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还忆桃李情
秋来还忆桃李情
(散文)
作者: 贾世昌
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曾经教过的一些学生,无论是在外地工作的还是留在家乡公职的,纷纷通微信形式,向我表达了他们由衷的节日问候和祝贺。
“老师,您的言行和谆谆教导影响了我的一生,感谢之情山高水长!”一个如今工作在东莞的学生,在传来的微信上留下的这样一句话令我感慨万千。
是啊,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深切体会和情怀呢?一个教师,一个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事业的辛勤园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领路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天地君亲师的日子,在享受着一个曾经做过教师的快乐和骄傲荣誉的同时,也让我深深的怀念起影响了我一生的恩师――王洪序老师。
1970年,我升入初中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语文课上,便与王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练习跳高不幸摔断了小腿的王老师,走起路来有些步履有些蹒跚,当他很自信地走向讲台的时候,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坐在班级第一排的我,也许是笑得声音比较尖厉吧,因此吸引了老师的格外注意,他十分严肃地走近我的面前,在请我起立的同时,责问我为什么笑得如此肆无忌惮?望着老师犀利而又有点狡黠的目光,我非常胆怯,但事已至此,我也只能是索性回答他:因为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与众不同。
满脸严肃的老师噗嗤一声笑了,他很幽默地借用电影《平原游击队》日本鬼子松井对吴有贵的一句台词,“吆西,你很会说话呀!”并且很欣赏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王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节课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我当时自负能够把毛主席的31首诗词都能够背诵下来,所以,就迫不及待的抢老师的导读。被迫停下来的老师以复杂的目光意味深长地盯了我很久、很久……我心里想,一定是又惹祸了!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是,老师走向我的课桌前,说,毛主席所有的诗词中还有一首沁园春•雪,你可以给同学们背诵一遍吗?我很尴尬又很高兴地点头。
于是,我勇敢地走向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声情并茂的背诵了一遍《沁园春•雪》。一片紧张的寂静之后,老师带头鼓起了掌,接着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王老师用十分欣赏钦佩的目光一直把我送回到座位上后,很庄重的宣布这个班级的语文课代表由贾世昌同学担任!
从那以后,老师经常在业余时间邀我和他一起散步,耳提面命我的课外读书计划和应该重点阅读的书目,并且给我开列出了一系列的写作题材和题目。当时,我能够自己在图书馆里借到的就尽量自己解决,无法借到的,老师就把自己收藏的、视为珍宝的书籍无私的借给我来阅读。如此,为我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理解社会和人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不但很大胆地选择部分适合于我的课题,无论是现代的还是文言的,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让我代他授课,还不惜牺牲大量的宝贵业余时间帮助我反复地制定备课计划、丰富备课内容。他的这种标新立异的作为,引起了部分老师的非议,也曾经受到了学校工宣队的严肃批评。
可他为了锻炼我、培养我、抬举我,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己见,“一意孤行”。记得,在我代他给同学们讲授鲁迅的《一件小事》的时候,他竟千方百计地把校革委会的领导和工人宣传队的师傅都请到了课堂上来听课。
因为我搜集了大量穆鲁迅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的经历,努力做到烂熟于心,准备得也非常充分,所以在我讲授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情绪被深深的感染了,前来听课的校领导和工人宣传队师傅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在评课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授课,是教育革命的一个创举,是我们学校文化革命的一个可喜成果。
当时,我们初中四个班级的四个课代表被誉为语文的“四大天王”。课下,我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课堂上,我们是四个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每次考试或者作文写作的评比过程中,更是在心里暗暗地较劲,谁也不服谁。
在一次期中考试的答卷上,6.3班的语文科代表董声杰同学在完成一个“千里迢迢”的造句中写了一首诗:兴安岭啊北京城,千里迢迢不隔声,毛主席指示传下来,一轮红日照心中。老师在批卷的过程中不禁拍案叫绝,把一道仅仅4分的题破格的给了他6分。这件事在老师和同学中间的传播中一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佳话。我当时很羡慕也很不服气,就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出奇制胜超过他。
在一次参加全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竟出人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在课间操上,面对全校师生对我进行了隆重的表扬,还满怀深情的断言:我们的学校虽小,但也藏龙卧虎,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诞生属于我们这个学校骄傲的革命诗人、无产阶级作家。
从此以后,我这个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衣衫褴褛,平时又比较调皮的傻小子在学校里渐渐地有了小名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刻苦勤奋,对于课外的读物也更加如饥似渴了。
尽管如此,王老师还是经常告诫我,高山上的石头你可以背完,大海里的水你可以舀干,可人类的知识你永远也学不完。
由于我在业余时间了阅读了四大名著和大量的历史演义类的小说,所以,王老师总会在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后,创造条件让我给同学们“白话”一段,这不但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演讲能力,同时还在班级同学中间建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王老师对我是非常严格的。凡是他要求我阅读背诵的唐诗宋词、古文汉赋,常常是第一天布置,第二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我叫到办公室进行考测试,如果出现了差错,那种劈头盖脸的批评是极其无情的。
他给同学们进行课外辅导的材料让我拿回家去刻蜡纸,哪怕是通宵达旦也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出现了一点瑕疵,也会不依不饶,毫不留情面。一直到现在,我还仍然有些不解,在文革动乱时期,许多老师采取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而他为什么要那么认真、那么严谨呢?毕业20多年后,当我们再一次重逢的时候,交谈中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一个教师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遗憾来原谅,唯有误人子弟是是不可饶恕的!
在我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老师很莫名其妙的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叮嘱我把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红楼梦》中的节选片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课文好好地准备一下,由我代他来给同学们讲授。
当我很认真、很投入地讲完这节课后,老师依然迈着他那蹒跚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很深情也很激动地向同学们宣布,他就要调走了,改行到粮食系统做一名工会干部,那个地方虽然与同学们的居住地相距不远,但与大家朝夕相处必将成为奢望,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不负青春年华,争取将来大有作为。
当晚,王老师还设宴把我们四个语文科代表请到家里吃饭,很深情地特别叮嘱我,天生博闻强记是我的优势,一定要牢记着我们现在经常批判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反其道而用之,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生的真理啊!那一晚,我们四个同学破天荒的第一次喝了酒,并且喝得酩酊大醉……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而今,我们四个当年被王老师最器重并且着力培养的同学,一个在美国发展,一个在加拿大经营自己的企业,一个在教师岗位退休后,在杭州享受着人间天堂的惬意和快乐,而我在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中,仍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着自己的快乐事业。远在他乡的老师,是否能够从内心里感觉到一丝欣慰呢?
十几年前,我们四个老同学有机会在家乡聚会,大家共同发自内心感慨的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因为我们曾经站在了一个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们心中的这个巨人就是恩师王洪序老师。
2016年9月8日于楚凡斋