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信仰”

2017-02-04 14:29 作者:陈宣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信仰”

陈宣章

关于中国人的“劣根性”,批评者多多。“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人的四大缺点‘愚、穷、弱、私’”;鲁迅说的“阿Q精神”;柏杨说的“丑陋的中国人”; 香港报纸《中国式聪明:很深刻,也很现实》……作为中国人者,除了痛心,更应该反思。

张安兄说:“现在,沒有任何信仰的中国人,只信钱,于是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种种突破底线的奇闻就屢见不鮮了……”但是,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取决于自己。”孙中山有自己的信仰;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有自己的信仰……其实,阿Q也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信钱”也是一种信仰。问题是:潘多拉盒子是谁打开的?

《少林寺进香记》,以前在群内已经有人转载过。释永信已经不信仰佛祖了,已经信仰孔方兄了。这是谁的“功劳”?现在,“诈骗”盛行,种种突破底线的奇闻屢见不鮮。这是谁的“功劳”?

张安兄说得好:“人人有善念,世界就美好;人人皆贪念,社会就糟糕!”“我不明白,贪官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再多钱也是一曰三餐,再多房也只睡一张床……”中国历来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说。的确,不能“用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但是,仔细想想,贪官是一个“社会人”,他有子孙后代,有亲戚朋友。和珅富可敌国,他嫌财富多吗?成语“贪得无厌”,意思为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意为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是,共产党人(不是“共产党员”)与众不同,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牺牲了多少共产党人?有谁嫌财富多的?有,“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共产党人彭湃。有,白求恩大夫。

“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样子?哎!还得回到哲学!”说到拜金主义泛滥之前是什么样子?哎!还得回到共产主义信仰!

群里有人转发的《日本为何一直不敢造假?》,说:“日本众所周知,是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国家,产品品质如是,生活质量如是,空气质量,卫生环境都如是,诚信更是极致诚信的让人感动。”我想:“如果汪精卫活着,一定会说:‘还是大东亚共荣圈好吧!’”难怪有明星埋怨自己不是一个日本人。

既然言论自由,难免有争论。谁对谁错?不怕争论。自己要言论自由,也要让别人有言论自由。我以前认为,敢于说话的人一定有“是非观”,比那些没有“是非观”的人要好。其实不然。但是,有几点是必然的:1.谁也不会说自己错。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说。2.真理常常在少数人手里。假如真理非常容易被发现,这个世界就处处出伟人,天天出伟人了。3.现在许多人认为“对”的,将来不一定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不要迷信专家教授。现在有许多砖家,胡说八道(敲门砖)是为了金钱。现在有许多教瘦,贩卖别人的货色是为了美元。5.不要迷信官员明星。官员(包括许多大官)在台上说的好听,谁知道他台下在干什么?那些明星更不用说了,查一查他(她)是怎么出名的?6.不要从私利出发考虑问题。否则,一说就错。7.科学常常有预见性。毛泽东《论持久战》就是如此。8.谁没有讲过错话?要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人说:“从人类社会来看,最成功的模式是:教堂+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叫人不偷懒的市场经济与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伦理)珠联璧合,才能生出最美最大最甜的果实。”“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教堂。”“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国人的中心,是凝结美国人最核心的东西。”(《中美最大的差异》)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但是,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所以,基督教要信徒“爱人如己”,“转离恶行”,而上层的斗争是血腥的。美国上层的斗争也是血腥的。美国历史上,暗杀总统的事件有四次。约翰•F•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 ,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这就是“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

2017.2.4.

附:2011年05月06日《 光明日报 》鲍鹏山《三思而不行》。仅供参考。

上一篇说到孔子不算卦。其实孔子不算卦,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决定我们是否行动的,不该是利害、得失、成败的判断,而是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而算卦,乃是对利害得失的判断,至于判断是非善恶美丑,需要的是我们的良知,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观,与算卦无关

比如说,当我们面临是否行动的抉择时,我们是听从是非善恶判断的良知,还是听从成败得失判断的算卦?极端地说,如果有一件事,从是非善恶的良知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做;但是,算卦的结果告诉我们,做,必对自己有害。此时,我们做还是不做?

简言之,我们是根据利害而行动,还是根据是非而行动?

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就是说,告诉君子有义在,他就会去做;告诉小人有利在,他才会去做。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孔子为什么不算卦:义在,义无反顾,做,无须算卦。不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做。亦无须算卦。

所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义在。

鲁国有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孔子听到这事,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今人很少有人认真读古典,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个“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

季文子是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足观。

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的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今人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做事贵于果断坚决,想得太多了就变成为自己打算了。)“多思转多私”,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很多谨慎人、精于算计者的道德底色,也说出了很多算命打卦之人的真正用心。

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4484/

闲话“信仰”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