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岜沙写意

2017-05-22 22:05 作者:东家人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赵华甫

散文

对于旅游的人来说,黔东南的确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增冲鼓楼、地坪风桥、小黄侗族大歌等等,的确令人神往!但是来到从江,不去岜沙,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对于岜沙,我慕名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未能成行。2014年6月12日,我来到从江参加一个农村教育研讨会,会后有半天的休息时间,承办单位盛情邀请我们到岜沙苗寨观看民俗表演,真是幸运!

岜沙苗寨距从江县城7.5公里,其实直线距离很近,就在县城西边的山上,沿着盘山公路上去,不一会儿就到岜沙景区大门了。在黔东南,自古“客家(汉族)住平地,侗家住山谷,苗家住高坡。”岜沙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坡苗寨。

站在岜沙寨门不远的山梁上放眼望去,岜沙寨子的木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在周边绿树的掩映之下,蔚为壮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时,一股山风迎面吹来,把刚才在山下的闷热吹得随风消散。大家为之一振,精神也来了,拍照的拍照,留影的留影,忙得不亦乐乎。

导游是一个地道的岜沙小伙子,这时也趁势滔滔不绝地解说起来。据说他是岜沙寨子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学成后回家乡当导游,每天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你看他那典型的岜沙头饰——两边剃短了,中间留一个发咎,套上一个发喾。配上一身岜沙的装束,加上时不时跟村民交流的地道岜沙苗语,仅与岜沙人稍有不同的是他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这不禁让人敬佩起来!现在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真正回到家乡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不是不愿意回家乡,就是家乡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我常常想,我们农村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到城市服务去了,农村怎么办?同样的道理,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到国外去了,今后中国如何发展?然而在岜沙,这却是例外。

这样遐想着,不知不觉随游客来到岜沙寨门前。迎接我们的先是一阵短暂的芦笙曲子,接下来是三通火枪。鸣枪迎宾是岜沙的特点——岜沙被外界称为“最后的火枪部落”。迎宾的男人都肩扛一支火枪,腰挎一把短刀,这是上级尊重当地风俗所允许的,他们还带枪到过北京演出。刀枪在岜沙男人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了,连读小学的男孩都配有火枪。他们扛着火枪在迎宾的队伍中跑来跑去,遇到有游客要求合影的,他们就会爽快地答应,之后索要小费。

我是不去和这些参加表演的小男孩合影的,不是我吝啬那五元、十元的小费,而是我想进岜沙寨子里去拍一些神秘面纱后面的岜沙到底有多神秘。可惜我们是团队行动,我不能一个人落下。要是要机会,我一定要在这里住上一两个月,跟他们聊聊家常,听听他们的想,然后慢慢去体会岜沙的神秘!

在岜沙最神秘的应当数岜沙人对树的崇拜和他们的树葬习俗了。岜沙人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就为他栽下一棵树,等到他百年归天那天,寨子里的人就把这棵树砍下来,做成他的寿房,陪他在地下。

公元二千年,岜沙寨上的男人滚相拉一觉睡去醒不来了,家里的男人放火枪召唤寨邻举行过成人礼的人前来帮忙。因滚相拉去时还很年轻,他出生时栽下的小树还没有长大,人们就按照当地的习俗砍下他父亲的树木来给他做寿房。岜沙逝去的亡人是不在家过的,当天杀猪宰鸭祭祀之后,就用一根晾禾杆把滚相拉捆好,然后抬往山上选好的地方去,在天黑之前就把滚相拉安葬了。安葬滚相拉的地方不垒坟,而是在那里又栽上一棵树,到清明节也不用挂亲祭祀,只是看着小树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亡人的灵魂又得到超脱。就这样生生息息,人和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何等的智慧啊!

这时,导游带我们走进岜沙陈列馆,这里的二楼,就是向我们介绍岜沙的神秘树葬的。从二楼上放眼望去,岜沙的地面上没见一座坟头,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木。

我在叹服岜沙人智慧中随着游客来到村里的芦笙场。这里是岜沙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表演队要在这里为客人演出。有跳芦笙,有舞蹈《岜沙汉》,有镰刀剃头,后婚俗表演等。

其实在我们黔东南,二三十年前,我们小的时候,在村寨里完全亲眼见过用镰刀剃头的,有些人还亲身受用过。只是多年以后,大家不用了,岜沙还能保存下来,如今拿来作为一项民俗表演,确实吸引游客的眼球,也显现出岜沙旅游的特色,这个创意真的不错!

整个表演的高潮部分当数婚俗表演了。导游从游客中找一个男客扮新郎互动,新娘是岜沙女子。也许是表演多了,疲惫了吧,新娘笑的很牵强。尽管游客们兴至很高,但我觉得索然无味。这样的婚俗表演很多景点都有,在内蒙古有蒙古族婚俗表演,在九寨沟有藏族婚俗表演,在丽江有纳西族婚族表演,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过程绝对雷同。无非是要聘礼呀,喝交杯酒呀,新娘赠礼物收钱呀什么的。其实严格的来讲,有些民族的传统婚礼里面是没有喝交杯酒的,我们不能为了取悦游客而随意改变我们民族深层的东西。

我进一步想,我们黔东南的乡村旅游发展怎样才让当地村民实现富裕的梦想?通过这几年来努力,我们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西江模式、郎德模式。像岜沙这样有村民自己组团接待,利益分成的做法,更像郎德模式。可据我了解,在岜沙一场表演收费900元,一般有30人左右参加演出,一场表演下来,一个人分红不到30元钱,平均一天有三场的话,也不到100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岜沙人能坚持下来,的确令人敬佩!

我这样想着,没有认真去看婚俗表演。这时我在在场边看见一位捡垃圾的老奶奶。老奶奶七十多岁的样子,非常清瘦,一个人拿着塑料袋在场边捡客人留下的矿泉水瓶,场上的热闹仿佛与她无关。就是这样的老人,用自己低劣的劳动,有意无意在为保护岜沙净土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来的路上,我听到很多游客建议,岜沙人应该开发木质小火枪、绣片、芦笙、手杖之类的小商品出售,实现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我觉得他们的建议都不错,但是我更相信岜沙人是聪明的,恰恰是他们固守民族传统、甘于清贫、视树如命的独特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才最终赢得外界的尊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336/

岜沙写意的评论 (共 7 条)

  • 浪子狐
  • 鲁振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岁月如歌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