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门九代豆腐花

2017-04-06 08:29 作者:李立人写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门九代豆腐花

最近,笔者在洛社石塘湾流动小摊上吃了一碗豆腐花,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不禁想到一首诗:“入碗玉生香,仙翁得此浆,暖心果腹者,烦忧尽可忘。豆腐花最佳之处在于,咸淡适口,细嫩鲜美,入口即化,水水嫩嫩,浑然一体,老少皆宜,味道好极了。

对此,对这位卖豆腐花的老人几分敬意!出于好奇,我在一旁一边看他做生意,一边和他聊天。

豆腐花是用一个外面木桶内是陶瓷罐装着,上面有一个小盖,打开后是成凝胶状的乳白色豆腐花,冒着热气,用长柄的勺儿伸进桶内,然后转动勺柄轻轻一舀,勺面上就盖上了满满一层鲜润嫩滑的豆腐花,把它盛入一旁的小碗内.。

木桶旁边有两排小罐子,分别是:青葱末(或香菜末)、榨菜粒、酱紫菜、虾皮、芝麻香油、辣椒油、酱油、味精.每个小罐里有一把小调羹,拿起盛有豆腐花的小瓷,,舀一勺榨菜粒,一撮香葱粒、一大勺虾皮、一大勺酱紫菜、洒上两三粒味精(不能多)、淋上少许香油,再来一点儿辣椒油,OK,最后浇上一溜儿酱油汁——大功告成!做豆腐花的乐趣远胜过吃的过程,所以我乐在其中。

这位老人叫蒋钰香,石塘湾斗门村南蒋巷人,今年74岁。椐他说是做豆腐花第七代传人,一门九代都是做豆腐花的,从蒋家家谱上查证,他们的第一代做豆腐花祖宗蒋廷发,在道光年间就开始操作这门做豆腐花,那时农村闲时没活,为了养家糊口,学了一门手艺,弥补农村家庭的经济的不足。为了扩大销售,蒋家还增添了一只小船,航行他乡如:溧阳、句容、镇江,做豆腐花流动做生意,往往一出家门就几个月,忙时回来务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三代蒋全根,不出远门,就地无锡、江阴、武进,的庙会赶节做生意。平时走家串巷,豆花飘香四乡。

世上最苦活,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的确很苦的。他们豆腐花一代一代传承手艺,都是手工磨,每次手工操作,累得满头大汗。尤为磨豆浆用的是石磨,但石磨磨浆不仅效率低,豆腐花产出得率低,操作笨重繁琐。但他们做的豆花好吃,营养价值高,人们欢迎。

庄稼人讲的就是实诚、实心,做的豆腐花用料讲究、工艺传统、原汁原味、不参假、原生态,地道的工艺,上好的质量,成为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最食用的豆腐花。

蒋钰香自豪地说:“他的豆腐花,像明星一样有一批粉丝,每天有固定的老顾客,到时间他们要翘首以待。所以几十年来,无论赤日炎炎的天,还是寒风剌骨的严,总可以听到他的拖着长调又清脆的叫卖声。走街串巷,不怕风吹打,日复一日的干着他的小本生意。

寒冬里,蒋师傅的吆喝叫卖声顺着寒风清晰地传入了人们的耳里:“热豆腐花哦!”这是多么熟悉的声!正在村老人俱乐部的老人,此时,肚子还真有点饿了,况且天气寒冷,真该吃一碗暖和暖和。老人们争先恐后卖豆腐花,一位老太一边吃着冒着热气的豆腐花,微微地笑着说:“香喷喷,热腾腾的豆腐花,味美可口,真有一种豆腐花店就在家门口的感觉。一碗豆腐花下去,赶走了寒气”。

炎热盛夏,骄阳如火,人们懒在空调中避暑。但卖豆腐花的蒋师傅顶着烈日,高声吆喝着卖豆腐花的叫卖声,这声音传到附近起房造屋的人家,许多主人懒得烧点心,这时的豆花如及时雨,给匠人充饥解渴,二碗豆腐花到肚,匠人们一块又一块砖,一铲又一铲的活儿更麻利,干劲也足了许多。主人说:“大热天白天时间长,请匠人最合算。蒋师傅的豆花帮了大忙,改善了他们的伙食。

清代胡济苍写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咏物言志以喻人。已经做了一辈的豆腐花的蒋钰香说,他手艺是他父亲手把手传下来的,更是传承做豆腐花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像乳白的豆腐一样做人做事。他家做豆腐花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凭着这个传统的手艺,凭着待人和气诚心,生意红火。多少年来他家的光景还算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李立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7868/

一门九代豆腐花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