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间传说刘文忠

2017-03-14 10:23 作者:刘文忠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河套白酒的传说

说起河套白酒,他与一个人叫候老四的人有关。

候老四祖籍陕西白水县,祖辈是以酿酒为业。原来姓杜,为了争夺杜康新酒配方,家族内部发生分争,叔伯弟弟勾结官府,企图独霸酒作坊,要从候老四手里夺去新的酒曲配方。候老四一气之下,再加上兵荒马乱,只身一人来到了塞外河套,改名叫侯老四,开始了新酒的酿造。

候老四早就听说河套地区盛产高粱,豌豆,原料不缺。走西口流入河套的人口多的不可以计数。河套的十条大渠的开挖,需要成千上万的民工。民工长年累月爬在阴冷的沟渠里,潮湿又活儿苦累,需要大量的白酒驱寒,河套人又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好客豪饮,酒的销路大,可以发展大市场。

最重要的是河套人粗犷憨厚,没有多少花花肠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候老四的开始在河套实现。

一开始,侯老四在一个小作坊里当伙计,娴熟的配酒技术让掌柜的高看一眼。不久便把酿酒的事情全部托付给了他。

候老四把自己带来的酒曲,再和河套的豌豆曲取长补短,经过精心调制,酿出来新的白酒。这种白酒人喝了后,气血通畅,醉而不倒。细细品尝,香喷喷,甜滋滋,味美可口,侯老四和掌柜的商量,就叫做“河套白酒。”

“河套白酒”很快名扬塞外,侯老四成了名人,今天这个酒坊请,明天那个酒坊叫,每个掌柜的都获利不少,可是候老四还是光棍一条。

谁知道好景不长,富人心脏。

这家掌柜的心狠手辣,怕其他的酒作坊和自己争夺市场,在把候老四灌醉后,从身上搜去了全部的酒曲,把他赶了出来,正好遇到解放,酒作坊全部收为国有,候老四就到了沙罗圈落户。

候老四不在酒厂,可是候老四的配方还在。

河套因黄河而闻名中国,河套白酒因此名扬全国。

“河套酒好一是原料好,二是水好。”候老四慢腾腾地说。

“水好?”云海他们听的入了迷。

“胡说,一样样的水,有什么不同?”云海刨根问底地。

“河套的水就是不一样。”

“真的?”

“是真的。”

这正是:

一堵墙遮不住四面面的风,

再硬的汉子还要有个知心心的人。

侯老四打开了话匣子:

“早在汉代,河套人就开始酿酒。起源是一个南方子人寻宝到河套,独自留守河套,酿出河套美酒香的传说。

那个时候,长江中游地区非旱即涝,年年天灾不断,严重时颗粒不收。居住在这一代的南方人靠吃草根树皮,野果鱼虾度日,身上靠麻丝树皮蔽体,简直无法生活,人们流离失所,纷纷逃荒,客死他乡。

在逃往北方河套地区,却是:无土地不大旱,有雨土地不大涝,风调雨顺。真个是:

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六畜兴旺。

居住在此地的河套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为何一南一北,有此天壤之别呢?

南方人经过探察,终于知道了这其中的奥秘。原来,流经河套一带的黄河水中暗藏金马驹一匹,因而河套人凭着金马驹的护佑,独享天公雷公电母的偏,雨大怕淋着金马驹;雨小又怕燥着金马驹。

南方人成群结队来到河套,决心把金马驹牵回南方,投入长江之中,让多灾多难的的长江流域也成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贾云集的宝地,彻底改变自己多灾多难的命运。

万里寻宝的南蛮人刚到河套,尚未下水寻宝,金马驹早已预知,打着喷鼻,一声长嘶,跃出黄河水面,身后云雾迷蒙,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一样地拉着一根长长的缰绳,由南向北而去,最后卧到乌拉特草原的戈壁上。

南蛮人见金马驹卧在乌拉特草原的戈壁滩上,紧追不放,直奔戈壁。一个个屏住呼吸,蹑手轻脚,生怕惊走金马驹。

金马驹一见此状,又跃身而起,喷烟吐火,霹雳声声,震的南方人头皮发麻,耳朵聋,眼睛被火烤的看不清东西,只见金马驹拉着长长的缰绳,重新潜入黄河之中,形迹全无,使人无从寻觅。寻找金马驹没有结果,绝大多数南方人被金马驹拖得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回南方修养去了,其中只有一人不肯离去。

此人事不成,誓不罢休,带伤暗伏在黄河岸边的草丛中,相信金马驹迟早还会跃出黄河。就这样,足足等了九九八十一天,眼睛流出了血,身上的伤口生了蛆。

在第八十一天的黎明时分,金马驹突然跃出水面,向两狼山南的黄河套地奔驰而去。他紧追不舍,沿着缰绳拉过的地方,觅迹寻踪,直到二日天明。看见金马驹正在一口井边饮水,井边不远的石碑上写着“公主泉”三个大字。

此人正要捕捉金马驹,不料金马驹跃入井中,无影无踪。

原来这个人就是候老四的同族祖人,以酿酒为生。他不走了,取公主泉水酿酒,他酿的酒甘洌醇厚,清香爽净。

苦于南方连年灾荒,缺少酿酒原料,下了决心,在塞外这块风调雨顺的风水宝地上,一展绝技,河套酒名扬四海。

还有一个传说,是汉代王昭君出塞时,到了河套。那时的河套是荒原茫茫,飞沙走石的荒蛮之地。

一行人走的人困马乏,带的水也喝完了。放眼四望,雀不飞,绿草不见。王昭君所骑的是一匹宝马,是吃天河草,饮天河水长大的,因为王母娘娘骑乘时,打了一个喷嚏,王母娘娘受了惊吓,被贬下凡。

只见宝马昂头长嘶,随着王昭君往前行。到了一个地方,猛然站住了,俩只前蹄轮换着一阵猛刨,响鼻如雷。王昭君会意,下马弯腰,用玉手轻轻地拔下来银簪,挖开了砂石,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水流之处,草绿花香,鸟鸣雀叫。

泉水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出现了“公主泉”三个鲜红的大字。

随从们,在泉水旁砌了石头,做成了井。

人们被候老四的故事吸引住了,还要他再讲,云海说道:

“啊呀,原来是你们家的老祖祖也在河套酿酒,那咱们组也开个酒厂,你当厂长好吗?”众人齐声喊道:

“好!”

这正是:沙海海畔芦草草滩,

鲜红的酸榴榴惹的哥哥好眼馋。

众人提议下,侯老四农业合作开酒坊,那是1951年天酒作坊正式开张。合作社的社员们,一来自己可以好好地过过酒瘾,二来是个赚钱的好路路。

原料不缺,即使差一点,拿高粱和豌豆换酒,可以保证满足供应。

就是厂房,只有三间空房,怕不够用。

候老四哈哈一笑:“不碍事,不碍事,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好处。只要不跑风露气,密封一点就好,发酵时要用。”

云海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就是酒曲,被掌柜的全部搜走了。

候老四微微一笑:“这个嘛,更不用担心。我看到掌柜的要使坏,留了一手,真正的新一代酒曲我藏在了干女儿家,过几天我取回来。”

“啊?”众人一惊。都说是姜还是老的辣,候老四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再也不能低看了,应该叫“侯师傅。”

候老四农业合作社,种地方面刘青山负责,各种农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点也没有耽误农时。

酒作坊由候老四负责,云海给准备原料,流酒需要的工具,那几户没有劳动力的户,每家出一个人,在酒作坊烧火打杂。

这小锅酒,各道工序候老四亲手负责,质量自然错不了,一点也不比大作坊的酒差。人们平常小饮,红白事宴都用候老四的小锅酒,名声鹊起,每天都有盈利。

老太太哄农业合作社的娃娃,工分不少拿。

还有俩个半劳力,合作社的牛羊集中起来,交给他们放。

整个农业合作社人人有活干,个个有事情做,调动起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二年下来,有劳力的人家钱袋子满,没有劳动力的人家裤兜兜满。

家家喜气洋洋,户户吉庆盈门。

候老四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大杨树上的喜鹊窝,哇哇声一片。

乡里总结经验,陕坝日报报道了消息,前来取经学习的络绎不绝,甚至乡三级干部会现场会也在候老四农业生产合作社开。

每一天流的酒还不够干部们品尝,中午还要杀二只大绵羊热情招待干部们。女人们更是忙的晕头转向,提茶倒水,烧火做饭,中午忙的连孩子的奶也顾不上吃。

更要命的是误了地里的活,几场大雨,地里的草疯长,连苗也看不见,急得社长刘青山嘴上起泡,脾气也大了,一跳丈二高,让妇女们下地干活。

这下子乡长爱爱不高兴了,专门来做刘青山的工作

“大叔,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一朵花红不算红,要万朵花一起红。你们组是典型,就能带动全乡工作,仔仔细细地盘算一下,哪头轻那头重?”

爱爱的一席话,说得刘青山心悦诚服,要舍小家,顾大家,眼光要远一点。再也不好说什么了。

这一年下来,地里欠产,酒房亏损。好在去年底子厚,勉勉强强过了个大年。

候老四被河套酒厂请回去了,合作社的酒作坊自然关闭。

候老四新的酒曲配方,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在酒厂干部职工的努力下,有了新的突破,既有杜康酒店清香,又有老河套酒的醇厚,豌豆酒的绵甜,新一代河套白酒名扬四海。由于对河套白酒的贡献,候老四被选为杭锦后旗人民代表,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正是:绿皮皮小瓜瓜脆铮铮甜,偏遇到连阴雨雨更甜绵。

【沙罗圈,原属米仓县】

----节选自刘文忠长篇小说《红柳梦》

文革传奇

一.红海洋。大派战

1966年6月1日,文化大革命第一次明确提出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浪潮席卷全国。

我们农村也不例外,一黑过去,第二天村子里成了红色的海洋。从山上掏挖回来的红土稀泽开,在房前屋后涂写上了满墙大标语,家家户户屋顶上飘着红旗,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房上爬着白旗.如果头上戴个黄色的军帽,别个红五星,更牛气。

刚开始没有那么多像章,剪一个铁皮涂上红油漆,用黄油漆写上毛主席语录,焊上个别针带上。用木头做个书那么大的个相框,镶嵌上玻璃和毛主席像戴在胸前,劳动时也不放下,一不注意,磕碰坏了就犯了大罪。贫下中农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在大会上做检查。如果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就罪上加罪,戴大纸帽子,挎黑牌子游街批斗。如果遇上武斗造反派,打你个半死。

人们的思想觉悟空前“高涨”,最明显的是经过“破四旧和立四新”,结婚变得非常简单,不讲排场,几辆自行车一杆红旗就把新娘子娶回;那个时代,结婚仪式很简朴,在新郎、新娘向毛主席鞠躬致敬以后,才是向父母鞠躬致敬。

最热闹的场面是当主持人和新郎官把喜糖大把大把地抛向空中的时候,你就看吧,本来还装得老老实实,其实却眼巴巴的盼着喜糖的青年小伙子大姑娘们,一下子就炸翻了窝,连蹦带跳,得意洋洋地抢喜糖。夺到手的还向别人炫耀手中的“战利品”。

还有的老汉干脆就趴到地上,抢的更多。

小毛孩子钻裤裆见缝插针,跌倒爬起浑身土眉浑眼。

有的人手被踩着了都不喊痛。

看热闹的小媳妇和老太太们,双手紧紧地掐住自己的腰,生怕一不小心笑叉了气。这时,真正显示出人的本来天性。

农村自从解放后,穷人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可四旧我看不出来。

成群结伙的年轻人不参加劳动,开始破四旧。那时,不少村民养了鸽子,可不是为了吃它。老年人有说道:“鸽子四两肉,吃了祖祖辈辈还不够。”养鸽子就是为了鸽子在屋檐下叽叽咕咕增加生气。可有人说是四旧,几天内,身首异处,斑斑血迹流满窗台。

高跟鞋被削成了平底鞋;烫卷发的女人,会被红卫兵揪起来,飞剪几下子变成“红军头。”

大衣上的双排扣,不扣的一排装饰扣哗啦一下全部剪去。

本来少的可怜的【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欧阳海之歌】等书籍全部被烧毁。

三.二派鏖战

几乎是一夜之间,数不清的红卫兵司令部,在各乡村纷纷建立起来,我们三道桥,原来“破四旧、立四新”的红卫兵,正式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战斗队。同学们都在忙于外出串联。公社书记,社长全被夺了权,成了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造反派大字报揭露:1951年入党,从小做童养媳,根红苗正的公社女党委书记王芝兰,怕蒋介石反攻大陆,吓得把三道桥政府从桥东搬到桥西,罪该万死,踏上了一万只脚打到了。

公社社长,副党委书记李成贵,批斗会上回忆旧社会受的苦,痛哭流涕,用眼泪软化革命群众,抵触文化大革命,戴上了坏分子帽子,和地主富农站在一起批斗。

新成立的三道桥革命委员会,向毛主席报了喜后全面开展工作。中学的校长靠边站了。大字不识一口袋的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当了校长,学校全部停了课,到生产队学工学农。

时隔不久,东方红造反派有了气候,夺了毛泽东思想造反派的权,毛泽东思想造反派成了保皇派,俩派斗争影响到千家万户。

老婆汉子二派,白天吵晚上斗,闹离婚也不见怪。

派性斗争更加激烈,生产队的大会小会上,甚至走在街上,互相不认识,观点不对就开始辩论交锋,生产队的麦苗草吃了没有人去锄。

四。夺权

一九六七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是文化大革命批斗走资派最残酷的一年,是造反派最疯狂的一年。我所在的学校基本上停止了上文化课,学生下到生产队,宣传最高指示。

这一年秋季来得特别早,九月份寒流就不断袭来,朔风阵阵寒气凛人,十月份严霜已经开始。被揪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关押杭锦后旗第二中学办学习班,在这里接受群众批斗监督改造。

学生的伙食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学习班的伙食更差。这里有男有女,年龄有老有少。大多数人面容消瘦,头发斑白,而且很长,很凌乱,满脸胡茬子看样子已有几个月没修饰了。我看见他们吃的的饭菜,像给猪狗吃的一样,玉米面窝头硬的能打死人,说是白菜汤,其实只能算开水煮白菜。虽然这样,他们大多数很乐观,出操整齐,唱歌洪亮,还有说有笑。

文化大革命的武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造反派拿起笔做刀枪。

夺了权的造反派成立了三道桥成立革命委员会,全公社一片红。贫下中农夺取政权,一个字不认识的老贫农成了中学的校管会的主要领导,坐了第一把交椅。

随着,杭锦后旗革命委员会成立,瞎子鼓匠薛某成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发动全旗人民给配婚,成了:“佳话”。

五.表忠心

早请示和晚汇报是一种对毛主席“表忠心”的祝颂礼仪,例行程序,人们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

每天早晨,全家男女老少,包括病人,只要能坐起来,都要手拿毛主席语录本,面向毛主席像,向毛泽东请示一天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事;晚上再汇报一天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有什么问题。

具体做法是,全体参与者都站在毛主席像前,站成一个方阵,鞠躬行礼,手握红宝书举过头顶三呼:“敬祝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的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

为了表示忠心,我们村里一伙年轻人,半夜不睡觉,把生产队刚盖好的猪圈拆了重盖,扩大了圈舍面积。第二天生产队长发现猪圈被人翻盖,由于天黑看不清,歪歪斜斜,可是还是不能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作为无名英雄向公社汇报,成了典型事例,大小会议上表扬,事迹被还报纸刊登,被广播站报道。到了天,下了一场大,压塌了猪圈。幸亏一上冻,猪病死的病死,没有死的杀了给社员分肉吃,不然损失就大了。

把毛泽东的一段语录,谱写成歌曲叫“语录歌”,人们早请示晚汇报后必须唱。大小会前后要唱,劳动时更要唱。

毛主席语录小红本本,成了宝贝。谁得到了,比娶上老婆还要高兴。

这种宣扬个人崇拜的形式主义做法,形同宗教形式,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在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后,“语录歌”、“语录操”才被摒弃。早请示和晚汇报也消失了。

六.忠字舞

“忠字舞”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兴起,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一种形式主义做法。这种舞,边唱边手舞足蹈,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忠心”,人们称之为“忠字舞”。跳“忠字舞”时,每人手捧《毛主席语录》,胸配毛主席像章,边跳边唱当时最流行《心中的红太阳》、《万寿无疆》、《万岁!万万岁》等歌颂毛泽东的歌曲,人人都得会跳。有个说法是“跳好跳不好是水平问题,跳不跳是对毛主席忠不忠的立场问题。”

时间全国上下、大江南北,不分老幼、男女,少则几十人、多则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会跳的、不会跳的,会唱的、不会唱的,一起甩动手臂,引吭“高歌”(很多人是在乱哼哼):“雪山升起……起……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伴随着“歌声”,“舞者”有向上的、向下的、朝左的、朝右的,往前的、往后的、弯腰的、挺肚的。

亲身经历这个时代的我,到现在一听到那个时代的歌曲,还是浮想联翩。

三道桥供销社有一个姓贺职工,正在打扫家,通知去跳忠字舞,他说:“我一会儿去跳。”来人告诉他一会儿人家跳完了。这个姓贺职工又说:“完了不怕,一会儿我和我老婆跳,补上。”

当时造反派头头说姓贺的职工是对毛主席的亵渎。结果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帽子,游街批斗,头上戴着了高纸帽子,胸前挂着黑纸牌子,连三岁娃娃也要骂他二句。

忠字舞,是“文化大革命”时一种狂热地表示对毛泽东忠心、忠诚的一种集体舞蹈,流行时间约在1966-1968年间。中共“九大”以后,渐趋衰微。

七。老三篇的故事

背诵,《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成了全国人民重要任务。不但要熟练,还要领会。学习毛选积极分子讲用会议,自上而下开起来。

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当年你要办事?就要“精通”毛主席的语录,“运用并背诵”毛主席的语录。不然的话你就不能办你要办的事。下面是一供销社一个中学生和售货员的对话,堪称经典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让我挑挑。”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支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挑就是不能挑。”

这仅仅是平常生活中的笑话。还有一个村子的老贫农,学习了毛选,不用粮食只用食盐就把猪喂成了王,毛重有四五百斤,方圆几十的地方村社干部,社员群众前来来取经,开现场会,把这家人家的猪圈围的水泄不通,村子里的一口井水不够喝,发动社员到临村挑水来满足需要。

可是本队社员都知道,这个老贫农房后五亩多玉米,几乎被他们家喂猪偷完了。虽然人人心知肚明,不敢挑明,人家是旗里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典型。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化大革命也有了定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选自刘文忠长篇小说《红柳梦》】

黑血

---杭锦后旗1942年鼠疫纪实

长达一千里的河套平原,黄河河谷消失,水流平缓。日军第一军进驻渡口后,东渡受阻,乃改道向北,由河套地区渡河进入内蒙古大沙漠,再转东进。

日军鉴于兵力很难于千里荒原上长期设防堵渡,决定采用细菌战,使整个河套地区变成一条“死亡带”,以收战略防堵共军及抗日部队的东渡之目的。

从1941年起,日军连续在河套两岸东起河曲,西至磴口的13县进行大量以鼠疫为主的细菌散布,造成该地区大面积疾情,二百多万人在黑死病下挣扎。随后疫情又向东南人口稠密的地区扩散,1942年仅山西、绥远边区染病人数达到一千二百万人。

杭锦后旗的老百姓深受其害,给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这次鼠疫,发展迅速,惨烈异常。最早报告鼠疫源是河西沙圪堵,很快蔓延到三道桥梅林庙,现在的杭锦后旗原种场 。

1942年1月15日,本地居民边九斤四口人吐血半小时死亡;还有一家老小七口也是吐血不到半个小时,全部死亡,全家人烧埋在一起,人们叫“七坟疙梁”,现在,人们地方犹在,已经没有后人。自卫军一个叫段四的排长到平成乡找李板头和任二小,李板头和任二小突然吐血死亡。段四请来神汉曹有子跳大神治疗,正在焚香念咒时神汉曹有子吐血死亡,段四也随后死亡。

参加掩埋段四的自卫军骑兵二团三连乔班长,也于三日后吐血死亡。

鼠疫如此猖獗,人心惶惶,村民四散逃逸,扩大了疫情。

大树湾乡的王麻子吐血暴死,妻儿和女婿和亲属拉尸体掩埋,不料当场死亡。因此,死人无人敢掩埋。

野战补充团团长沈雁书电文,可以看出鼠疫的严重:“鼠疫蔓延甚于洪水猛兽,如不迅速扑灭,贻害人类至深且巨。鼠疫已波及职团防地。。。。。”

因当时未封锁疫区,疫病很快传至五原中元乡,以至临河城郊和陕坝市郊。当时因条件所限,未能作细菌检查,但根据病情及传播之迅速,已确定为肺鼠疫无疑。部队接到了张军医佐的来信,傅作义将军非常重视,召开紧急军政会议,成立防疫指挥部,采取严密有效措施,坚持约七十余日。这样烈性传染病,仅死亡居民六十余人,数十万驻军除牺牲一名军医外,全部安然无恙。正是那位大公无私及时将自己隔离起来的张军医佐两日后病故,不幸以身殉职。

卫生条件差,是造成疫情蔓延的又一个原因。疫区大约十二万人,只有不满十人的乌盟卫生第六防疫大队。

这次鼠疫从最早记载1942年1月15日算起,到疫情基本控制的三月19日,蔓延到了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有记载的死亡586人,没有记载,自己掩埋的不计其数;鸡犬猪狗猫几乎是死绝。

据历史资料记载:1941年12月27日和1942年1月17日,日军两次各出的汽车二百余辆,向磴口以西驻防骑七师进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撤退后,在水井里,草滩上投了毒,放了老鼠。【刘文忠根据地方志和三道桥居民口述编辑整理】

火烧桥的传说

杭锦后旗大树湾新胜二社有一座桥叫火烧桥,那个时候,没有水泥,桥全部是木头和柴草做的。往东离三道桥十余里,往西离太阳庙十余里。这座桥虽然不大,可是名声在外,方圆百里赫赫有名。

据老年人讲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来到了火烧桥,抓住了一个放羊老汉,日本人的翻译问道:“再往西是什么地方?”放羊老汉说:“是太阳庙。”

“太阳庙?”日本人的翻译反复问了几遍。

“再往西是太阳庙。”放羊老汉如实回答。

日本翻译叽里咕噜如实把地名报告了日本曹长,日本曹长又与日本翻译耳语了几句。日本翻译又问道:“太君问你,太阳庙是个什么地方?”

“太阳庙嘛,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睡觉的地方。”放羊老汉又按人们传说的,回答了日本翻译。

日本翻译又如实地翻译过来给日本曹长听。

日本曹长一听,“哇呀呀-----”一阵嚎叫:

“良心坏了的,良心坏了的。天要灭亡我呀!”下令将放羊老汉乱枪打死。

然后把桥点燃,烤了几只羊充饥。

原来,日本人非常迷信。日本人的国旗是太阳旗,他们相信太阳永远不会落。

如今,到了太阳落山睡觉的地方,含义太阳落山睡觉,预示着日本人要灭亡。怪不得日本曹长一听太阳落山睡觉,就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曹长立即下令撤退,已经为时太晚,前线传来了傅作义五原大战的胜利的消息。应了那句:“日落西山黑格悠悠,日本到到此难回头。”的童谣。

一九四零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举收复五原。五原战役战果辉煌、威振四海,被誉之为“五原大捷”。敌人必经之道路被傅部及五原民众放水淹没,从五原逃出的残敌,大部淹死在乌梁素海,有的陷入泥淖被我军民杀死或俘虏。日酋水川尹夫中将也在此战役中被击毙,消灭日伪军3400多人。

日本曹长丢下了七零八落烤焦的羊骨头,带着一行人,一路向东逃窜,在陕坝附近,把我抗日军民活着。

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放羊老汉,把这座桥叫做“火烧桥”,一直到如今。

【巴彦淖尔报发表】

孤胆英雄 刘光子轶事

抗美援朝时,刘光子荣立一等功,“二级孤胆英雄”。1971年,我在杭锦后旗人民武装部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认识了刘光子,后来多次与老英雄接触,成了忘年交,无话不谈,他的故事也知道了不少。

1.活捉了63个俘虏不敢报告

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第一阶段中,我志愿军63军第187师561团,突破临津江后,于1951年4月24日,我军遭遇的对手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英国王牌部队。

据军事资料记载,格洛斯特营曾有150年的历史,4月25日中午,当二连志愿军战士刘光子(时任战斗组长),带领两名新兵冲到一个小高地上时,忽然发现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100多号人乱糟糟地正准备携炮逃走。刘光子端起冲锋枪就是一阵猛扫,接着,他让两名缺乏作战经验的战士爬在大石头后面射击掩护,自己就一马当先冲下山去。

刘光子顺着山坡往下飞跑,忽然,“叭、叭”两声枪响,他的裤子被穿了两个窟窿,还好没有受伤。看来敌人已经发现了自己,不能直冲过去,要迂回到敌人后面,杀他个措手不及。仔细查看了地形之后,他紧了紧腰带,把枪弹匣和手榴弹都掖在腰里,手握冲锋枪顺着山侧迅速爬到了敌人的背后,隐蔽在一块大石头旁。刘光子把冲锋枪架在石头上,瞄准敌人就是一梭子。

枪声一响,刹那间,石头后面站起来黑乎乎的一大片敌人。敌人见他孤身一人,便壮了胆,有的端起枪就打,有的呜哩哇啦地喊叫着往上冲。刘光子一扣扳机,感觉没子弹了,紧急关头,他迅速将一颗手榴弹甩向敌群,趁着烟幕换上一梭子弹,再次向敌人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有的卧倒保命,有的扔下枪往后跑,刘光子站起来大声命令敌人“缴枪不杀”。敌军一时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扔下枪举起了双手。刘光子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把随身带的英文宣传品扔过去让他们看,并示意他们举着手向山上走。就这样,刘光子凭着勇敢和智慧,一人俘获63个英国兵。

刘光子是位极老实、腼腆的志愿军战士,自己干出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不敢向部队首长汇报,甚至不愿承认这些俘虏是他一个人抓的。当部队清点俘虏时,战士们你一个他两就报开了。可是最后首长却吃惊地发现,有63名英军俘虏,却找不到活捉他们的英雄!这事非同儿戏,部队领导自然要认真调查。后来,那两名新兵终于沉不住气了,就偷偷地“告密”说:“这些俘虏是我们组长刘光子捉的!”当时团领导听了这话着实吃了一惊:“他一人能俘虏63名英军?!”这可是英军王牌“格洛斯特营”的一个连啊!后经认真核实,确实无误。

在雪马里战斗前,志愿军561团曾提出过一个口号:抓一个俘虏立一功!刘光子的英雄事迹材料上报后,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

1952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2.刘光子原来是个国民党的兵

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授予刘光子“”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 1953年,当刘光子做为中国青年代表到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时,斯大林接见了这位传奇式的中国英雄。斯大林兴致勃勃地问刘光子:你怎么能一次俘虏那么多英军?刘光子腼腆地说:当时我反正是豁出去了!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刘光子原是国名党军60军的一名士兵(当时国民党60军在长春被围战役中被称为“60熊”)一直不得蒋介石的重视,后全体起义,投向解放军,整编改为志愿军后开入了朝鲜战场。

1958年刘光子复员后,回到了家乡。他曾担任过乡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及旗人大副主任等职。

后来那63名英军俘虏中有一位当上了英国的议员,他有一次访华时,见到了当年我军雪马里战役的指挥员。这名议员极其恳切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想亲眼见一见曾俘获他们63名英军士兵的那位志愿军英雄,他要当面向英雄请教,当年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63人活捉?以解他会英国后心中百思不解的疑惑。

可是不巧的是,那时刚退休的老英雄刘光子已经重病缠身言语不清了,英国议员的愿望未能如愿,竟然大哭起来。

3.从不居功,低调人生

1958年复员后,回到了家乡,回乡后刘光子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他曾担任过乡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及旗人大副主任等职。50多年来,刘光子从没因自己是英雄,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乡党委书记书记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一任书记和乡长,都能够和老英雄合得来。

因为老英雄有一个宗旨:“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下乡蹲点呀,扶贫支农呀,老英雄一次不拉,比年轻干部还要积极。

“只要一蹲在农民的炕头上,屁股蛋是热的,心是热的,话是啦不完的。”这就是老英雄的口头禅。

同时,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多年来,老人一直保持着当兵时的本色,如在抗美援朝时他用过的一个大瓷碗,仍很好地保留至今,但关于他当年抓俘虏的事,却很少向家人和外人讲。

和老英雄一起开会的人都知道,在外出开会住在高级宾馆,老英雄不睡钢丝弹簧床,把铺盖搬到地下睡,才能够睡着,睡舒坦。

刘光子老人于1997年去世,享年76岁。1999年,他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选人《抗美援朝精彩战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他在雪马里战斗中用过的那把冲锋枪,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农民的好儿子 段永胜

段永胜,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他短短38个春秋的生命历程中,在800里河套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年11月,还是段永胜当民兵连长的时候。在一次投掷手榴弹的演习过程中,民兵姜有生因紧张,手榴弹只抛出三五米远,眼看就要爆炸,段永胜一下子扑在他的身上。随着一声巨响,姜有生安然无恙,而段永胜却被黄土埋了半截身子。

1986年的一天,村里的几个孩子在段永胜家附近的海子(水塘)里游泳戏水,不小心游入海子的深处。惊慌失措的孩子们大声呼救着。正在吃午饭的段永胜闻声后,放下饭碗,跳入水里,将他们一一救起。

1994年秋,河北白洋淀一位民工跳入海子游泳消暑,不想被密匝的苇根缠住腿。几个中学生赶去营救,水性却不好,情况十分危急。段永胜及时赶到,使这几个人得救了。

1995年春,永跃村决定修一座桥。正当村委会主任苦于无钱、无人力之际,段永胜开来了自家的小四轮,带头上山拉沙取石。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造桥工程。后来,村民们将这座桥取名为“永胜桥”。

时间定格在1995年11月26日。村里的小孩卢勇在刚结冰的河面上坐看冰车玩耍时,不慎掉入河中。其叔叔跳入冰水中营救,却被无情的芦苇缠住,危在旦夕。闻讯赶来的段永胜,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在将孩子的叔叔救上水面后,又一头扎进水里营救小卢勇。一连8次,他将小卢勇托起,又沉下,身边挤满他拼搏击碎的冰块,浑身布满伤口,渗出殷红的鲜血。此时,他的手脚已经冻僵,身子开始麻木,刚刚露出头,却又沉入水底。

这天,段永胜走了,带着无数人的牵挂走了,留下的是永恒的精神。段永胜见义勇为的行为,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刘文忠,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杭锦后旗三道桥人。现在居住地址:内蒙古乌海海勃湾林荫街道关工委。联系电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2536/

民间传说刘文忠的评论 (共 8 条)

  • 鲁振中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芙蓉秋水
  • 清澈的蓝
  • 襄阳游子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时间定格在1995年11月26日。村里的小孩卢勇在刚结冰的河面上坐看冰车玩耍时.......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