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困惑
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历史尚且让人明智,那么写下了历史名著《史记》的司马迁,无疑是博学睿智的。可是,在《史记.伯夷列传》中,他提出了一个难解之惑: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这篇《伯夷列传》中,他先写了伯夷叔齐让天下的仁义,又写了哥俩饿死首阳山的悲惨结局。然后大发感慨:人们都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是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为什么没好报呢?又举例说,在三千弟子中,孔子唯独举荐颜回,说他品德高尚,志向高远。可是颜回却极度贫困,“糟糠不厌”,二十九岁就须发尽白,早早地死去了。然而,每天滥杀无辜,恣睢凶暴的盗跖却正寝寿终。
这是为什么呢?
读到这儿,我也像被这位历史名人领进了一座迷宫。是啊,人们都说“因果报应”,都说“好人有好报”。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可是,真是这样吗?
在历史上,岳飞是大家都赞赏的吧,可是结局呢?主子不信,同僚排挤,年纪轻轻,就被祸害致死。他本可以“精忠报国”,本可以“直捣黄龙府”,本可以“收拾旧山河”的啊!可是秦桧呢?在残害忠臣之后,在丧权误国之后,却能寿寝正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真有所说的“天道”,这又是遵循的哪一条呢?
再说说现代。焦玉禄是我们大家都赞赏的吧!可是,老天却让他积劳成疾,让他经历了难忍疼痛的肝癌的折磨,最后年纪轻轻,离兰考人民而去。可是,看看那些贪官吧,整亿整亿地贪污,成十成十地养情妇。稍有不快,就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去打击,去残害别人;为了一点蜗角功名,为了一点蝇头微利,就去杀人。他们得到了什么报应呢?至多,就是无期徒刑。就是这无期能执行到底吗?
“好人不长寿,坏人活百年”,唉!也只能“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些都是较显著的。那么,在我们常人生活中呢?是不是凶横强暴、狡诈无耻之徒都发了,而遵纪守法、老实做人的都 亏了呢?
如果真有所谓天道,它在哪里呢?苍天啊,你贤愚不分,你黑白颠倒,你何以为天?
思考啊,思考!求索啊,求索!天道,这个所谓的天道,在哪里啊?为什么?为什么天待小人那么厚,对君子那么薄呢?难道是要把君子也逼成小人不成?
然而有一天,我终于释然了,当我看到了那句话之后,我突然顿悟了。
但给答案之前。我要先讲给你一个故事,这是听南怀瑾先生讲过的。是说一个官员为人正直清廉,后来年老了,退休隐居乡下。有一天,在村口看到一个卖活鱼的,他相中了其中一条,但是一摸口袋,空空如也。于是,也就作罢了。回到家,把这件事讲给他的夫人听。夫人笑着说:“你何不给卖鱼的写个字条啊!”这个官员不解地问:“什么字条?”夫人不禁笑出声来,说道:“你写上‘我是清官’这四个字啊!”这官员明白,这是夫人对他的戏谑,悠然一笑,不再说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当清官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选择了做一个清官,那么,在得到了良心安宁,以及为官居清廉的好名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利益,放弃了特权,放弃了口腹之欲的满足。正如孔子说的那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就是我看到的那句话。
如今,有这样一种社会舆论:只不过是大家的选择不同罢了。如果你选择了高尚,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些利益,放弃了一些权位。反之,如果你选择了权位,选择了利益,那么也就会失去名声尊严等。
只是大家的选择不同而已!
画蛇添足:按照传统的观念,选择高尚是应该得到赞赏的。反之,选择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牺牲高尚就应该受到贬斥的。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只是大家的选择不同。”这背后隐含着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态?物欲的横流已经使传统美德沦丧!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