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之才与后天的因素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篇王安石写的《伤仲永》的故事。王安石怀着无比伤感而惋惜的心情,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方仲永由于其父对其才能没有引起重视,致使天才儿童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最后天赋流逝而变成与常人无异的故事。
方仲永是王安石舅舅家乡的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其实,王安石还没有见到方仲永的时候,就已经听人说起过关于方仲永这个神童的故事了。
在《伤仲永》里,王安石是这样讲述的,金溪人士方仲永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世代都以种田为业,可当方仲永长到五岁时,在未曾见过任何书写工具的前提下,却忽然哭着闹着要这些东西,其父在万分惊讶的同时,就从邻居家借来书纸笔墨给方仲永。方仲永当即就写了四句诗,并且还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的。,方仲永的父亲还把方仲永的诗拿去给一个秀才观赏,那个秀才看了,甚是称奇,当时就随即指定一件事物叫方仲永写诗,而方仲永立刻就能够完成。诗的文采和以及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于是这件事就迅速传开了,乡人都称奇道异,认为方仲永是个很有天赋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也随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遍整个县了。
渐渐地,就经常有人来请方仲永去作诗,或是邀请方仲永父子去作客,或是携带钱币和礼物来求方仲永作诗。而方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始终不让儿子有学习的机会。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长大的方仲永的天赋就退化了。当王安石到舅舅家家乡见到方仲永的时候,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再次到舅舅家的时候,当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时,舅舅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的了。"
《伤仲永》的故事说明要想让孩子才能能够持久,是与后天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后天的因素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便是一个天分很高的儿童,如果家长不让他有学习的时间和深造的机会,而是只顾蝇头小利,在孩子还没有完全长成熟的时候就利用孩子的特长去赚钱盈利,无异于杀鸡取卵,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孩子也就有可能象方仲永一样,天赋就会被毁掉,与生俱来的才能也会慢慢地消失了。当然《伤仲永》的故事也说明了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的因素和影响的。孩子的家庭出生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孩子才能的充分体现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如果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不是出生于一个种田人家,而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话;如果其父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大字不识的种田为业的人,那么方仲永的结局就有可能不一样了。假如方仲永能够遇到一个懂才惜才的人,那么其结果也可能会不一样。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讲述华罗庚小时候故事的小人书。小人书中的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华罗庚小的时候,家里很是贫穷,本来父母是没有能力供他读书的,可是却让他得到了一个机遇。当时,一个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乡绅之子想以教育救国来改变中国的现状和命运,于是在留学归来之时,就变卖家产,在家乡办起了学校,免费召集一些乡村子弟去读书,当然华罗庚也在应召之列,这就给华罗庚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而华罗庚的父亲本来只是想让华罗庚认识几个字,然后送他去学习算命,将来好有一门技艺养家糊口。可是那个乡绅之子却意外地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于是就想让华罗庚继续读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就三番五次地去做华罗庚华罗庚父亲的思想工作,并且保证不仅仅全免华罗庚的学费,而且还免收华罗庚的食宿费,华罗庚的父亲才算勉强答应。
后来,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那个乡绅之子看到他的教育救国的想法和路径根本行不通,于是就奔扑抗日前线去了。就这样,读到初二的华罗庚在得不到没有了经济的支柱和为了生活不得不辍学去当了一名学徒,但是由于有了那个乡绅之子的鼓励,确定了华罗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华罗庚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学业,而是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代数学家的故事。虽然在小人书里,那个乡绅之子后来不知所终,但华罗庚却没有辜负他的期盼,成为了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曾感叹道,世之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
说到数学大师,又让我又想起了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被打成了什么反动学术权威、什么右派了,并且有的还被关进监狱了。
我读过的故事是这样讲的,说是有一段时间,苏联的数学家曾提出了一个数学设想题,但是设想毕竟归设想,那是需要计算出结果命题才算成立的,而在他们国家一时间却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来答案来,于是就在世界各个国家重奖征集计算答案,当然数学设想题也发布的到处都是。
有一个日本商人来我们中国,当途经一个地方的时候,却意外地在地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居然写着苏联的那个数学设想题以及计算结果。
这个发现当然是让那个日本商人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了,于是回国之后就悄无声息地把数学设想题以及计算结果拿去苏联领奖了,可是当苏联把奖发往日本国,并且进一步索要演预算过程的时候。日本国一考察,才知道那个日本商人根本不具备计算那个数学设想题的才能,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演算过程了,于是就回函给苏联了。说是,据查他们国家的那个人根本没有此特长,最后苏联方面通过询问才知道那个日本商人是在中国的某个地方捡到的。于是苏联政府就向我们国家的周恩来总理要这个数学设想题的演预算过程了。可是当我们国家的周恩来总理派人去找那个数学设想题的计算人的时候,才发现人在监狱里关着。那个人在监狱里还没有忘记计算苏联发布那个数学设想题。可是那些看守他的人那里知道,因此就把他的计算过程当成什么敌特密码拿去查,可是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个其实已然来。当然,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就拿去扔垃圾桶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恰巧写着那个数学设想题以及计算结果的那一张纸条就掉在地上,让那个日本商人捡到了。
中国从60年代初就开始从日本进口化肥。但我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却让我有一些感概。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在一次国际会晤午间休息时,一个日本人在与我们国家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谈起关于中国进口化肥的事情来,就对我们中国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道:“真是搞不懂你们中国为什么会来我们日本进口化肥,其实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化肥专家就在你们中国。”这个消息让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很是震惊,于是在回国之后就派人到处去找化肥专家,可是找来找去,原来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化肥专家却在监狱里关着。
知识不仅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知识文化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标准以及象征,而一个国家的知识文化则代表着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中国地杰人灵,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是人才济济。唐朝造就了历史上的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发展,让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都是与唐朝统治者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分不开的。
唐太宗当政时期就比较注重人才的培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论出生与门第,不论亲疏,不避嫌仇,无论是出生士大夫家庭,还是贫寒人家的子弟都有读书的机会,都能够有参加科举考试,总之来个公平竞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局面,这就是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在我父母生活的时代以及我们小的时候,是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也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是希望老百姓都吃草,因为草是不会长粮食的,还是形容孩子的。如果是形容孩子的,那么为什么不把资本主义的苗变成社会主义的苗的。
在那个时代,读书是受到家庭成分的限制的,那个时候不兴通过考试公平竞争,而是靠保送升学,家庭成分不好的人任凭你是天才也是枉然,再怎么优秀也没有升学的机会的。我在网上就读到了一个人写的自己故事,故事里讲,他在他们那里的六十一个村子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时名列第一,还得了个“一百分”的外号,可是他虽然优秀,但是因为他家庭成分不好而没有升高中的权利的故事。其实,我从他的故事里看到,初中都还是那个校长顶着压力给他读的,后来那个校长还因此被打成了右派。解放军来征兵的时候也是一眼看中了他,可惜由于政审不过关而与当兵失之交臂,当然也让那个征兵的解放军深感惋惜。
我的母亲读书社会学习也是名列前茅的,可惜也是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上不了高中。
而只要家庭成分好的不管是脑残还是脓包,反正歪瓜裂枣都能够被保送上学,都能够当兵、当工人。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有几个大字不认识贫下中农子弟去当兵,结果不是放牛就是养猪。有一家哥两个,哥哥当兵放牛,弟弟当兵养猪。
我的邻居当兵残废了,说起他的残废来,有一些滑稽可笑,原来他是个偏头,在家的时候总喜欢扛着火筒打个鸟,因此一遇到有鸟飞过,就习惯性地偏着头看,在当兵的时候他当然也改不了这个习惯。有一次他扛着一把撬锄看见有鸟儿飞过,就又偏着头看鸟了,由于思想抛锚,看的出了神,忘记扛着撬锄,手一松,撬锄往后一掉,就砸着了脚后跟,还把脚后跟都削一片了,因此就这样变成残废军人给送回家了。
在我们这里农村,虽然每年都有保送上学、征兵、当工人的名额,可惜那些干部们对于自己的子女读书、当兵都不感兴趣,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当工人,因此要是那个单位来招工,就你争我抢的。我们村子的那个治保主任就不要读书的名额,当兵也不愿意去,因此他的几个孩子在那个时候都去当工人了。而当兵呢是阶级成分比较好的没有当干部的贫下中农人家去了。
我六岁去读书的时候,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读成,当七岁去读书的时候,又没有了课本,所以我是八岁读的书,还好,当我读到五年级要升初中的时候,遇到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新一代领导人都给地主富农摘出了所谓的地主富农帽子了。幸运的我遇到了一个不讲阶级成分的时代,因此我才有了考试升入了初中的机会。
哎,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年代,遇到滑稽的故事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