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茆山歌是一条河

2016-12-09 10:31 作者:马济元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传唱于长三角区域的吴歌一脉——白茆山歌,是我国民歌的一颗璀璨明珠,她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白茆流域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因而口口相传,世代源源流传。大凡接触过白茆山歌的人士都说:白茆山歌和陕北信天游等民歌一样,是一条悠悠流淌的河,她源远流长,举世瞩目,长流不息。

首先,我扼要阐述白茆山歌这条河——源远流长。白茆塘流域有故事说,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汉相张良,曾经在白茆传授山歌,老歌手们都这么吟唱:“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传教山歌千千万,代代歌手敬张良。”《晋书.乐志》曰:“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因此,学术界认为,按文献记载,白茆山歌始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不少即白茆山歌。明代冯龙收集的《山歌》10卷计300余首,收录了《砑光》《被席》《瞒娘》等多首白茆山歌。明代常熟籍诗人沈海《四野农歌》这样描绘白茆塘流域农耕山歌唱和的盛况:“烟冥蒙昼景昏,农歌四野竞纷纷。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麦秀新腔良有节,竹枝遗调本无文。不知帝力吾何有,击壤声中又夕曛。”至明末清初,东南文宗钱谦益和三吴才女柳如是,相中了白茆这块福地,于白茆的红豆山庄隐居了8年。钱氏夫妇夫唱妻和,为白茆山歌,增添了一段熠熠闪光的情佳话。近代的1923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周刊第15号收录了白茆山歌《一把芝麻撒上天》:“一把芝麻撒上天,吾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住,归来还唱两三年。”1958年,白茆党委书记万祖祥赴北京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时候,把这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

然后,我简单介绍白茆山歌这条河——举世瞩目。1994年,日本专家加藤千代女士为白茆山歌题词:“日本山歌渊源似乎在中国白茆山歌之乡。”民国初期,北大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在《吴歌小史》中明确肯定吴歌的历史“不会比《诗经》更迟”。顾先生和王翼之在《吴歌甲集》《吴歌乙集》里编录了多首白茆山歌。白茆山歌一贯受到学者的重视,解放以后的《人民文学》《诗刊》等多家杂志,也多次刊登了白茆山歌。例如,1964年9月《诗刊》上就有王凤英的《莳秧》和邹仁源的《运肥》。1958年,白茆掀起了新民歌运动,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白茆时,居然也和白茆农民一起哼起了白茆山歌。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白茆山歌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时,白茆塘上多次举办的万人对歌会,规模盛大,轰动华东,影响全国。上海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常熟拍摄了电影纪录片《万马奔腾》。银幕上,银须飘拂的老歌手邹振楣一边摇橹一边唱道:“白茆人民爱山歌,首首山歌党教我。千人唱来万人和,声声句句震山河。”后来,白茆山歌多次上北京,进中南海(至今是12次上北京,两次进中南海),登陆央视,唱响东南亚,联合国、日本、欧美等专家学者纷纷慕名来考察。荷兰汉学家施聂姐夫妇听了歌手徐阿文夫妇的白茆山歌对唱以后,情不自禁地兴奋高呼:“白茆山歌万岁!”2000年5月17日,白茆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5月16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5岁的陆瑞英老人出席了《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北大首发式,并且当场讲了民间故事《清和桥》。

最后,我重点讲析白茆山歌这条河——长流不息。笔者以为白茆山歌这条河长流不息的理由,有如下五个方面:

1、白茆山歌有广大白茆人民的喜爱,而且是愈老愈喜爱。白茆的先民在辛勤的劳动中产生了山歌,山歌与劳动共存,哪里有劳动,哪里就有山歌。陆瑞英的山歌这么唱:“唱唱山歌散散心,人家当吾快活人。口含黄连心里苦,黄连树底下苦操琴。”苦要唱,难亦唱,舒心的日子更加要唱。白茆山歌传唱了数千年,解放以后,脱离了苦难的白茆人民,欣喜若狂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唱出了时代的新歌:“山歌一唱动人心,个个脸上笑盈盈。劳动人民爱唱歌,推动生产鼓干劲。”建国初期一届接一届的白茆塘两岸万人对歌会,展示了白茆人民对山歌发自肺腑的挚爱。在历届对歌会上亮相的老歌手,有:90多岁的邹振楣、刘二宝等;80多岁的徐阿文、陆杏珍、顾银根等;70多岁的费耀祖、徐巧林、万祖祥、陆瑞英等; 60多岁的孙妙林、潘松和、邹英等;接近60岁的徐雪元、沈建华、吕杏英等等。白茆人民世世代代爱山歌,是人愈老对山歌愈发痴迷。因为爱歌,上世纪40年代,富家小姐徐巧林,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冲破阻力,与在她家当长工的歌王徐阿文结成了眷属;因为爱歌,种田人陈梅生敢于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文革的“铁拳”,两次把孤本山歌书《赵圣关》砌进了砖墙,为白茆山歌保存下了珍贵的资料;因为爱歌,首任乡党委书记万祖祥热心建立山歌队,组织一年又一年的万人对歌会……耳濡目染,今朝的白茆人民正继往开来,如白茆塘的滔滔流水一样,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白茆山歌。如此,白茆山歌这条河,上有源头,下有大海,哪能不长流不息?

2、白茆山歌有地方政府的积极组织领导、支持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白茆的新民歌运动悄然掀起,传统的对山歌活动越来越上规模。季乘凉时候,白茆塘两岸时常是千人聚集,隔着塘河对山歌。上文提到的那些老歌手们,都是对山歌的积极参与者。为庆祝常熟县境内成立第一个人民公社,以书记万祖祥为首的首届白茆政府,举办了白茆塘上首个万人对歌会。对歌会人山歌海的罕见盛况,惊动了华东作家协会、上海电影制片厂、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常熟县政府以及周边乡镇,连上海柴油机厂的工人也兴致勃勃地赶来观摩对歌会。两个月后,万祖祥书记去北京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在中南海唱响了《一把芝麻撒上天》。而此前的7月,副书记姜祖根在出席全国民间文学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也亮开歌喉。文化部周巍峙副部长来白茆视察,乡长叶元唱着山歌去欢迎。还有副书记王筱文则是一个自编自唱白茆山歌的好手。白茆的乡领导个个爱山歌,积极参与、组织、支持山歌;白茆的村领导同样不甘落后,每届对歌会,村支书、村长带头组队参加。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体协也在这里),每天早晨,活动中心琴声悠扬,小黑板上隔三差五刊出新作的白茆山歌。老年体协组织的老年文体活动在白茆遍地开花,展示了今日白茆和谐、繁荣的风景。我想,流淌了千年的白茆山歌这条河,而今上有政府组织支持,下有群众热情参与,有组织,有基础,这白茆山歌之河,哪能不越流越顺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3、白茆山歌有以老带新,老少相承的传统。老歌手是白茆山歌最主要的传承力量。2004年4月,老歌手徐雪元带着9岁的孙女徐楚凡登上中央台参加了中国民歌大联唱。第一个登场的徐楚凡这样唱:“叫我唱歌我就唱,我年纪小小没学多。我唱山歌好公教,新种的小苗花不多。”徐雪元是山歌之家的后起之秀,14岁就跟着父母(徐阿文、徐巧林)上了万人赛歌台,而今,他和吕杏英等老歌手是著名的省级白茆山歌传承人。在白茆,70岁上下的老人都是山歌好手。2002年秋,已经90多岁的刘二宝老太太,率全家四代人登上新世纪首届山歌艺术节的赛歌台亮了嗓子。白茆多山歌世家,邹振楣的邻居、著名老歌手费耀祖小时候,一边干农活,一边跟着父亲学山歌:“白茆塘水甘泉流,三岁小囡也会唱山歌。山歌本是娘教,还要自肚里聪明自己做。”上世纪末,白茆山歌走进了学校,白茆小学成立了康博少儿艺术团,开创了白茆山歌教学的新形式,更使老歌手的传帮带有了教育基地。这样,如朱莉、杜悦、徐楚凡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小歌手,接受白茆山歌名师的指点,师出名门,唱山歌的功底大有日新月异的提升。2007年5月,山歌王陆瑞英被国家命名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后,徐雪元、吕杏英被命名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月娥、沈建华、闵月娟等被命名为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丁惠娟、王淑英、邹雪娥等等一大批歌手被命名为常熟市白茆山歌传承人。白茆的领导和人民,都已经意识到了并且重视了传承、弘扬白茆山歌的重要,已经建立起了并且完善了传承白茆山歌的体系。老少相承,上通下达,如此,白茆山歌之河,哪能不越流越宽阔?

4、白茆山歌有广阔的交流平台。白茆塘是一条并不怎么宽阔的扬子江支流,它携手苏南许许多多的小河,和太湖、长江的水系一起,浩浩荡荡地汇入大海。白茆山歌是常熟的歌,长三角地区(古吴地)的歌,是吴歌的一脉,是中国民歌的璀璨明珠。近几年来,白茆山歌和芦墟、河阳、双凤等华东各地的民歌频繁交流,几乎年年有比赛,有互访。下面列出的是一位老歌手2008年的部分活动日程:1月7日,参加市文化下乡活动;2月6日,参加市山歌创作研讨会;2月23日,苏州广电局来选录山歌;5月10日参加苏州金阊民俗文化节;5月20日,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7月17日央视音乐频道来录山歌;7月18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纳西族歌手来交流;8月2日,欢乐社区行活动;8月29日,市群众文艺汇演;9月16日,参加沙家浜旅游节文艺晚会;11月17日,芦墟歌手来交流;12月16日,参加市文联艺术成果展示晚会。有白茆山歌这么唱道:“白茆塘水清又长,和风送歌十里扬。清水引得金凤来,白茆明天光亮亮。”在白茆山歌日益加强与国内同行交流合作之际,2005年,白茆山歌赴马来西亚参加了缤纷马来西亚国际艺术界的演出;于2009年,又应邀赴日本参加了东亚农耕歌谣比较研究学术交流。此外,常熟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请来欧、亚、非的多国民间文艺团队进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让白茆山歌加强了与华东、全国以及海外的民间文化交流。有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化之间的交流、切磋、互补,白茆山歌之河,哪能不越流越清澈晶莹?

5、白茆山歌在传承中有发展、有创新。近几年,白茆的经济繁荣,波司登的崛起更加推动了白茆的繁荣。这几年,白茆人民生活舒心,对文化、体育等精神生活的需求迅速提升,白茆老年人的体育、文艺等活动,在“老体协”的组织、推介下,呈现着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夕阳染红西边天,白茆塘畔风光美。文化广场草坪前,有支老年腰鼓队。”老歌手们在唱响山歌的同时,积极参加秧歌、腰鼓、拳操等队伍的活动,文体素质得到了深层次的提高,为白茆山歌的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而今白茆山歌有系统的研究、创作队伍,为白茆山歌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白茆山歌,还有什么险滩暗礁能够阻挡她奔腾向前、长流不息?

这几年,白茆山歌多次上北京、登央视,年年接受央视采风,经受了锤炼,因而白茆山歌有了长足的进步。说白茆山歌是一条河,那么白茆人民、白茆山歌手就是这条长河里的一滴晶莹的水。这滴水,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继承,中老年以后传承、创新。点点滴水汇聚,代代奔流不息,白茆山歌这条源远流长的河,将会更加举世瞩目,永远长流不息!

民间艺术之乡——白茆的白茆山歌是一条河,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奇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3484/

白茆山歌是一条河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