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康有山抒情散文之“男女之情生生恋,郎才女貌古今同”系列

2017-04-05 10:23 作者:康有山  | 3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篇目:

1、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情结(康有山原创)

2、从气质、风度和素养说好女人原创(叶梦康有山)

3、从苏轼的婚姻看古代文人心性(康有山原创)

4、史海沧桑弔名媛(康有山原创)

5、谈情说爱(康有山原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人们对“情”的疑惑;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这是人们对“情”的一种诠释;

“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所表现出喜怒哀乐等的心理状态”,这是字典里对“情”字的注解;

“人生有情泪沾臆”这是杜甫对“情”的一种概括,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情;

“蜡烛有情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杜牧对情的一种歌咏,这是一种男女之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韩愈对无情的鞭挞,是他对不幸者的一种同情,这是一种透彻、强烈、深刻的情。

凡此种种……

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又是对一切认知的必然,也是精神感受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和其他生命的千差万别,反应和接受的形式、状态、程度、结果不会完全相同。而且又因为在对待、联系、延伸、处理的不同,最终的结局也就会千差万别。在人们千百年来对“情”的感知梳理中,归纳出:情理、情感、情形、情欲、情爱、情愫、情商……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来规范和指导情的发展方向。

情作为心理反应,不仅仅反映在生命之间,也反映在生命对生命之外。例如乡情,民族情,爱国之情,还有对自然之情……这种情,也是人们特别重视的。所以,情之广大无边,

情之高深无极,远非云天浩海所喻。

情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不可否定,

在一个没有情的世界中,能够有人类的存在。无论爱情、亲情、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情”或“无情”,都是比较而言的。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就是指这种比较。

这几段晦涩而呆板的文字,可能使人陷入了更加朦胧而迷离的境地,本人恕不赘述。这里着重剖析一下男女之情。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从远古到中古,从古代到现代,从寒冷的极地到酷热的沙漠,从高山之巅到无边的大海,从天上到地下,只要有人,就有这种情。这里,我或许很武断地说,脱离了孩子时代之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有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态度不同、从而结果也不同的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不是爱情的同义语,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它既包含着爱情,也包含着友情和亲情。我们知道,男女之间首先是性的区别,而男女之间性的取向和含量,正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分水岭。其中,亲情中的性含量最少,友情中的性含量次之,而爱情基本完全是性取向。然而,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们之中的性含量的增减,爱情可以转化为亲情和友情,友情和亲情又可以转化为爱情,对后者大部分人毫无异义,但是,对爱情转化为亲情和友情,绝大部分人是难于接受或根本不接受的。

比如说,处于同乡、同民族、同国籍、同语种的男女,在特殊的情况下是会有亲情的,后来就成为朋友,毫无疑问又完全可以发展为爱情;而经过恋爱结为夫妻的男女之情,经过生儿育女、性观念的变化、衰老或移情别恋,把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当成亲人和朋友,这种变化,虽然在情的质量和爱的含量上有所贬值,但对两个人的关系威胁不大。即使是移情别恋,也往往属于“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那种较多。这种性含量的减少,使其中另一方在他(或她)的心目中亲情和友情的质也有了一定的上升变化,他或她视自己的对方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不会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对方。即使是这样,这种情对两人的关系也是一种威胁。当受到被移情人压力、外界压力、某种诱惑力、其他外力的作用,也很容易改变两个人的关系。即使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压力,由于环境、爱好、情趣、地位等的变化,也会造成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对男女之情,所谓的第三方的情况又是很关键的一环。其地位、年龄、相貌、财力、

社会地位、思想、品德、才学、伦理观念等各方面都在起着作用。这里所以不用第三者而用第三方,是因为这方和这夫妻中的一方的亲情或友情还没有上升为爱情。但不是说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会很迅速的。另外,不能不强调,主观意识还是起作用的,然而任何男女之情,在控制过程中,都是比较艰难的,更何况对那些意志薄弱这更是艰难。

这也不是说感情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也不是说只要有了男女之情,就会有后果,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因为男女之情的产生、发展、变化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的。这既有主观的,也有外界的,既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心理素质的限制,更有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何况人的感情程度也不见得都是那么强烈,它能生成,也会消失,能聚来,也能散去,

只是要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记得姜育恒唱过一首歌,叫做《梅花三弄》,其中一段歌词是:“人间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这是对痴情者的赞扬。我以为,对痴情者要具体的分析,要有所选择,既不能一概肯定,又不能一概否定,必须要看对谁、对什么、对哪个对象的情;是什么样的情,是好情还是坏情,是真情还是假情;要审视对方,还要审视自己,是否有那个权力,在好多的情况下,情是一把双刃剑,是害人害己的魔鬼,是恶煞,是鸦片,是剧毒。这就又要谈到爱情。

爱情是男女感情的最高极。

爱情的本质是真实,爱情的基础是信任,爱情的核心是给与,而不是索取。爱情作为一种感情的形式,它本身又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不是一个,而是好多。有的爱情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了婚姻,到达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结果,这种爱情也就是成功的爱情;有的爱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波折,波折之后,一部分夭折,一部分受伤痊愈之后,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有的爱情,停留下来,永远定格在爱情的阶段,这也是人们最期望的,是好多人所追求的,这即是永恒的爱情。所以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表现了人们对于永恒爱情的期望。这里要强调一下,婚姻是爱情的一个长期的驿站,也不是爱情的终极。有一首歌,叫做《最浪漫的事》歌词是: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谢谢你带我找到天堂。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种爱情,应该说是最圆满的爱情,也是最浪漫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又是爱情的一个驿站。

但是,那种最圆满的、最浪漫的爱情,却又不是流传最广的、流传时间最长的爱情。而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爱情往往是爱情的悲剧。就以中国流传的故事来说吧,

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唐朝元稹的《崔莺莺传奇》为代表,就是后来的王实甫写的《西厢记》;

版本较多、结果不同的是《铁弓缘》后来又叫《孟丽君》或《孟丽君与皇甫少华》这个故事。

结果较好的有《薛平贵与王宝钏》、这是流传较广的。因为王宝钏虽然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毕竟等回了薛平贵,而且双方都真情未变;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还可以;此外有“举案齐眉”的梁宏与孟光的故事;还有为妻子画眉的张敞,这都流传的不广;还有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历史上有“范蠡偕西施泛五湖”之说,但情节记载还不够详细;倒是貌丑德高的丑女美满幸福的多。这是因为古代一直把美女看成是“红颜祸水”,对爱情是采取禁锢的态度。即使是婚姻,也必须是“三媒六证”,根本没有“恋爱”之说。

由于种种的原因,古代流传最多、最广、最远的是爱情的悲剧。这些故事,或在唐宋以后的“勾栏瓦舍”由说书人讲述,或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在小曲中传唱,或在舞台上演出,

或由一些文人写成传奇与故事,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影响最远、最广、最大的爱情故事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这个故事,经过考古学专家、戏剧史专家、历史学家的考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它的具体年代还不是很详细的,还是众说纷纭的。大约时代是东晋往上推至汉代之间。故事的情节是:

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学,恨家无良师,故一心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之,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其父曰:"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其女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不忍使其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赴杭求学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于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至杭州城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其是女子,只念及兄弟之情,并无特殊感受。祝父思女心切,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这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其核心是:“生不同床死同穴”。而且,化成了一对翩翩起舞的飞蝶,在朗朗的碧空中,比翼齐飞。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对情人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经历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流传,故事被演绎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直到今天,各式各样的戏曲,各种艺术形式,都把故事作为内容演出。特别是交响曲《梁祝》演遍全世界。

孟姜女与范喜良的故事,也是一个特别凄婉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出现,要比“梁祝”早得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盂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盂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有人认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94年~前781年在位),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粱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盂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并没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盂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盂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为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有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日:“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盂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盂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盂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盂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农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盂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的着名学术着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着。

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还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的故事,尽人皆知。他所放映的爱情故事过去、现在都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浪漫的。

但是和《孟姜女》及《梁祝》比起来,似乎不是那么悲惨。

此外,像“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及至我们现代的电影《女驸马》、《天仙配》等好多的爱情悲剧故事都是特别动人的。

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首《孔雀东南飞》的民歌。民歌叙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恋人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是说两人结婚后,本来是特别美满幸福,可焦仲卿的母亲,却特别反感刘兰芝,逼着焦仲卿休掉了刘兰芝。刘的本意是等到其母下世后,再娶回刘兰芝。

但刘被休后,其母兄逼她再嫁,刘被逼无奈,在再嫁之夜投河而死。焦闻讯后,也自挂东南枝,上吊自杀。后来,两家把他们埋在了一起,坟上长出了两棵树,这树长得很快,长大以后,两棵树的枝叶相交通,宛如互相拥抱一样。上面还有一对鸳鸯,比翼齐飞,相依相随,

同出同入,鸣叫声音凄楚动人,夜夜直到五更天。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和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差不多但结局更加悲惨,他们双双为爱情而死,以身殉情,表达了对爱的忠诚,用生命与封建势力作殊死的抗争,显现了爱情的力量,从而更加突出了千年以来,人们希望爱情、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惜粉身碎骨的勇气。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感情是人的自然属性,有感情所带来的友谊、亲情和爱,也是很自然的结果。问题是我们在感情的道路上,怎么走好,怎么正确处理,怎么在爱护别人的前提条件下,保护好自己,又不伤害别人,正确处理乡情、亲情、爱情,正确的看待男女之情,正确地处理友谊和爱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我们的青春和爱,更加美丽而健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度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的一生。

特别是我们的年轻的朋友们,我衷心的祝愿你们!

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情结

悼亡诗,是古代诗人用以祭奠妻子或心仪女人、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抚思的一种诗歌形式。近年来,人们对悼亡诗格外关注,有人特别编著了悼亡诗史,用以研究古代诗人的情愫。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爱的重视,对古代诗人的人格重视。因为研究悼亡诗不仅能更深地挖掘诗人的思想性格,而且能更深入地发现诗人们的气质、情怀与精神品味,从而鼓舞人们的爱情与生活。

人们说:生与死、爱与恨、男人和女人,是文学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已是被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证实,更是为悼亡诗所证实。人们从悼亡诗中获取了生活与爱情的力量,也就更加鼓舞了人们对生活、爱情的信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与爱情的勇气。所以,现代人对悼亡诗的视觉越来越敏锐、犀利。

其实,悼亡诗在先秦已经出现。如诗经中《唐风、葛生》中就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号。这是古人对爱情的誓言。人们之所以对悼亡诗期许与赞扬,是由于人们对爱情的梦想与追求。诗经中的《邶风、绿衣》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生离死别之叹,这是远古时期人们的爱情婚恋观的反映。虽然,诗经中的诗没有一首能搞清是谁所作,但是司马迁《史记》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足可以说明,诗经也是古代的诗人们、学问之士——夫子们的创作。

到了六朝时期,悼亡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呈现在诗坛上。而擎举悼亡诗这面大旗的则是后世人们极尽推崇的才貌具佳的大才子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河阳即今洛阳市吉利区,北靠邙山,南临黄河。他的时代正是“八五之乱”之时,所以他五十四岁(公元247——300)就被赵王伦和孙秀杀害。潘岳的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安仁轻敏,故释发而韵流”,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上品。他的创作基调是悲而不壮,哀而不怒,语言华美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充分表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特色。在太康诗人中,人们以“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称道他在当时的诗人中的地位。

据《晋书》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也就是说他长得美,女人们扯手圈住他,不让他走。刘孝标《语林》中说他:“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所以他吃水果就不用买了。

潘岳之妻是晋代大书法家,戴候杨肇之女杨圆姬,那是晋武帝秦始9年(公元274),那时他27岁。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杨圆姬去世。潘岳难能之处在于,他虽貌美惊世,但只娶了杨氏一人。尽管世人翘首企望,女缘遍地,却不曾有一丝外遇。就是在他赴刑就戮的前一年,杨圆姬谢世。杨氏病殁,他写下悼亡诗三首:

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

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

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寒霜?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朦胧。辗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空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

彷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天逝。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遗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己卒岁。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寄。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馀。

除悼亡诗之外,潘岳尚有《杨氏七哀诗》一首:

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山气冒冈岭。长风鼓松柏。堂虚闻鸟声。室暗如日夕。昼愁奄逮昏。夜思忽终昔。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先后讵能几。谁能弊金石。

这都是潘岳的悼亡之作。从其内容上看都是长歌当哭,凄苦哀号,不胜心酸,可见其对亡妻杨圆姬的无限的挽恋。而杨圆姬又是一个美丽多情,淑婉才高的美女;从意境上看,悲凉彻骨,凄楚哀怨,人去楼空,佳人不在;从词句来看,则尽是“寝兴目形存,遗言犹在耳”,和“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感心情和悲凉情绪。而由于对斯人情爱笃厚,这种伤感和悲悼又是挥之不去的。潘岳这种情态引起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同情,而且也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

六朝时代的悼亡诗,除潘岳之外,那就是沈约了。就相貌来说,潘沈齐名,所谓“沈腰潘鬓”。陈后主的“沈腰潘鬓消磨”,就是指他们两个。不过不同的是沈约登上了人臣极位,不似潘岳政治上漂泊失意。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尤以助萧衍登帝位有功,被任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官至宰相,封建昌县侯,卒谥“隐”。后世称沈隐公。

沈约在史学上贡献颇大。他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撰成《宋书》七十卷。他还撰写了《晋书》一百一十卷(但未流传后世),《齐纪》二十卷;在思想上,他提倡“孝行”、“孝廉”,他是“有神论者”;在文学上,他是“永明体”的领袖人物,提倡“四声八病”要严格,特别强调“音韵格律”;钟嵘在《诗品》中说他“长于清怨”,这都反映在他的山水诗和悼亡诗中。沈约不饮酒,少嗜好,居处简素,心平意和。他尝作《郊居赋》以自律自约。唐初的著名史学家姚察、姚思廉父子在所著《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其人品和文品,说他“高才博冾,一代英伟”。明末爱国志士夏完淳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句,是说沈腰之细。

沈约的悼亡诗基本上是以物比人,倾诉那种人不如物长,人逝之后,旧物犹存,逝者不知,生者哀伤的心情。从他的悼亡诗可见沈约诗歌风格之一斑。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吐芬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与潘岳悼亡诗比较,潘岳的悼亡诗激情、哀怨、深切,而沈约的悼亡诗则是清怨、幽绵。诗的前半部是人生易逝,人生短暂,人不如物,而且一去不复返;诗的后半部则是将悲伤的情感与凄凉的环境融合,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伤悼。

六朝时的江淹和庚信也写过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也是悼念其亡妻的:“适见叶萧条,已复花掩郁。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垂涕视去景,催心向徂物。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因为这类诗最能拨动人心灵的脆弱的底线,因而也最容易受到读者的重视,越容易被人们熟知。

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繁盛辉煌的时代,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巨大的伟大诗人。但悼亡诗在初唐较少,中晚唐之后居多。杜甫为亡妻杨氏就写过《促织》,后被误编入秦州诗中。象孟郊、贾岛、韦庄、韦应物等人都写过悼亡诗,刘禹锡也写过。如韦庄的《悼旧居》有“芳草又芳草,故人杨子家。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皓质留残雪,香魂逐断霞。不知何处笛,一夜叫梅花。”及“开箧每寻遗念物,倚楼空缀悼亡诗。”但唐代最为人们熟知的仍是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诗。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河南洛阳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因宗族排行第九,故亦称“元九”,他8岁丧父,由母亲郑氏亲授书传。15岁及第,历任监察御史,代理通州刺史,尚书省左承,尚书令(宰相),武昌军节度使等职。

在文学史上与白居易齐名,故称之为“元白”。他在政治上主治严惩污吏,思想上归从佛道,文学上力主创新,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在婚姻上,贞元16年(公元800年)。他21岁,随母寓居蒲州,与远亲崔姓少女崔双文发生恋爱。后来他在传奇《会真记》中叙述了这一段故事。《会真记》即是元杂剧《西厢记》的底本。而其中的崔莺莺,既是当时的崔双文,其中的张生则影射自己。但这段恋情没有结果。

后来他科举得中,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被招为婿,韦夏卿将自己女儿韦丛嫁元稹。这韦夏卿就是他后来写悼亡诗中的“谢公”。809年,三十岁的元稹在监察御史任上到四川,在那里结识了成都才女薛涛,他的妻子韦丛就在这一年病逝。韦丛的病逝使他受到极大的打击,他十分伤感,借酒浇愁。后来他与薛涛曾产生恋情,但薛涛比元稹大十一岁,是个纯粹的姐弟恋。薛涛一生在成都经历过十一任节度使,但交往最深的还是韦皋。她死时,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写《墓志铭》。811年,韦夏卿属下李行俭将自己的表妹安仙嫔许配给元稹,三年后,安夫人生子后逝去。元和11年(公元816)经人做媒,与刺史裴勋之女裴淑(字柔之)结婚。长庆二年(公元823年)居相位三个月后,被贬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此时他和薛涛旧情复发,并和浙东名姬刘采春瓜葛往来。

在元稹的悼亡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的《遗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是元稹写给他的妻子韦丛的。第一首写的是回忆韦丛对他的体贴和勤俭操持家务的往事,谢公喻指其岳父韦夏卿。最末二句写他已不再拮据了,有钱了,但妻子却不再能与之分享。斯人离逝,只有坟前悼祭。第二首是着重睹物思人。衣裳看尽,针线犹存,娇妻因梦送钱,依旧十分关心着他。最末两句是说生离死别之恨虽不可避免,但韦丛与自己共度的贫苦生活,所以更使自己痛惜伊人。第三首是说爱妻逝世,只要稍闲下来,因思念韦丛,自己更是十分悲痛。然而人生短暂,无不如白驹过隙。而邓攸遇石勒兵,弃子保侄,时人誉之。潘岳悼亡杨圆姬之哀都对死者没什么意义。只有自己夜里常常睁开眼想想她,才能对她平生不曾多有欢乐有所报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是作者对夫妻相会这一飘渺希望之绝望,为下句的报答做为前提。意思是说只有永远记住她,不忘记她。才是对她最大的报答。

这三首诗都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这些细微的生活情节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蘅塘退士说“古今悼亡诗充陈,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这是至高的赞誉。

《遗悲怀》这三首诗,从一个悲字入手,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层层迭加,如水如浪,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从韦丛到自己,从过去到眼前,可说是字字出于肺腑,句句凝自心头。是真情实感的倾诉和表露。此外,元稹的《离思五首》也很著名。其中第四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感情也很深沉。

关于元稹与崔莺莺(崔双文)、薛涛、刘采春这三人的关系,我以为:

一、爱情与婚姻不是一回事,众所周知,陆游和唐琬分别后,续婚再娶,但他对唐琬的至深真爱却是永不忘怀。我在《千古绝唱诗人情》中曾提过这一观点:有的婚姻是爱情的继续,有的婚姻没有爱情;有的爱情成就了婚姻,有的爱情却永远不能成为婚姻;所以陆游停婚再娶没有受到世人的责怪,不曾损害他的关辉。元稹和薛涛、崔双文有爱,但不是以婚姻为目地的,这种爱是对其才情,品格之爱,包括后来与歌姬刘采春之间之关系,元稹绝不是以嫖淫为目地,至少元稹与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肮脏的。

二、元稹对其爱妻韦丛是真心怜爱,而韦丛对元稹也是爱恋之深。其诗中对韦丛的思恋和悼念之情之实、之诚、之烈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在那个妻妾成群的时代,元稹始终没有纳过妾,而苏轼明明白白纳过妾,但谁也没说苏轼悼王弗之作是虚假。何况史籍中关于元稹与韦丛的伉俪真情的记载是积案盈箱的。当时著名歌唱家商玲珑就唱过元稹数十首诗,她对元稹也是明明白白,情有所钟,难道能说元稹与商玲珑也有染么?

三、自古才子皆多情,以元稹的才情,当然会有许多的追慕者。薛涛也罢、崔莺莺也好,还有刘采春、商玲珑等等,元稹对她们有情有爱,但未必是男女之情,也未必是男女性爱。就如同我们今天,好多名人有粉丝,好多靓女也有粉丝,但不能说不好。那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没好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走绝不会是好东西”的意识也是不对的。像鲁迅笔下的阿Q,吐口水,投石块,岂不是愚氓之极吗?

无论怎么说,元稹的悼亡诗不仅感动了古人,感动着今天的亿万人,也必将感动着后世的人们。“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势必永远绽放在人们的心头。

除元稹之外,唐代著名的悼亡诗人还有李商隐,他的悼亡诗的幽怨和深情也十分感人,所以他的悼亡诗遍及世间为人熟知,他比元稹出生约晚二十多年。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河南荥阳人(今郑州)。祖居河南河内(今河南泌阳)。早年其父在浙江幕府去世,家境贫寒。少年的李商隐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做小买卖贴补家用。其同族叔父很有学问,很器重他,教习指导,再加上他本人聪敏,颖悟能力强,很有才名。十六岁写出了两篇优秀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深获当时士大夫赞赏。在任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关照下中举,后于令狐楚举丧期间,遇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应王之邀去其幕府做幕僚。并娶王茂元之女王晏媄。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个端庄秀丽,温雅体贴的好妻子。839年(开成四年)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旋调弘农县尉,后不久辞职。其母丧后,曾在家隐居几年,845年重回秘书省。847年(大中元年)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入桂林,不到一年郑亚被贬,他又返回京城,被任为盩厔县尉。大中五年,王氏疫殁。这一年他被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为幕府参军。大中九年,回京任盐铁推官,三年后罢职还乡,大中十三年在家乡病故。

在爱情方面据说在他婚前,曾有一个叫柳枝的女子,是洛阳大富商的女儿,听了李的《燕台诗》后心生爱慕,主动提出约他相见,但李失约,后来两人再未见面,因柳枝被权势者收为妾。柳枝的命运李也不得而知。锦瑟是令狐楚家中的侍儿,李商隐在令狐楚家受业时曾与她有过恋情,但无结果。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是写锦瑟。李商隐还曾有诗寄宋华阳姐妹,他的《无题》诗“相见实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便是寄宋华阳的,他们之间的恋情确实十分火热。有人便杜撰李商隐与宋华阳姐妹有染。荷花是传说中李商隐的恋人,是在他进京赶考之前,两人十分相爱,但荷花后来染病,李陪伴至荷花陨命。

以上诸说,多是臆断或猜测,未必皆有其实。1927年有个苏有林写了一本《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有不少是“附会”之说,但有不少人接受了他与华阳姐妹的关系,这本书再版时改为《玉溪诗谜》。

在文学上,李商隐开创了“西崑体”要求对仗工整,词藻华美。王安石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有594首。《唐诗三百首》中收入了他的22首诗,居李白、杜甫、王维之后列第四位。

李商隐的悼亡诗主要有《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曰: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诗人将爱妻过世与本人的无限悲哀寂寞之情,对亡人的悲哀与本人的凄楚揉并在一起,以漫漠的“万里西风”,令人更加伤感的绵绵秋雨,无限艰难的自身病痛,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念,从而突出了对妻子逝去的悼恋。

在《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作》中,他说: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这首诗的“露如微霰”,“风过回塘”都是悲凉情境,万竹亦悲,红蕖披离,都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然而这种悲思,惟灯可见,惟酒可知,从而将亡妻,故旧,身世汇在了一个人生无常的悲痛的基调之中。

在《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这首中,他写道: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架机。

这首诗以漫远的从军之路,三尺的厚寒之雪,无家可寄征衣的浩叹结合在一处,想到爱妻亡故,架机空位,无人在机前织布,无人再裁布制衣,远寄征夫。诗中以无妻即无家,妻既是家的深厚情感,用今昔的强烈对比,温馨与伤感,同处与孤独的巨大反差,表现了对妻子悼亡的无限深情。

从苏轼的婚姻看古代文人心性

宋朝一开始就是一个内政、外交、军事都十分软弱的朝代。然而在文学艺术上却十分繁荣。在文学形式上,除诗歌在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之外,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阶段。和唐代一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词人。在悼亡诗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苏轼、梅尧臣、贺铸、吴文英、陆游等人的悼亡诗都使人感动。其中尤以苏轼为突出。

苏轼,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1037——1101)。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有才名,史称三苏。其母、其妹都是极有才情的女人,可以说苏氏一门确是文学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三曹”可与“三苏”并论。

苏轼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在政治上他先是与王安石的新政派对立,而王罢官之后,司马光一派旧派主政,他又反对旧派,所以在政治上不得志,一生几乎过着流浪的生活。他21岁中进士,受其恩师欧阳修的赏识。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以后又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后调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后坐文字狱,险丧命,此即“乌台之案”。坐牢后,神宗死,哲宗即位启用司马光,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升任起居舍人,旋任翰林学士,所以世称“苏学士”,但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放逐到杭州任太守,以后分别在颖、惠、儋州(今海南岛)任职。宋徽宗即位,又先后调廉、舒、永诸州,1101年,回朝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在文学上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诗词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对后来的爱国诗人们有很好的影响,他是一个全能型作家。诗人晁补之、张来、秦观、黄庭坚都是他的弟子,俗称“苏门四弟子”。

在感情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以感情为先,永不背叛感情。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女人钟情于他,也有他钟情的女人,但他绝不放纵自己。鲁迅主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所接触的女人,有的是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赞赏,但却从不轻浮。他的初恋是他祖父葬仪时,与他同族的堂妹相恋,但这一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其结局是不了了之。晚年流放在外,听说堂妹去世,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绞”,流放回来过靖江,特意到靖江堂妹与其父的坟上去祭奠。第二天,朋友们去看他,见他面壁而卧,犹对壁流泪。他十八岁时与十五岁的眉州青神女子王弗结婚。王弗一生和他琴瑟相和,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东坡逸事》中有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说苏轼和朋友会,王弗幕后听言,以品来人的心品,再诉之于东坡,以定往来之度,可见王弗人品之高尚。东坡吟诗,王弗在旁听之,他偶有遗忘,则王弗提醒他,可见王弗的聪慧。史称王弗“美貌端庄”,“通晓诗书”。1065年苏轼三十岁时,王弗病逝。死后王弗被葬于眉州苏母之坟旁,墓茔山冈上,苏轼栽松万株。

王弗去世后第四年,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比苏轼小十一岁。王闰之生性随和,性情温顺,百事皆遵依丈夫。她尊崇丈夫,依顺丈夫,使苏轼十分感佩。《后赤壁赋》中,“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就是王闰之。

在与王闰之婚后,他于杭州任上纳受了聪敏明惠的小丫头朝云,后经教习,被培养成“才情俱佳”的女人。后被苏轼纳妾,称为“如夫人”。苏轼比青云大二十六岁,在苏轼被流放岑南时,朝云一直陪伴左右,还为苏轼生了个儿子,取名“遁儿”,可惜夭折。苏轼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即指“遁儿”,这首诗是苏轼专为“遁儿”所写。1095年7月5日,朝云患烈性转染病,不幸身亡,时年34岁,与苏轼生活了二十年。朝云死后,苏轼遵其遗愿,把她安葬在惠州西丰湖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合亭,亭柱上刻有“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楹联。以后还写过两首诗悼念朝云。苏轼也专门为朝云题写了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忠敬如一”,时年苏轼六十岁,可推算出朝云十四岁嫁苏轼。苏轼赞誉朝云,品貌堪比梅花,轻款堪比破晓碧天中的轻云,表达了苏轼对朝云无限追恋的心情。

苏轼的悼亡之作,莫过于他的《江城子》。词中的思念、顾恋、追挽、号呼,让每个读诗人震撼、感动、赞佩、同情,体现了苏轼对亡妻的真诚、炽烈、深厚、无限的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弗是死于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死于开封。正是十年光景。他结合自己的仕路蹉跎,以真挚深沉的悼念之情,怀恋自己的发妻王弗。诗的小序明确了说是记梦,但这完全是朝思暮想的结果。虽然夫妻永诀阴阳十载,但“不思量”,也“自难忘”。可见这怀恋是自然而然的。在那远隔千里之外的山冈,松声簌语,孤坟伫立,冷月悬空,寒星苍凉,妻子的孤魂独魄,在夜风中踟蹰,妻子的荒塚黄土,阒寂无声,可见诗人的哀伤到了什么程度。即使是见了面,但时移岁改,黄泉苦寂,世上多舛,已使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生者逝者都一样难于相互识别。也就是岁月的折磨,相互强烈的思念,让生者之相、死者之貌,生者之魄、逝者之魂都会衰老,当然是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

后阙起句,直抒胸臆,从梦魂还乡着笔,一个“忽”字,是惊喜也是失望,是慰籍也是哀痛。梦境的情景是清晰的、美好的,是平常的,也是那么令人向往的。逝而无痕的如烟往事,故居宁静的小屋,每日顾鉴自照的小轩窗,心爱的恋人正在那梳妆打扮,娇妻蓦然回首,意在请丈夫评品“眉毛深浅”、“胭红轻重”使两人相顾。可翻然又略知是梦,心酸、惜恋、疼爱和惊奇及悲哀百味杂陈,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无奈。最末句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归于故乡的坟塚,其实是归于妻子王弗的娇躯,然而却是作者本人的心境。也就是说,那一连串对往昔岁月的回顾,虽是在梦境中显观,都是作者“不思量,自难忘”对夫妻之情的顾恋,是对逝者痛惜,也是对自己身世不幸的叹息;是对逝者感情的寄托,又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小轩窗梳妆引发的是相顾的无言,伤泪千行。可见其幽梦似虚似实,似真似假,似幻似觉。这种悲喜难分,阴阳难分,虚实难分的似有似无,最后归结为永难忘怀的孤坟冷月,独塚寒星,凄墓雁唳,拂抔怀土,松鸣荒山的地方。

其实,王弗是葬在苏母之坟侧。但作者“孤坟”之用词,不仅表达本人的痛惜,更多是苏轼本人对自己与王弗关系的严正态度,即这“双”而不孤的止有他本人和王弗,才是“末了归宗”。苏轼于葬妻之处“植树万株”,那幽暗的松林,松风的簌响,山谷的萧鸣所构画的意境,自然是无限凄凉,无比幽深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才使读诗的人们从心、情、感、觉上得到更大震动,所以才有更大的感染力。

除《江城子》悼王弗之外,苏轼还为超超写了《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其句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超超因仰慕苏轼,发誓非苏轼不嫁。据说是苏轼贬岭南时曾宿于一个驿站,驿站女子超超曾趁月色在窗下偷窥苏轼,被苏轼发现后,超超逃入花园深处。至苏轼知道原委后,答应超超待回京后迎聚。可回京时,超超相思而死,并遗言埋海边沙滩,等心上人回来。苏轼感其情义,故而作之。

其实,苏轼之才名,不仅当世人人倾慕,就是后世也有多少人倾仰。就在现在,也有不少丽质名媛发出“我要嫁苏轼”的狂呼,并明言快语说:“哪怕在苏轼指间心头只一刻,也心满意足”,足见其博得女性追恋之深。苏轼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那是遇赦从儋州返京,写过《卜算子、缺月桂疏桐》之后。他死后和王闰之合葬,因其早有诺言。

北宋时著名悼亡诗人还有贺铸。

贺铸:(1052——1125)卫州人(今河南卫辉)字方回,自称为贺知章后人,以贺知章居庆湖,又自称庆湖遗老,祖居山阳(今浙江绍兴),人称其贺鬼头(因其长身耸目,面色铁青),其貌不扬,终生潦倒。娶宗室女赵氏为妻。有人说其妻对他不好,也有人说其夫妻恩爱。1100年其妻赵氏病故,葬于苏州郊外。赵氏相貌娇好,勤恳朴实。其亡后,贺铸写《青玉案、思越人》: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其“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是千古名句。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哀唱胸臆之悲恋,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思念。

此外如梅尧臣,张耒等人也都写过悼亡诗。

到了南宋,悼亡诗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除陆游的“梦断香消四十年”和“城上斜阳画角哀”及“沈家园里花似锦”之外,还有著名的《钗头凤》吴文莫、刘克庄、戴复古等人的悼亡诗,也很悲凉真挚。陆游的千古绝唱本人已著文说过,不再赞述。

在人们对悼亡诗词的关注中,还有清代的纳兰性德,可以说纳兰的悼亡诗词有很高的水平。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后避东宫讳改性德,字容若,(1655——1685)清顺治、康熙朝人。其父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他是长子,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其诗词不仅在清代词坛声誉极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他的《纳兰词》光彩夺目,很是动人。他虽事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生活。他才华俊逸超群,不仅善文,而且武功了得,深受康熙宠爱。王国维称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虽热爱诗词,但却任武职,在康熙身边任二等侍卫,后晋升一等侍卫,属正三品。史中说他“重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是他词作的主旋律。他二十岁与二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成婚,时年卢氏十六岁。卢氏“生而婉丽,性本端庄”,婚后两人恩爱甜蜜,伉俪日笃,相依相伴。但仅仅三年,卢氏因染伤寒,溘然而逝。后来纳娶关氏,并纳颜氏伴房为妾,但对卢氏的思恋仍使他十分伤感,无限悲哀。他的诗词中“悼亡之吟颇多”,且“知已之恨尤深”。1685年7月1日,性德以寒疾亡。死前七日犹在渌水亭设宴,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病中,康熙曾赐药,死后其师徐乾学为他作《墓志铭》,死后与卢氏合葬。在《墓志铭》中徐乾学称他:“至孝,性耐劳苦”还说他“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说他武功是“发无不中”。在政治上,他曾出使北疆考察,调查沙俄侵扰边陲情事,所以他写了不少“冰雪诗”。

他的悼亡词主要是《沁园春》。篇前序说: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这首词开头便以痛惜之语发生“瞬息浮生,薄命如斯”的感慨,牵起不能忘怀的往事。那往事是“并吹红雨”,“同倚斜阳”,这使诗人更加悲痛心酸,所以“深哭一场”。但人逝去不能再现,也只能是梦里隐约,不可能那么端详。下阙是思绪的延伸,加重了作者的愁怀。结尾用无奈结束。只有声声邻笛,谱出迴肠。

其次,纳兰性德还有《眼儿媚,中原夜有感》,以“手写看台金字经,唯愿结来生”。表达了与爱妻的来生之愿。《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的“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此外还有《采桑子》、《鹊桥仙》等,都是愁、悲、哀、叹之咏作。

他的这种情绪和心态,使家人,朋友都十分为难和不安,后来,他的好友顾贞观帮助他纳娶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但是纳兰性德伤感日深,竞于第二年病殁。年仅31岁。

除《沁园春》之外,他的《金缕曲,亡妇祭日有感》,亦不失为千古绝唱之作。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更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受纳兰的影响,清代不少官僚,文人都写悼亡诗。如清代名臣张佩纶有“月冷空床簟,风寒客邸衣”之吟。张佩纶亦一生三娶。

所以说,在古代,女人不仅是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创作的重要源泉,更是他们灵魂的突出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对诗人来说,是彻骨、凝重、深刻的,是不可或缺的。从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看,由于他们的激情、美感而对女性的强烈追求,要超出其他人。而他们对女人的追求则主要是在美貌与品性方面,即以美貌、漂亮、贤淑、柔顺为主要出发点,他们对美女的好感更多的体现在感情与精神上,停留在欣赏与爱护上。他们主要想达到的效果是“知音”与“共鸣”,而不仅仅是占有。另一方面,在他们心仪的女人们故去,在他们的悲哀和痛苦中“呻吟”、“号呼”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他们对女人的依赖,表现出他们心灵和感情的脆弱。

在封建时代中,封建势力是强大的。封建观念自始至终地都是在封锁、阻挡、压制和打击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但是,诗人们并不为其所阻吓。他们在呐喊,在冲击,在奋争,冒着不惜被诘诟、被毁誉的危险,强烈地释放着人性的光芒,演绎了一幕幕凄美的篇章。认为女人对男人的追求主要是才学和气魄,男人的追求主要是相貌与品格,没有附加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性爱”。古代诗人对女人的爱是真诚、热烈,刻骨铭心,虽然深爱者死亡或离去,但都是他们在一生的赤诚中不会淡忘;对于女人来说,他们为真爱不惜抛弃、捐献自我,如超超和朝云,在真爱之外,没有物质追求。而潘岳和纳兰,更是为心仪之人抱守一生,陆游则是耄耋之年犹念念不忘沈园的情事,这也不能不深刻地说明了古代诗人的男女之间情怀的高尚。

从气质、风度和素养说好女人(叶梦康有山)

当你潜心聆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读一首令人唏嘘的情诗《长恨歌》,那纷滴潸然的泪雨可能就遮萦了你那明亮的眼眸。世间啊,飘洒这深爱的悲歌呦,就是在九泉也无归处。“魂兮,归来乎?”那一抔悲怆,漫洒在黄泉路上,顺着奈何桥下那涛声依旧的阴曹水,輓唱着悲天悯地的哀音,把在世间不能实现的誓愿,带到了那洪荒凄冷而又阴怖的鬼域,然而却无论如何哀呼惨号,终于也还是不能重复过去的故事。李香君晨钟暮鼓中的早诅晚咒之恨怨,终于还是挽不回来昔日的侯朝宗。这里,我且以淡泊宁静的心境、携一壶劝挽你情怀的香茗,在云路过的云朵间,在微风拂过的柳隙中,追寻你今生尚未开启的衰老,把这段文字捧送在青春面前。

真爱是人生的真谛,真爱是人间的永恒,真爱是人类的本能,真爱是青春的力量。像画卷和交响诗一样,它能描摹出最鲜丽的画面,能奏出最动人的乐章。

爱的本身是一波从心底发出的震颤灵魂的悠扬的琴音。如花香的弥散,是从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它甦醒着灵魂中一切的疲惫,驱除着心神中的一切烦愁和忧郁。当人们的灵魂能被爱浇灌,她会飘逸出美妙的芳香。无论是倾听,还是倾诉,或者抚慰,或者缠绵,那心灵与心灵的融洽,生命就会焕发出纯净、绚丽、温柔而美妙的光芒。

爱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关怀,绵绵不绝的爱,常常在相遇之时爆发,然而它又是在常常地潜伏中,潜滋暗长着,却又能万水千山阻隔不断。

爱是心中希望的阳光,一份不灭的信念,像一场绵绵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照亮不灭的信念,能照亮每一颗活生生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爱也是医治心病的最好良药。

唯爱,才开辟了宇宙的洪荒,才把人类从朦胧带向了光明。爱是万紫千红的美丽的鲜花,装扮着人间的丰富多彩。

无论你经历过多少事,但好多好多的往事,你可能不知不觉地就忘记了,但有好多的往事、有好多只隐约过你思想的不经意的细微末节,却让你刻骨铭心,有的是那暂短的一瞬,却支撑了你的一生。

千年埋藏的爱,造化出千年的美丽;亘古不变的思念,酿出千载流传的真爱。那痴情的蝶儿编织出来的千年的缠绵与凄美,那梦似的萦回缠绕,是扣人心弦的结局所书写的倾诉了千年的红尘的赞歌。

没有生命中的赞美,人类就会失去感怀和激情,人世间就会荒芜,那么生命的花朵就难于绽放。

但是,人世间从来就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沉重的压抑,让卑怯者无法抒,发自己对美的爱恋。而只有世间有了爱,人们才将这挚爱如山的情感铸嵌于心底,勇于发出对美丽的赞叹,生命才会有春天,世界才会有万紫千红,人们才会擎起生命的光环。

然而,藤萝似的缠绕,那绝不是爱。心神的相通,那是爱的根本。在真爱面前谦恭,那是风度。只是肉欲方向的追求,那是低级趣味。对着灵与魂相托的挚友,纵使在男女之间,也千万不要亵渎他的高雅与神圣。正是由于“人生难觅一知己”,所以人们才“天涯海角觅知音”,不辞千辛万苦,不怕山高水远,不惧雷打火烧,倾尽自己的气力和智慧,要找到那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相爱者。

是的,好女人必定会引起好男人的关注,男人们一定更爱好女人。但是,爱不必是终日里的卿卿我我,天涯遥远也有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就是说,相爱既不表现为占有,也不该是肉欲的满足,绝不要把爱体会成是性的实现。

世间有万紫千红的百花,花朵的娇艳,花蕊的柔嫩,没几人不爱。但是你不能见到好花就掐下来,吞进嘴里或插在头上。所以,世间的百花才繁茂丰盛。花儿丰富了生活,生活就为百花的生长更适宜的条件。“美人如花花如梦,梦如花颜隔云端”,美女是天地间的尤物,是天地间的钟灵毓秀,日月光华、微风细雨,使他们生成娇媚光彩的妖娆。谁都会喜欢美女。因为她不仅养眼、慰心、怡情,更重要的是美女的气质、风度、素养与常人不同,惹人怜爱和珍惜。爱花人该是在远处欣赏,爱花是钦佩和护佑,有人却免不了心猿意马,心存亵渎之念。

美貌女子对红尘是巨大魅力,不能把鲜花这世间的尤物的情采贬斥。须知,具有高贵气质的美女,她们姿采的出众、风雅的的魅力、风华的浪漫、青春的鲜活,是世上最美好的篇章。是的,非凡的姿色美女完全可以倾国倾城。她们的气质,是在世代累积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是在红尘世间的天光地气中修炼出来的,是在山光水色的滋润中哺育出来的。爱美女也是一种崇高的品格,女人爱美,所以女人本身也就是美的化身。

美女,没有界限。不可否认,高超的气质,高雅的风度,高洁的素养是美女的底蕴。美女并非是必须漂亮,但漂亮对于美女的气质、风度和素养确实是个极大的支撑。

气质所造就的风度,没有轻浮,没有浪荡,没有粗劣,没有鄙薄。是那优雅的举止,娴静的姿态,可亲的笑容、可敬的品格、非凡的才学和技艺、琴棋书画的高深休养造就的。那些气质高贵美妙的女子,他们的的精神境界都是由素养决定的。他们的气质是真诚、善良、开阔、包涵、娴雅、宽和与才艺。所以,在他们身上,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是的,女人的魅力和年龄、美貌是相关联的,但如果美女没有气质、风度和素养,只有面部的光彩,那就必然会失去她一切的魅力。

人们完全能被一个气质绝佳、风度翩翩的琼态玉女所倾倒,不会对一个猥琐、粗俗、浪荡的女人产生好感。成熟的美女,美得香馨,宛如一首诗,令人深读不厌,令人吟读起来会觉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使人感到情趣盎然。美丽幽雅的举止,周身潇洒得体的韵味,会令人陶醉,而且这种感觉使你沁魂入骨。女人有一种美丽高雅。高雅可以创造无尽独特的深蕴,它不会因为岁月的剥蚀而斑驳褪色,那是一种永久的存在。热情洋溢的诗人们,把赞颂慷慨、毫不吝啬赠给漂亮的女人,女人便获得一种由内而外的迷人魅力和高贵的韵致,充满灵秀之气和万种风情仪态。

爱美是一种价值,女人爱美是一种天性。女人的美,是在接触自然界中的天光地气的过程中形成的。爱美是陶冶滋润善良品格的力量,更是陶冶坦诚和率真情操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女性的美,受到了男人的极度珍重。

美女如诗,使人百读不厌,她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是绝妙的诗句。读女人得心净,不怀邪念,方能品出甘怡之味。

好诗是在平淡的语言中寻得的。堆砌词藻,追求华丽,是不会写出好诗。好女人未必浓妆艳抹,而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垫底,以飘逸而不失端庄的仪态取悦于人。所以诗有雅俗淫邪之分,女人当然亦有放荡低俗之辈。

好女人是一首上品位的诗,男人要品,女人也品。不同的是男人用心去品,因而容易陶醉。美女犹如冬日的梅花,夏日里的牡丹,有如山上的红杜鹃,莲塘里盛开的菡萏。用眼去品,惹人艳羡。女人的恬静,犹如清澈河水那样静谧、深沉,宛如夏夜里蓝天那样温柔,宁静。女人,常常含着微笑在恬静中回忆那繁花绿草相映的春天,在那深沉宁静的春宵夏夜,一片云、一颗星、一阵微风,一片月光,都是甜蜜,都是美。人生,便在这无数个小小的甜蜜的日夜和峥嵘的时光中中,滑过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女人常常默默地翻阅那些珍藏的回忆,看着那些往昔的日子,感受自己在岁月里,时光所刻下的印痕。那每一次的回忆,都感悟着人生峥嵘岁月的淙淙,岁月就这样在女人回忆的时候留在了心里。双眸中的柔情,一袭素衣,一头秀发,薄施粉黛。无论是少女的含苞清丽,还是少妇的丰润妩媚,都同样展示着女人之美。

有气质的女人大多钟爱音乐。她们经常在音乐的美妙中,陶冶自己的性情。

音乐对于人们是绝对有魅力的,二胡柔和而低沉的音色,能使人倾诉内心的轻幽,也能诉说内心的悲叹和伤感。古筝的轻悠缠绵音声,曼妙而悠扬,弹得好,不仅能把唐诗宋词的意境复制出来,还能把千古的沧桑、人世的炎凉、日出日落的岁月交替表达得淋漓尽致,更能刻画出玉女的娇艳与玲珑、青春的旖旎、人生诗画般的的美好。洞箫的低沉悠远,既能把历史厚重的岁月,重新映现,又能把千万年的沧桑迭代缕出一缕缕的诗章。音乐激发出来的热情,不但能能使玉女青春的热血激荡澎湃,甚至可以把她的气质提高到无与伦比。

有气质的女人就是一本好书。她不任人粗暴地翻阅,也不是每个人都读得懂。 有气质的女人懂得生活。那种风过无痕的从容,一派熟女风范,给人世以光彩。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女人的眼睛是她心灵的两扇窗户,能把她的自信表现出来。女人是一朵花,从含苞欲放到花落凋谢,只有懂她的人,才能读懂她!女人是一道风景线,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世界,给夏天带来万紫千红!因为玉女生来爱俏爱美,世界因此变得绚丽多彩、缤纷妖娆!

读女人就像读一首诗,须逐字逐句地慢慢品读,才能读懂她的内涵。无论是暗香盈袖、亭亭玉立,还是轻歌曼舞、回眸一笑,甚或是纤腿玉足、细腰颦眉,都充满着诗的韵味。

有气质的美女,都爱读书。在一片欣赏的心境中,他们总是把人世的画卷铺开,用她们那瑞丽的慧眼寻找着真善美,滋润着她们那颗温润而柔软的心,升华着她们洁美而通透的灵魂。她们用细雨和微风洗涤着自己每一颗细胞,让自己越来越完美。

她们喜欢写作,用自己美妙的心灵舒放出朗如星月似的文字,把自己的素养提练到极致,把人世的美妙刻铸成亘古不衰的乐章,为永恒的未来留下无法涂抹的诗行,用不朽的深情为尘世留下永恒的记忆。他们知道青春和年华,会逝去,美丽和光彩会慢慢脱去,但是他们不悲哀,不遗憾,深知乐章、诗行与文华会永远绵亘、流传。所以,她们默默地释放着自己的清幽,用淡然的情怀来铺陈平淡的生活。有人说:喜欢文字的女人是清高的、孤傲的。不对,喜欢文字的女人是最优雅的、精致的。至少内心玲珑的人,才能去追逐文字带给自己的心灵感应和慰藉,才能去发现大自然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

他们更看重工作,她们不会做寄生虫,因为她们懂得,只有为人类做出奉献和创造,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为社会奉献,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每个人,都能与美人有缘。有时,你不得不相信, 缘分的来,缘分的去,都会让人难忘。有些人注定只能停留在你的心中,却不能留在你的生活中。爱上一个人,没有对错,爱是生命的一种权利,是梦想的一种渴望,爱永远不会错。

要珍惜并善待与你有缘的人。有一种遇见,一眼凝眸,便是永恒;有一种心动,一生一次,只为一人;有一种相知,一生懂得,便是花开;有一种相守,默然相爱,寂然欢喜;有一种牵念,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不能辜负这份缘分。这个世界因为有诗而纯美,也因为有女人而精彩。好诗可以万古流芳,好女人当然更能流芳千古。

如诗的女人是碧水清荷,永远以一种清新优雅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诗的女人含蓄隽永,眼波中流淌着的是淡淡的清香,像春风中的花朵,掩不住其风姿绰约。花儿易谢,红颜易老。但是,女人在每一个生命的段落,都是诗中的一个韵律,即便花谢了,生命一样如诗如画。好诗需要好读者去品读,好女人需要好男人来欣赏。男人喜欢欣赏如诗女人之美,或娇艳欲滴,楚楚动人,或清丽雅致,高洁质朴。或高古飘逸,迥异凡人。假如一个好女人嫁给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男人,无异于一首好诗放在一个不识字的男人眼前一样,那简直是一种猥亵,也是美人的悲哀。

所以,好女人们,一定要注重自己气质、风度、素养的培育。不辜负光华的恩赐、天地的给予、大自然的期待,使你们在青春的旖旎中、美颜俊靓、永远接受仰慕、尊崇、呵护,让美貌的佳人,永远竖举着保卫人间纯洁和光彩的大旗。

当然,人们啊,相遇靠缘,相守靠心 。蹲下来摸摸你自己的影子,捋一捋你那已逝的、在渐渐遥远的回忆,有几分成灰化泥,是不是已经七分入音、八分入画。和风细雨,晓星朝月中,你那鹊桥上翘首的伫望,是否已化作一砚梅香淡墨,你留在在粉笺上的那些诗情画意是否依旧鲜丽如初。

其实,这也是为你的衷心祝福!

从苏轼的婚姻看古代文人心性

苏轼,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1037——1101)。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有才名,史称三苏。其母、其妹都是极有才情的女人,可以说苏氏一门确是文学之家。在《今古奇观》中,曾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故事,足见苏小妹的文情与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三曹”可与“三苏”并论。

苏轼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在政治上他先是与王安石的新政派对立,而王罢官之后,司马光一派旧派主政,他又反对旧派,所以在政治上不得志,一生几乎过着流浪的生活。他21岁中进士,受其恩师欧阳修的赏识。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以后又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后调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后坐文字狱,险丧命,此即“乌台之案”。坐牢后,神宗死,哲宗即位启用司马光,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升任起居舍人,旋任翰林学士,所以世称“苏学士”,但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放逐到杭州任太守,以后分别在颖、惠、儋州(今海南岛)任职。宋徽宗即位,又先后调廉、舒、永诸州,1101年,回朝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在文学上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诗词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对后来的爱国诗人们有很好的影响,他是一个全能型作家。诗人晁补之、张来、秦观、黄庭坚都是他的弟子,俗称“苏门四弟子”。

在感情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以感情为先,永不背叛感情。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女人钟情于他,也有他钟情的女人,但他绝不放纵自己。鲁迅主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所接触的女人,有的是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赞赏,但却从不轻浮。他的初恋是他祖父葬仪时,与他同族的堂妹相恋,但这一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其结局是不了了之。晚年流放在外,听说堂妹去世,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绞”,流放回来过靖江,特意到靖江堂妹与其父的坟上去祭奠。第二天,朋友们去看他,见他面壁而卧,犹对壁流泪。他十八岁时与十五岁的眉州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眉州女子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王弗一生和他琴瑟相和,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东坡逸事》中有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说苏轼和朋友会,王弗幕后听言,以品来人的心品,再诉之于东坡,以定往来之度,可见王弗人品之高尚。东坡吟诗,王弗在旁听之,他偶有遗忘,则王弗提醒他,可见王弗的聪慧。史称王弗“美貌端庄”,“通晓诗书”。可惜王弗命运多舛,1065年苏轼三十岁时,王弗病逝。死后王弗被葬于眉州苏母之坟旁,墓茔山冈上,苏轼栽松万株。

王弗去世后,苏轼无比悲痛。直到第四年后,他才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比苏轼小十一岁。王闰之生性随和,性情温顺,百事皆遵依丈夫。她尊崇丈夫,依顺丈夫,使苏轼十分感佩。《后赤壁赋》中,“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就是王闰之,可见她的仁慧贤厚。

是在与王闰之婚后,他于杭州任上纳受了聪敏明惠的小丫头、钱塘女子王朝云,经教习,被培养成“才情俱佳”的女人。后被苏轼纳妾,称为“如夫人”。苏轼比青云大二十六岁,在苏轼被流放岑南时,朝云一直陪伴左右,还为苏轼生了个儿子,取名“遁儿”,可惜夭折。苏轼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即指“遁儿”,这首诗是苏轼专为“遁儿”所写。苏轼对王朝云疼爱有加,在这三个女子当中,苏轼写给朝云的诗词最多。

《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虞美人》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消魂。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这些诗词,都是隐喻着对朝云的疼爱,足见对王朝云的怜惜。

1095年7月5日,朝云患烈性转染病,不幸身亡,时年34岁,与苏轼生活了二十年。朝云死后,苏轼遵其遗愿,把她安葬在惠州西丰湖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合亭,亭柱上刻有“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楹联。以后还写过两首诗悼念朝云。苏轼也专门为朝云题写了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忠敬如一”,时年苏轼六十岁,可推算出朝云十四岁嫁苏轼。苏轼赞誉朝云,品貌堪比梅花,轻款堪比破晓碧天中的轻云,表达了苏轼对朝云无限追恋的心情。他还为朝云写了《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据说,王朝云之染病,是在一次一次瘟疫肆虐惠州时,热心的朝云在探望照料染病百姓时,不幸也感染上瘟疫,病殁时才只有34岁。这猝不及防的沉重打击,使苏东坡伤心极。白发人送黑发人,使他一下子苍老许多。他当即写了一首悼朝云的诗,表露自己伤心之情。

据说惠州民众热爱朝云,将她当作心目中的西湖之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五朝云生辰日都会携酒来到墓前拜祭。

苏轼的悼亡诗作,莫过于他的《江城子》。词中的思念、顾恋、追挽、号呼,让每个读诗人震撼、感动、赞佩、同情,体现了苏轼对亡妻的真诚、炽烈、深厚、无限的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弗是死于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死于开封。正是十年光景。他结合自己的仕路蹉跎,以真挚深沉的悼念之情,怀恋自己的发妻王弗。诗的小序明确了说是记梦,但这完全是朝思暮想的结果。虽然夫妻永诀阴阳十载,但“不思量”,也“自难忘”。可见这怀恋是自然而然的。在那远隔千里之外的山冈,松声簌语,孤坟伫立,冷月悬空,寒星苍凉,妻子的孤魂独魄,在夜风中踟蹰,妻子的荒塚黄土,阒寂无声,可见诗人的哀伤到了什么程度。即使是见了面,但时移岁改,黄泉苦寂,世上多舛,已使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生者逝者都一样难于相互识别。也就是岁月的折磨,相互强烈的思念,让生者之相、死者之貌,生者之魄、逝者之魂都会衰老,当然是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

后阙起句,直抒胸臆,从梦魂还乡着笔,一个“忽”字,是惊喜也是失望,是慰籍也是哀痛。梦境的情景是清晰的、美好的,是平常的,也是那么令人向往的。逝而无痕的如烟往事,故居宁静的小屋,每日顾鉴自照的小轩窗,心爱的恋人正在那梳妆打扮,娇妻蓦然回首,意在请丈夫评品“眉毛深浅”、“胭红轻重”使两人相顾。可翻然又略知是梦,心酸、惜恋、疼爱和惊奇及悲哀百味杂陈,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无奈。最末句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归于故乡的坟塚,其实是归于妻子王弗的娇躯,然而却是作者本人的心境。也就是说,那一连串对往昔岁月的回顾,虽是在梦境中显观,都是作者“不思量,自难忘”对夫妻之情的顾恋,是对逝者痛惜,也是对自己身世不幸的叹息;是对逝者感情的寄托,又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小轩窗梳妆引发的是相顾的无言,伤泪千行。可见其幽梦似虚似实,似真似假,似幻似觉。这种悲喜难分,阴阳难分,虚实难分的似有似无,最后归结为永难忘怀的孤坟冷月,独塚寒星,凄墓雁唳,拂抔怀土,松鸣荒山的地方。

其实,王弗是葬在苏母之坟侧。但作者“孤坟”之用词,不仅表达本人的痛惜,更多是苏轼本人对自己与王弗关系的严正态度,即这“双”而不孤的止有他本人和王弗,才是“末了归宗”。苏轼于葬妻之处“植树万株”,那幽暗的松林,松风的簌响,山谷的萧鸣所构画的意境,自然是无限凄凉,无比幽深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才使读诗的人们从心、情、感、觉上得到更大震动,所以才有更大的感染力。

除《江城子》悼王弗之外,苏轼还为超超写了《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其句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超超因仰慕苏轼,发誓非苏轼不嫁。据说是苏轼贬岭南时曾宿于一个驿站,驿站女子超超曾趁月色在窗下偷窥苏轼,被苏轼发现后,超超逃入花园深处。至苏轼知道原委后,答应超超待回京后迎聚。可回京时,超超相思而死,并遗言埋海边沙滩,等心上人回来。苏轼感其情义,故而作之。

其实,苏轼之才名,不仅当世人人倾慕,就是后世也有多少人倾仰。就在现在,也有不少丽质名媛发出“我要嫁苏轼”的狂呼,并明言快语说:“哪怕在苏轼指间心头只一刻,也心满意足”,足见其博得女性追恋之深。苏轼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那是遇赦从儋州返京,写过《卜算子、缺月桂疏桐》之后。他死后和王闰之合葬,因其早有诺言。

在苏轼的生命中,有二妻一妾:原配王弗,续妻王闰之,侍妾王朝云,可见东坡与王氏三妻妾之缘源。此外,还有那个无限仰慕他而欲委身与他的超超,由于思盼心切,竟至相思而死。死后还埋在沙滩中企盼一生仰慕的钟情人归来的痴情女子,不禁令人唏嘘。

史海沧桑弔名媛

曼妙佳丽今何在?琼碧芳华无处寻。绝色归托杨柳梦,玉颜化入风雨魂。柔媚浸入三江水,娇俏飞上九霄云。香销玉殒音容灭,唯留绮句在红尘。

这是对天底下,红尘中的名媛姝丽、闺阁婵娟的弔伤感叹。悠悠千年,红尘如海、沧海桑田,人去楼空。大观园已是陋室空堂,媚香楼寂寞朝暮,吴宫衰草连幽径,望江镂空对江涛。千千万万的琼芳秀玉早已是成灰如烟。但是,古媛不识今人面,后世常论古丽人,尤其是贯于发思古幽情之人,那一定是免不了悲金悼玉。

说起古代的美妙佳人,人们常常会勾画出空濛的幻象。那是什么明眸皓齿,玉臂香肩,颀颈酥胸,琼腹纤腰,粉腮丹唇,青丝秀发,婉转蛾眉,丰臀秀腿之类,总之是美艳得淋漓尽致。在古时的勾栏瓦舍中,说书人常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赛花闭花,赛玉闭玉”来描述丽女。而在一般的书典上,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之类的词语来形容美女的娇容。这些赞语与丽句,以其抽象和朦胧留给人们的无穷想象的空间,再用动化的意境,如凌波摇曳,曼立远视,楚楚含情或顾盼秋波之类,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实谁是美女,什么样标准是美女,是没有明确标准的,也没有确切的定论。史书上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又说:“飞燕体轻,可为掌上舞”,可见汉代之前是崇尚细瘦美女。可到了唐朝,杨玉环却是因为丰腴之体,让人们有了美丽新概念。何况在千百年之前,既无影像设备,又没有比美的条件,纵有摹画的画像,也几遭兵燹,真存不多了。而且那毕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绝大多数还是埋葬荒野,湮灭江波。流传下来的美人故事也是有真的假的,未必完全确有其人。说是唐初的罗成因为武艺高强,白皙清秀,有十二个美女妻子,后来因为不堪受用,锁在一个房子里全烧死了,所以他后来落了个小商河万箭穿身的下场。史典上罗艺确有其人,但罗成却从无记载。

好多美女的来历也是不太清楚的。例如四大美女。西施有人说她姓施,叫施夷光、是越溪浣纱女,后经范蠡发现,把她输送到吴宫,做了越国的战略间谍。完成任务后随范蠡“泛五湖”去了。大概西施确实很美,因为能使吴王夫差中其美人计而失江山,这就是倾国倾城了吧!唐诗人王维有诗专门赞西施:“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诗仙李白的更多:“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堂”,“姑苏台上鸟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李绅,李商隐等好多诗人都咏赞过她。也有人说灭吴后她被勾践妻子推入水溺死。

王嫱王昭君也是四大美女之一,她是一个和平使者的象征。原来画师毛延寿因为没得到她的好处,竟在她的画像上的要害处点上一颗痣,后来又勾引外族兴兵来要,昭君为国家生灵计,毅然出塞和番,留下后世的美名。杜甫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李白有“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王安石有“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洒春风鬓角湿”之句,像这样的大人物都称颂她,所以后世好多好多的诗人都以诗文赞颂她。

貂蝉是个无名无姓的女子。她是王允用来离间董卓和吕布之间关系的一个战略间谍。能够让权倾天下的董卓和勇冠天下的吕布为她争风吃醋,好像在情理中该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人。她完成任务后,成了吕布的妾。但白门楼吕布被杀后,貂蝉却没了下落。《三国演义》中没有交待这件事,其缘故大约是罗贯中故意卖了个关子,给世人一个悬念。也许是因为她仅是个陪衬人物,无需再着笔墨。“闭月貂蝉歌善舞”,“闭月羞花终无才”等诗赞其美而少称其人品。

杨贵妃名为杨太真,小字玉环。是陕西弘农出产的大美人。作为寿王妃又被当皇帝的老公公霸占,想见绝非一般。在四大美女中,她是带给杨氏家族利益最大的一个。虽然命丧马嵬,但也给后世留下了香艳之名,大诗人李白曾受御命为其写诗。作为当朝贵妃,没有皇帝的认可,李白是没有那个胆量的。“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李白也是极尽赞美。但李白的诗中,我总闻到有一股外味,其“倾国”二字,就不幸言中了。不过转念一想,李白纵有天大胆,也不敢讽喻当朝。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太详细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她的赞诗最多,朝朝代代,墨句不绝。

作为四大美女,不仅是诗人诗赞,文人文赞,还有画家画赞,戏剧台赞。百年之前,媒体极少。但年画中的美人图,舞台上的《长生殿》及《吕布戏貂蝉》,历史剧中的《王昭君》,音乐中的《昭君怨》等等,赞誉之音,比比皆是。所以,这种勾栏瓦舍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戏里剧中的描述表演,诗中文内的宣扬勾画,画中图内的极尽渲染,歌中曲里的咏叹,构成了美女的千秋佳名,万载芳誉。

四大美女中,除西施未有音乐歌舞记载之外,貂蝉少时受王允教化,自然有一些基本素质。而王昭君则善琵琶,“公主琵琶幽怨多”是说昭君琵琶曲中的伤感幽怨。而杨玉环则是歌舞皆通。其歌“娇音逐輭声”,其舞可,旋舞清平调”,所以世间对此四美,皆有倾心赞叹之誉。

和四大美女不同的是古代的四大才女。虽没有国色天香之貌,不是倾国倾城之容,但她们却以才华不凡,气质高雅,诗词超群而令后世瞻望称许。

文姬姓蔡名琰,是汉末名士蔡邕蔡伯喈之女。几岁的时候,就以通音律,善歌舞,文采风华受世人的盛赞。她生于汉末之乱世,及长先嫁河东卫仲道,而仲道早殤,后没胡中,为匈奴左贤王之阏氏,并生有二子。后被曹操赎回,嫁陈留董祀。董祀获罪当死,文姬蓬首垢面,赤足弃履跪求曹操,曹操以与伯喈友善,又念及董祀论死,文姬定无生意,随赦祀之死罪。后文姬与董祀归息林泉,终老而逝。而董祀亦因文姬救命之恩,一改小觑傲视文姬之恶行,对文姬爱敬有加。蔡文姬之所以被称之为才女之冠,是因她的《胡笳十八拍》。在这泣血啼血的诗作中她把自己的不幸身世,遭受的颠沛流离,历经的苦难艰辛,表达的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高超的才学,不凡的气度,离尘脱俗的志趣。

第一拍从“我生之初始”概述了遭逢之离乱,不幸之由来,吐诉了心中的积怨。

第二拍以“戎羯逼我兮为室家”的“志摧心折”至第十一拍,主要都是她的思乡之情。在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第五拍的“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是她勾画的一种意境:春日,她仰望高天,浩莽的云空,旅雁嘹唳北返,她翘首遥寄,寄望归雁,能捎来家乡的音讯;秋日,天高云淡,旅雁南飞,她把思乡的浓情寄给雁阵,期待牠们带给家乡的亲人。而第十二拍则写母子生离之痛,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十五拍突出的是母子分离之后的内心惨痛,十六拍写旧苦新怨对自己的折磨,十七拍写出汉入胡及离胡归汉时的艰辛和心灵所受的摧残。十八拍以“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的狂潮涌耸、大声呼号、诘斥而罢曲收音。而其《悲愤诗》则以“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起始到“人生几何时,怀忧中年岁”以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描绘出汉末大动乱中,民众的苦难和灾祸。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把董卓起始的李催、郭汜、纵兵抄掠、至羯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叙述得真实而具体。

蔡文姬以博闻强志、诗画皆精、天生丽质、风姿艳容而被世人称美。加之精通音律、善操琴瑟,千年以来,人们对她有着极高的评价。有记载说连曹操都心有恋欲,但多有所碍,未敢造次。她既是音乐家,又是文学家,她是以女性的视角,为后世留下不朽之作。所以她本人连同她的作品,才艺而纷呈异彩,留芳后世。

李清照是位才女。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她生于北宋末年。她不仅精通音律,还擅长书法。早年生活安逸、优裕,后遇靖康之变遭受了国灭家亡之难。她嫁诗人兼金石学家赵明诚,过着甜蜜的爱情生活。后赵明诚死,寡居终生。“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便是形容她的。

她的《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描述了丽人撩拨她的丈夫,穿的很暴露,雪白的肌肤,阵阵的幽香,令男人心醉神迷,想入非非。清风细雨之夜,男欢女笑,卿卿我我,柔声细语,情醉神迷的恩爱跃然倾出。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因汗湿罗衫,见人来吓跑,到门口还偷望一眼,攀过青梅假装嗅闻,掩饰尴尬。那回眸一望,如一朵水莲,无限娇羞可人。她爱喝酒,在《如梦令》中说喝多了掉进了藕塘。甚至睡一宿还未醒酒。她的《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寄托了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一类的诗词,无疑是在推销自我,让人经常思念这位馨香如花,洁美如玉的女子。同时,因为她的诗词受到人们的赞扬,她的香艳就当然与日俱增了。她的诗词从古唱到今。朝朝代代传说她的才、貌、诗、艺,那就越传越美。

谢道韫是一个名望极高的才女。她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为东晋的晋陵太守,其伯父为谢安。谢道韫是一个千古奇女,人称为“绝世明珠,虽然千古已逝,但其才貌与风采却依然在世间闪烁。其兄谢玄是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名将。她自幼聪敏伶俐,才华横溢。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赞扬谢道韫的诗句。那是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其伯父谢安在飘雪之时,测试族中子弟之学识,其族兄谢明以“撒盐空中差可拟”对,而谢道韫却应之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使她的佳句成为才貌的象征。

她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有《登山》一首:“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另有《拟嵇中散咏松诗》,其句为:“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晋书》本传称其为:“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可见此名媛之作,充满阳刚之气。

谢道韫的婚姻爱情生活是不美满的。她本当嫁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但阴差阳错地却嫁与了其弟王凝之,大大地违逆了她的“安得知音伴,凌云上九霄”的理想。

孙恩兵起,王凝之被杀。但对谢道韫却礼遇有加。后独居会稽终老。这生于乌衣巷的梅神玉女,虽有瑰丽香艳的倩体琼香,但终于还是凋谢了。但其诗香俏魂、芳心玉气却永驻人间。

唐代的薛涛更是一位才貌俱佳的美女。她是唐朝京都长安(今西安)人,字洪度。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五岁就善诗。其父在成都兵变中战伤中箭而死,时任成都刺史。后其母积疾而死。她单身一人流寓成都。她貌美俏曼,但于艰辛中保持名节,虽为歌姬,但绝不出卖名节。她平时总是淡妆素雅,出入诗文界,与名儒巨匠们往来,但矜持庄重,为世人称道。她芳名出众,诗名远播,在四川曾与九任节度使有来往。但薛涛独善其身,虽与他们往来,却未曾放纵自己。晚年寓于成都浣花溪,着女冠服,深居简出,自创了“松花小笺”,时号为“薛涛笺”,62岁谢世。在后世人们的心中,她人品“洁碧”,她相貌“花容月貌”,她风韵“钟灵毓秀”,她才华“流光溢彩”。其气质“荡荡然若一泓碧水”,其诗作如“清溪流水涓涓”。

她的诗都非常流利而工整。如《送友人》之“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显得十分率直自然。她的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清雅,如《赋凌云寺二首》之“闻说凌云寺里苔,风高日近绝纤埃。横云点染芙蓉壁,似待诗人宝月来。”,“闻说凌云寺里花,飞空绕磴逐江斜。有时锁得嫦娥镜,镂出瑶台五色霞。”她的《江边》诗:“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表达了她奇雅、纤正的心灵意境。

由于薛涛身为歌姬,除和元稹有段恋情之外,终生未婚。即使和元稹相恋时,已是46岁,虽然她深知这姐弟恋不会有结果,但对她来说,仍是刻骨铭心。她死后,四川节度使韦皋为共撰墓志铭。

薛涛与当时的诗人等风流雅士都有交往。她和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往来唱和,所用之纸即用“薛涛笺”。

至今,成都的浣花溪公园仍有薛涛塑像和大型诗册模本。薛涛之塑像虽是五十岁上下模样,但“风韵犹存”。

四大美女和四大才女都是靠文人的诗词与本人的诗作得以包装,靠文学作品、戏曲、音乐和其它的各种故事形式得以流传。年代愈久远,传说愈充实,美貌愈离奇,对世人愈有感召力。

而除了这八位之外,尚有无数的丽质名媛。她们有的亦在文坛出没,有的流落于风尘之中,但美名亦是在世间流传。

朱淑贞是南宋时的著名诗人,号幽栖居士,传为浙江人。她生于仕宦之家,其夫为文法小吏,因与夫志趣不合,致其中年早夭。她弃世后,其父母痛恨其酷好诗文,将其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断肠诗集》、《断肠词》乃劫后余篇。朱淑贞原与其夫宦游于荆楚之间,据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记述:“淑贞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其诗《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显然是幽怨之诗,其闺中清冷,寂寞的哀愁,跃然纸上。据一些人查考,说朱淑贞是花容月貌,光彩照人。青春时节的朱淑贞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她在《探梅》一诗中咏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她问谁,是否是初恋情人,其朦胧之态不好臆断。香港一位黄姓学者研究认为:朱淑贞少年时代情窦初开时曾与一才华出众的少年相恋,她的《清平乐·观湖》之“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之句,至少表达了她对爱情之向往。成年之后的朱淑贞嫁了一个声色犬马的庸夫,据说她一怒之下休了其夫,可见她是一个胆大泼辣的奇女子。她在《自责·其一》中说:“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充分表达了她在“咏月吟风”中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明代杨慎在《词品》的卷三中确定:《元夕·生查子》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确认此词乃朱淑贞所为,但也有人说是秦观,还有人你说是欧阳修之句。

封建时代的女人受到的压制和责难太多。以至于若男人所为,过亦无所谓,若女人之所为稍有不慎,千载恭罚。下边说说多才美女鱼玄机。

鱼玄机,晚唐西安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咸通初嫁于李亿为妾,被弃后,进咸宜观出家为尼。改名为鱼玄机,但她对李亿却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其郎君之诗。在咸宜观,鱼玄机孤自一人,孤独与寂寞让她发出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呐喊。后因失手打死侍女绿翘,为京兆温璋判以极刑斩首。

鱼玄机从幼小就才华横溢,十几岁便名噪京都。她嫁补阙李亿为妾,但李妻不容。后出家咸宜观,落发为尼。此后以“艳旗大开,淫荡不羁”为后世所垢詈。

其实,鱼玄机的才情与丽艳是非比一般的。她与大诗人温庭筠有正面交往。温曾以柳絮飞舞,拂人面颊为意测其文采,玄机即以《江边柳》为题在花笺上写出:“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之句,温反复诵读推敲,谓为叹服。她以温为师或父,以朋友、父女与师生关系处之。温相貌极其丑陋,但与鱼玄机友谊深厚。玄机曾有诗寄之曰“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嵇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此为《遥寄飞卿》。温虽钟爱玄机却把握界限。不见温飞卿回书,后鱼又有《冬夜寄温飞卿》。其句为“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及至二年后鱼玄机亭亭玉立,光艳照人之际,温鱼犹是以师生之道相处。后嫁李亿,亦是温做伐。不为李亿之妻所容,李亿只好将其寄寓咸宜观。在冷清中被遗弃的鱼玄机,在咸宜观的深夜,写下了《赠邻女》之“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是为后世广为传诵之千古名句。

对于鱼玄机所谓“艳旗大开”之责,我以为是不对的。首先,她朝暮思念着毫无希望的李亿,其次是被囚于咸宜观,第三是王子公子不停地勾引,四是毕竟如花似玉的鱼玄机正是青春年少之时。鱼玄机的一生不幸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罪恶,其次是李亿和那般纨绔子弟的罪恶。这里本不该讨论此事,但如果让你在潘金莲的位置,你会守着武大郎老老实实过日子么?当然,潘金莲不该杀死武大,可那是西门庆步步逼上她。武大连男女能力都没有,何以有当潘金莲丈夫的资格。那个时代是毫无女权的时代,对男人不讲人性,对女人就更没什么人性可言了。所以,不该以此事论是非。连武则天当了皇帝有几个男宠都招来千古挞伐,所以鱼玄机该是女权斗士,而不是什么淫荡女人。就是绿翘,她也是误杀,而不是谋害。鱼玄机是不该受指责的。

风尘之中坠入青楼之中的好女子也是不乏其例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且不论,自为秦淮八绝的李香君不是大喊“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吗?这里不能不说“八绝”之一的柳如是了。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柳如是,又称河东君,又名柳隐。是明末有名的女诗人。从小聪敏好学,因家贫,被卖到吴江为婢,妙龄坠入章台。她先在罢任相国周道吉家为婢,后因受诬陷被逐出。她在吴越一带浪迹,那时文社林立,名流唱和,清流处处,谈诗论文。柳如是的天资聪慧,周旋其间,受到熏染教益,丹青翰墨,诗词弹唱,无所不能。人称“女子建”,与曹植齐名。她以梁红玉自比,决心报效国家。她曾与“云间三才子之一”的宋辕文相恋,但宋负之。柳如是怆然之间,拔刀断琴,后依名士陈子龙。被陈妻张氏羞辱,与陈子龙无耐分手。后嫁明末大官钱谦益。钱大柳三十六岁,虽老夫少妻,但伉俪情深,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柳如是的面貌史称佳美难觅。在新出世的清乾隆年间的翰林余集(号秋宝)收录的柳如是画像,确让人有惊艳之感。无怪人们说她美艳绝代。

柳如是的诗细腻而严谨,多是以女性的视角来挖掘女性的心理。她的《金明池·咏寒柳》就明显表现了出来。“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在一个晚秋的黄昏,对着凄凉的秋景,回忆着往昔的风尘岁月,倍感凄凉孤独,但无处倾诉,只能约邀梅魂前来,相互慰藉。把一个女人的内心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拟古诗十九首》反映出了她那追求幸福自由的渴望。嫁钱谦益之后,仍充分表现了那种享受自由幸福的狂放不羁。但钱对她是宽容的,她也十分感激,她比其他姐妹死的都晚,李香君、陈圆圆和寇白门死后她都有诗弔祭,可见她很重姐妹的义气。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她的气节,对其夫降清她以死相谏,直至钱谦益抛弃了清朝的官位。郑成功见钱谦益时,她以师母的身份,对郑成功加以引导。所以,柳如是不仅是才貌皆佳妙,更是节气都铮朗的奇女子。

做为才女、美女班婕妤,值得称道。班婕妤楼烦(今山西宁武)人,本名班括(一说班姝,其父班况,在与匈奴作战中建立了不小的功劳。她是汉成帝的妃子。为汉成帝之婕妤。初,帝为其美艳风韵所吸引,所以最得宠幸,被封为婕妤。她不仅绝美艳丽,而且文笔极妙,知识广博,知古通今,且特别擅长琴乐。她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后为成帝纳为妃。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她虽然貌美绝世,秀色可餐,但不争宠,不问政,行事端正,而且能洞悉利害,所以享有盛誉。自赵飞燕,赵合德入宫后,成帝开始声色狗马,废了许皇后,并要治班婕妤之罪。班婕妤据理力争,才未获罪。她明察宫中之势,急流勇退自请到长信宫侍奉其母王太后。汉成帝恩准,她得以保身。她的思想基础则是她熟读的史书典籍,深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道理。后成帝以与赵合德床第交欢,纵欲七窍流血而暴毙。

班婕妤的诗以《怨歌行》(亦作《团扇诗》)为其代表作。“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说明了她已预感到将被遗弃的形势,坚定了她退出纷争的断然心态。其《长信宫怨》、《捣素赋》及《自悼赋》亦是是宫中闺怨之音。

描写与歌咏班婕妤的诗很多。晋陆机有首《婕妤怨》说她“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唯团扇“,南北朝的阴铿有《班婕妤怨》说她“谁谓诗书巧,翻为歌舞轻”,江淹,李益,王昌令,李白都写过她的宫怨生活。纳兰性德《拟古决命词》则无限感慨地说:“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其鸣不平。

以上所述的十二位裙钗,都是古往今来美艳出众的娇艳美女。从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她们的家世一般都是有背景的,基本都在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舞,琴、棋、书、画等方面都有特长。这是她们受当时社会的认可,后世人们追慕的主要原因。她们不仅容颜出众,而且都很机敏聪明,情商很高,善于感情,都有很广泛的社会交际,人脉很高。

他们追求爱情的愿望十分强烈,都十分向往生活的美满,爱情的甜蜜。但是她们的一生却都很不幸,都遭遇了不同形式的灾难,都受过各种形式的打击,而且结局都很凄惨。虽然她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命运的本质基本相同。这也许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红颜自古多薄命”吧。

她们之所以能流芳后世,主要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在她们的后世到如今,历朝历代的迁客骚人以她们为题,写出了无数的诗章词话,尤其是其中善于创作的名媛佳丽,她们的诗词美丽的意境更加烘托了她们的美貌。如此推论,今世的琼瑶,宋祖英或邓丽君这些人,也必定是后世盛赞的琼玉佳丽。

在那个“三从四德”统治社会各个角落的时代,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人在社会最底层的时代,无论什么形式的抗争,无论如何的呐喊,都是改变不了妇女的命运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女人的天性,为了美和自由幸福,她们不惜用血,泪和生命去争取理想,但是在几千年来,不管是哪个阶层的女人,不管是出身多么高贵的女性,最后都会彻底地失败。尽管如此,她们并没有停止冲击。包括“艳旗大开”的鱼玄机,也包括敢于“休弃其夫”的朱淑贞。这些行为都是正面的行为,而不应该受到挞伐,尤其在大力倡导“人性”的今天。

史海浩浩,沧桑起伏,无论她们在今人的眼中还有多么不同的看法,我以为这些名媛佳丽都值得凭弔,她们的美貌与才识必将继续流传下去。

谈“情”说“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人们对“情”的疑惑;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这是人们对“情”的一种诠释;

“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所表现出喜怒哀乐等的心理状态”,这是字典里对“情”字的注解;

“人生有情泪沾臆”这是杜甫对“情”的一种概括,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情;

“蜡烛有情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杜牧对情的一种歌咏,这是一种男女之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韩愈对无情的鞭挞,是他对不幸者的一种同情,这是一种透彻、强烈、深刻的情。

凡此种种……

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又是对一切认知的必然,也是精神感受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和其他生命的千差万别,反应和接受的形式、状态、程度、结果不会完全相同。而且又因为在对待、联系、延伸、处理的不同,最终的结局也就会千差万别。在人们千百年来对“情”的感知梳理中,归纳出:情理、情感、情形、情欲、情爱、情愫、情商……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来规范和指导情的发展方向。

情作为心理反应,不仅仅反映在生命之间,也反映在生命对生命之外。例如乡情,民族情,爱国之情,还有对自然之情……这种情,也是人们特别重视的。所以,情之广大无边,

情之高深无极,远非云天浩海所喻。

情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不可否定,

在一个没有情的世界中,能够有人类的存在。无论爱情、亲情、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情”或“无情”,都是比较而言的。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就是指这种比较。

这几段晦涩而呆板的文字,可能使人陷入了更加朦胧而迷离的境地,本人恕不赘述。这里着重剖析一下男女之情。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从远古到中古,从古代到现代,从寒冷的极地到酷热的沙漠,从高山之巅到无边的大海,从天上到地下,只要有人,就有这种情。这里,我或许很武断地说,脱离了孩子时代之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有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态度不同、从而结果也不同的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不是爱情的同义语,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它既包含着爱情,也包含着友情和亲情。我们知道,男女之间首先是性的区别,而男女之间性的取向和含量,正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分水岭。其中,亲情中的性含量最少,友情中的性含量次之,而爱情基本完全是性取向。然而,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们之中的性含量的增减,爱情可以转化为亲情和友情,友情和亲情又可以转化为爱情,对后者大部分人毫无异义,但是,对爱情转化为亲情和友情,绝大部分人是难于接受或根本不接受的。

比如说,处于同乡、同民族、同国籍、同语种的男女,在特殊的情况下是会有亲情的,后来就成为朋友,毫无疑问又完全可以发展为爱情;而经过恋爱结为夫妻的男女之情,经过生儿育女、性观念的变化、衰老或移情别恋,把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当成亲人和朋友,这种变化,虽然在情的质量和爱的含量上有所贬值,但对两个人的关系威胁不大。即使是移情别恋,也往往属于“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那种较多。这种性含量的减少,使其中另一方在他(或她)的心目中亲情和友情的质也有了一定的上升变化,他或她视自己的对方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不会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对方。即使是这样,这种情对两人的关系也是一种威胁。当受到被移情人压力、外界压力、某种诱惑力、其他外力的作用,也很容易改变两个人的关系。即使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压力,由于环境、爱好、情趣、地位等的变化,也会造成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对男女之情,所谓的第三方的情况又是很关键的一环。其地位、年龄、相貌、财力、

社会地位、思想、品德、才学、伦理观念等各方面都在起着作用。这里所以不用第三者而用第三方,是因为这方和这夫妻中的一方的亲情或友情还没有上升为爱情。但不是说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会很迅速的。另外,不能不强调,主观意识还是起作用的,然而任何男女之情,在控制过程中,都是比较艰难的,更何况对那些意志薄弱这更是艰难。

这也不是说感情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也不是说只要有了男女之情,就会有后果,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因为男女之情的产生、发展、变化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的。这既有主观的,也有外界的,既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心理素质的限制,更有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何况人的感情程度也不见得都是那么强烈,它能生成,也会消失,能聚来,也能散去,

只是要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记得姜育恒唱过一首歌,叫做《梅花三弄》,其中一段歌词是:“人间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这是对痴情者的赞扬。我以为,对痴情者要具体的分析,要有所选择,既不能一概肯定,又不能一概否定,必须要看对谁、对什么、对哪个对象的情;是什么样的情,是好情还是坏情,是真情还是假情;要审视对方,还要审视自己,是否有那个权力,在好多的情况下,情是一把双刃剑,是害人害己的魔鬼,是恶煞,是鸦片,是剧毒。这就又要谈到爱情。

爱情是男女感情的最高极。

爱情的本质是真实,爱情的基础是信任,爱情的核心是给与,而不是索取。爱情作为一种感情的形式,它本身又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不是一个,而是好多。有的爱情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了婚姻,到达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结果,这种爱情也就是成功的爱情;有的爱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波折,波折之后,一部分夭折,一部分受伤痊愈之后,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有的爱情,停留下来,永远定格在爱情的阶段,这也是人们最期望的,是好多人所追求的,这即是永恒的爱情。所以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表现了人们对于永恒爱情的期望。这里要强调一下,婚姻是爱情的一个长期的驿站,也不是爱情的终极。有一首歌,叫做《最浪漫的事》歌词是: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谢谢你带我找到天堂。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种爱情,应该说是最圆满的爱情,也是最浪漫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又是爱情的一个驿站。

但是,那种最圆满的、最浪漫的爱情,却又不是流传最广的、流传时间最长的爱情。而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爱情往往是爱情的悲剧。就以中国流传的故事来说吧,

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唐朝元稹的《崔莺莺传奇》为代表,就是后来的王实甫写的《西厢记》;

版本较多、结果不同的是《铁弓缘》后来又叫《孟丽君》或《孟丽君与皇甫少华》这个故事。

结果较好的有《薛平贵与王宝钏》、这是流传较广的。因为王宝钏虽然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毕竟等回了薛平贵,而且双方都真情未变;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还可以;此外有“举案齐眉”的梁宏与孟光的故事;还有为妻子画眉的张敞,这都流传的不广;还有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历史上有“范蠡偕西施泛五湖”之说,但情节记载还不够详细;倒是貌丑德高的丑女美满幸福的多。这是因为古代一直把美女看成是“红颜祸水”,对爱情是采取禁锢的态度。即使是婚姻,也必须是“三媒六证”,根本没有“恋爱”之说。

由于种种的原因,古代流传最多、最广、最远的是爱情的悲剧。这些故事,或在唐宋以后的“勾栏瓦舍”由说书人讲述,或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在小曲中传唱,或在舞台上演出,

或由一些文人写成传奇与故事,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影响最远、最广、最大的爱情故事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这个故事,经过考古学专家、戏剧史专家、历史学家的考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它的具体年代还不是很详细的,还是众说纷纭的。大约时代是东晋往上推至汉代之间。故事的情节是:

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学,恨家无良师,故一心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之,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其父曰:"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其女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不忍使其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赴杭求学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于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至杭州城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其是女子,只念及兄弟之情,并无特殊感受。祝父思女心切,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这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其核心是:“生不同床死同穴”。而且,化成了一对翩翩起舞的飞蝶,在朗朗的碧空中,比翼齐飞。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对情人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经历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流传,故事被演绎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直到今天,各式各样的戏曲,各种艺术形式,都把故事作为内容演出。特别是交响曲《梁祝》演遍全世界。

孟姜女与范喜良的故事,也是一个特别凄婉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出现,要比“梁祝”早得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盂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盂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有人认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94年~前781年在位),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粱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盂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并没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盂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盂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为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有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日:“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盂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盂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盂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盂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农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盂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的着名学术着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着。

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还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的故事,尽人皆知。他所放映的爱情故事过去、现在都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浪漫的。

但是和《孟姜女》及《梁祝》比起来,似乎不是那么悲惨。

此外,像“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及至我们现代的电影《女驸马》、《天仙配》等好多的爱情悲剧故事都是特别动人的。

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首《孔雀东南飞》的民歌。民歌叙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恋人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是说两人结婚后,本来是特别美满幸福,可焦仲卿的母亲,却特别反感刘兰芝,逼着焦仲卿休掉了刘兰芝。刘的本意是等到其母下世后,再娶回刘兰芝。

但刘被休后,其母兄逼她再嫁,刘被逼无奈,在再嫁之夜投河而死。焦闻讯后,也自挂东南枝,上吊自杀。后来,两家把他们埋在了一起,坟上长出了两棵树,这树长得很快,长大以后,两棵树的枝叶相交通,宛如互相拥抱一样。上面还有一对鸳鸯,比翼齐飞,相依相随,

同出同入,鸣叫声音凄楚动人,夜夜直到五更天。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和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差不多但结局更加悲惨,他们双双为爱情而死,以身殉情,表达了对爱的忠诚,用生命与封建势力作殊死的抗争,显现了爱情的力量,从而更加突出了千年以来,人们希望爱情、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惜粉身碎骨的勇气。爱,永远都不是错误,即使是美女丽媛,你对她的爱也不是错误和耻辱。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感情是人的自然属性,有感情所带来的友谊、亲情和爱,也是很自然的结果。问题是我们在感情的道路上,怎么走好,怎么正确处理,怎么在爱护别人的前提条件下,保护好自己,又不伤害别人,正确处理乡情、亲情、爱情,正确的看待男女之情,正确地处理友谊和爱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我们的青春和爱,更加美丽而健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度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的一生。

特别是我们的年轻的朋友们,我衷心的祝愿你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7587/

康有山抒情散文之“男女之情生生恋,郎才女貌古今同”系列的评论 (共 3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