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忆城里的悲欢离合

2017-06-06 14:46 作者:永结彤心,永爱龙儿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日,我拜读了萧红先生的《呼兰河传》,被先生的才情所折服,书中所描绘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一座城,折射了旧时代下社会的不公和冷漠;一本书,道不尽当时的悲欢离合……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像是一幅风土人情画,自然而又悲凉。浓缩的小城回忆片段,似剪辑过了的明信片,记忆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个场景,那段过往。肃杀的封建氛围,愚昧的封建顽固,充斥着淳朴的呼兰河城。一声叹息,悲哀不了;一个低头,遗忘不了;一阵沉默,改变不了。当我们走进萧红的呼兰河城,内心是不平静的,五味杂陈,仿佛自己已是呼兰河城人民,或是看客,或是主角……

小城里的人在浓烈的封建思想氛围笼罩下,免不了会有牺牲品和不幸者。书里的团圆媳妇成为童养媳嫁到老胡家了以后,突然间得了怪病,在尝试了各种封建迷信的土方子无果后,终于还是早早地离开了那个人世间。她是可怜无助的弱者,理应得到温暖。可是老胡家的那几个人只会心疼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五千多吊钱,而丝毫不在意她的痛苦与不幸,透露了当时封建社会下人性的冷漠与自私。同样是同情人民,同样是揭露不公,而萧红与鲁迅犀利抨击社会的方式却不同,她以女性视角批判了当时的黑暗。在她的笔下,没有歇斯底里的怒吼,没有一蹶不振的沮丧,没有了无生气的绝望。有的只是微凉的悲哀与无奈,同情却也无能为力。

只有在她的里,在她的后花园里,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那么触手可及。人似乎对回忆上瘾,特别是对于温暖的记忆,总是翻来覆去地回想联想。童年是萧红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在祖父的大花园里,欢乐声绽放在樱桃树枝头,悠扬婉转。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令人记忆深刻的一段便是她和祖父铲地。小小的她爬在地上,不认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胡乱勾一阵,经常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这样的生活场景,对农村孩子来说很常见,很亲切;而对城里孩子来说很陌生,但却很羡慕。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孩子们的天性都是调皮贪玩的。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嘴角默默地弯起弧度。会意的微笑是与萧红先生握手,仿佛又带着我重回无忧无虑的童年。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欢乐的时光总是这样匆匆,长大后的萧红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他人的冷漠自私。当我看着书中的小市民,看着那些被唾弃的封建牺牲品,内心里一阵荒凉。萧红的孤独就像是一座孤岛,随时能被海水淹没;又像是一叶小舟,随时能被风浪吹翻。阖上书,我似乎还能看见萧红忧郁的眼神,深邃如湖底,却又清澈。民国四大才女里,她是最苦情的。她的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强,用她的笔书写对命运的抵抗,对压迫的反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萧红以叙事诗的形式展示一幕幕呼兰河城里的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在她的笔下,有对受封建思想毒害而遭遇不幸的女子的同情,也有对自己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悲凉的城,冷漠的城,温暖的城……小城有多个面具,在不同的时期变换不同的角色。虽然呼兰河城里有明媚的时候,但在旧时代下,阴暗却是常见。萧红没有大肆渲染悲凉的氛围,而是通过旁人的话,他人的经历,令读者自己慢慢地感受。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唯美的词句,但却以一种独特的美震撼着每一位读者。不得不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不朽的文学书,其光辉闪耀文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0552/

回忆城里的悲欢离合的评论 (共 6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心静如水
  • 鲁振中
  • 浪子狐
  • 夏满清风
  • 雪中傲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