以为这种疯狂的行为只属于希特勒、门格勒,这些欧洲的疯子;可结果……”

他把手伸进夹克,掏出一束细绳困住的文件;解开后,递给了卡夫卡。

卡夫卡是站在阴影里的,这时他把文件移向透进巷子的一道光线里。在这样的黑暗中,乔看不到文件上面的字,他也没必要去看。这是一份记载那项实验具体情况的报告,装在一个信封里寄给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卡尔•克劳伯格 ,以及一个叫作劳舍尔的。另外还有一个收信人。

他耐心地等着联络人查看那份报告;报告的内容他自己早已熟记于心。

“致我们大洋彼岸的朋友:您给予我们的财政和精神支持,一直支撑着我们。我们因相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但愿这项研究也能为您提供帮助。”

卡夫卡抬起头,他的眼睛在黑暗里闪现着光亮。“怎么弄到这个的?”

“不能说。”乔说。这是玛格达弄到的,她“拦截”了情报员。多亏了她。“但我可以保证它的真实性。”

“信里的名字,这个美国人,他是——”

“我知道他是谁。”

“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

“但我认识。他为战争出了力。上司们对他评价很高。”

乔斜视着他。“你想说什么?”

“他们不会相信这个的。”

一阵寒意从乔的背上冒出来——不仅前功尽弃,而且深陷险境。“难道这份报告就不能交上去?”

卡夫卡耸了耸肩,说:“他们会认为这是虚假情报,敌人就指望着我们对此采取行动。”

他把手伸出来,“那么,还给我!我自己来处理。”

卡夫卡却马上把信移开,不让他拿到。

美国人将手缓缓伸进口袋,握住他那支四五口径的手枪,恶狠狠地说道:“老子冒着生命危险才搞到的情报,决不会让它葬送在你手上!至少现在不行!”

卡夫卡双眼一直看着美国人的口袋。

“噢,对了,你是哪儿的人,同志?”他缓缓地说。

乔歪了一下头。“那……和那有什么关系?”

“芝加哥,对吧?”卡夫卡移回阴影里。

“你怎么知道?”

“难道我们不会弄清你的身份?”卡夫卡笑了笑。“你们美国人是怎么说的?这世界真小,对吗?”

乔瞪着他。“这话什么意思?”

“我也住在那里,离开德国以后。”

乔仍然紧紧地握着枪。

“到了芝加哥,怎么找到你?”

“听着,朋友,我不打算——”

“相信我,你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突然,路上传来靴子踩踏地面的声音——一群纳粹党卫队从附近一家酒馆出来,喝得醉醺醺的。乔试图抢回报告,但卡夫卡向他身后侧移了一下,然后将报告塞进了衬衫里。

“怎么样,同志?”卡夫卡轻声说。

美国人身子僵住了,然后他嘶哑地低声说道,“米勒。戴维•米勒酒吧。”

这些士兵踉踉跄跄地走过巷子时,他缩在一处,尽量不引起他们的注意。等到那些带着啤酒味的笑声消失在夜色中时,他才转过身去。

卡夫卡消失了。

2001年4月,芝加哥。

屋里。门口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老人抬起头来:很可能是那只狗儿在他门口嗅来嗅去,等着给它喂食。他合上报纸,用手撑着椅子,站了起来。他的女房东上个月弄来了这只杂种狗。她说,为安全起见,当作看门狗。但这狗从来不叫,看到老人总是摇晃着他那该死的尾巴。

但老人对此一点也不介意。比起它的主人,这只狗倒是个更好的同伴。他拖着脚步走向门口,从壁橱里抽出一盒奶浸骨头。他仿佛看到那只畜生欢快地扭来扭去,等着享受它的食物。这让他觉得,只有这只狗才能给他带来一点生活的温暖和意。是呀,生活对他总是那么无情,但他还是活下来了。他就像一只躲进下水道里的老鼠,总是不得安宁,还得四处搜寻生活必需品;收获时多时少,全凭运气。

可是现在,就连这样的生存都无法继续了。他的眼睛看向报纸,似乎知道总会有这么一天。人类永远也不能摧毁邪恶;它总会再来,就像一种致命的病毒,会比前一代更危险、更致命。他必须主动出击,而且要快;必须发起一次精确的打击,以精准的时机,给对手以致命的重创;这一次,必将如愿以偿。

他一手抓着狗食,另一只手打开了门。突然,两个男人冲了进来。一个扎着马尾辫带着太阳镜;另一个头戴着渔夫帽,帽檐拉得很低,盖住了前额。戴帽的男人抓住老人,把他的手臂扭到背后,另一个人从口袋里扯出什么东西——是注射器!老人无力地挣扎着,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马尾辫将针头插入老人的脖子。老人双手往上一甩,狗食饼干掉了下来,散落一地。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6494/

亚马逊畅销书《谋杀鉴赏》(汪译赫尔曼01)简介&连载·1的评论 (共 7 条)

  • 浪子狐
  • 江南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春暖花开
  • 倪(蔡美军)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