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7年写作路

2017-05-06 21:09 作者:闫振田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37年写作

 

1980年6月2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跨进了《阜阳日报》社的大门,实现了“记者”,今年正好是37年。

   当记者之前,我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虽然在部队时发表过几篇小稿,但与一个称职的记者要求相比,差距很大。我从“写豆腐块”开始努力。我从《新闻战线》杂志上看到,香港记者,每天必须写6篇新闻,否则,报社的老板就要炒他的尤鱼。我做不到每天写6篇新闻,就力争每天写一篇新闻,一直坚持数年,先后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了3000多篇新闻。

刚进报社时,老编辑就嘱咐我们:当记者,就要坚持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我努力做到这一点。记得1987年6月的一天,市民政局干部沈丽华带着一个臂有残疾的女孩找到我,说:“你看这孩子多可怜,先后四次参加中专考试,成绩都超过分数线,就是因为右臂有残疾未被录取。你能不能为她呼吁一下,为她争取继续深造的机会?”

女孩自我介绍说:她叫何晓旭,颍上县江口中学代课教师,6岁时因右臂生疮,乡村医生误诊,后来发展成为骨髓炎,为了保命不得不把右臂肱骨切除。但她臂残志坚,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写,从小学到中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四次参加中专考试,虽然每次考试成绩超过分数线,其中1985年超过50.25分,以0.25分之差屈居全县第二名,可是都因“体检不合格”被拒之校门之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何晓旭的遭遇深深触动了我,我为她写了一篇记者来信《四年报考成绩皆优 只因臂残校门难进》登在报纸上。沈丽华又拿着报纸带着何晓旭走访了行署教委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看了报纸又听了何晓旭的叙述,当即对何晓旭说:“如果你明年再报考,只要达到分数线,再不录取,你来找我。”第二年,何晓旭又参加了考试,结果以超过分数线33.5分的成绩被颍上县师范学校录取。1990年她以品学兼优的突出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教师,被评为全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省妇联要求推选一名有外语知识的妇女出席这次大会,何旭晓以最佳人选出席了这次大会。她从北京归来,特地来看我,介绍世界妇女大会的盛况,我听了也很兴奋,详细地采访了她多年来奋斗成长的经历,写出了《独臂托起心中的彩虹——一位残疾女青年人生历程》这篇通讯,在报纸上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当编辑30余年,通过编采往来, 认识了许多像何晓旭这样自尊自强的年轻人,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和感动了我,使我懂得了手中笔杆的份量,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我从事我热工作,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我过得很幸福

2006年,我从新闻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我租种过农民的土地,也应邀为有关部门办过小报。终因体力跟不上,我把租种土地退了回去,又因身体原因辞掉了办小报的工作。但是写了一辈子新闻,如今不写了,又感到很失落,像丢了魂似的。因为写作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写作仿佛是我的兴奋剂,有了它,我就精神振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否则,吃饭都尝不到面味。 当第一篇散文发表的时候,我兴奋异常,老伴形容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我虽没那么张狂,但我回到了年轻时的精神状态,写作激情燃烧不止。儿女们看我的心态调整得这么好,都很高兴,鼓励我:写吧,写吧,写出来即使不能在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出钱,自费也要出一本书。我感到白发不白活,日子过得很充实,我要沿着35年的写作路,一直走下去。(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4130/

37年写作路的评论 (共 8 条)

  • 浪子狐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韩雨生
  • 诸葛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