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3)

2017-05-21 03:38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3)

十三、利民化工厂

位于西坝最南边的民康药厂的前身是利民化工厂。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那可是我们新中国第一家栲胶厂。

那家化工厂是在解放后的1953年为了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宜昌市委提出的批发商转向工业生产的号召以后,由当时的云固煤运号、泰兴土布店、天吉颜料号、同茂杂货号、福记烟号等五家店家协商组织起来的。他们参加了市委组织的赴上海考察组到那座新兴的工业大城开了眼界,决定利用在川东鄂西和宜昌周边十分常见的五倍子为原料,生产单宁酸。单宁酸是一种用于印染、照相、靛水、医药等方面的化工材料,当时的销路很好。

据当时的负责人、后来当过宜昌市工商联副主任的项克涛后来回忆,开始化工厂按照年产二百吨估算,包括订购设备和建设给水、浸渍设备共需3亿2000万元(备注:老币,改制后一万元兑换1元新币),全厂可容纳30多人,拟用西坝原力工榨油厂的厂房,那家榨坊的负责人则以厂房折现作为投资。合伙建厂的五家进厂人员连同工程师共22人,其中包括日后曾经担任过宜昌市政协副主席的冯锦卿。

可是后来在工厂筹建中因为原来的估算不足、建设资金发生严重短缺、差额太大,不得已只好申请公私合营,争取市政府支持,政府除了派干部驻厂现场指导,还一边动员其他商户入股,补充不足的基建款和购买原料的流动资金,一边安排他们向人民银行贷款,1954年政府投资8亿元实现了利民化工厂的公私合营,当年开始生产,1955年试制固体栲胶成功,一方面仍生产单宁酸,一方面栲胶正式投产。栲胶的利润丰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部收回投资,政府又投资20万元(备注:这是新人民币)扩建厂房、增添设备,1956年栲胶年产量达900吨,盈余20多万元。化工厂的僧蚝牌栲胶很快就供不应求,1958年后被纳入林业部的分配物资。项克涛无不骄傲的指出:“当时宜昌工业还很少,产值也不大,利民厂……有几年上交利润是全市工业第一。有时财政局需款时,来人协商,要利民厂每月预交4—5万元,这就可以解决许多学校发工资的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栲胶的原料之一是橡碗,通用名称是红橡木子,宜昌话叫橡木果果,是当年宜昌及其周边随处可见的麻栎树的果实。至今仍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因为利民化工厂生产栲胶对橡碗需求量巨大,一年就有四五千吨,那个时候不少区乡不通汽车,大都是用骡马直运到厂的。据史料记载,有时一批就是几十匹牲口的运输队,所以宜昌城内的一些大街小巷的地上到处都看得见那种硬硬的、卵形顶端短尖的果实,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打仗”时的最好武器。

1959年底,利民化工厂与华光硫酸厂合并,产品变为栲胶和工业硫酸;1962年,硫酸部分下马,厂里人员进行了精简,但仍有200人左右,其后一直只生产栲胶单一产品,产量一直徘徊在一千多吨,生产和质量也没有大的改进和提高。失去动力和要死不活的利民化工厂终于在1987年被后起之秀的民康药厂所吞并。

所以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064/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3)的评论 (共 10 条)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芙蓉秋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江南风
  • 清澈的蓝
  • 魏兵
  • 潇湘妃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